SpaceX 的星鏈計劃(Starlink)像下餃子一樣,以每次 60 顆、平均每月一次的速度往天上發衛星,馬斯克自己也承諾將在今年下半年率先在北美推出 Starlink 寬帶衛星網際網路商用服務。
中國也需要在衛星網際網路領域發力。根據環球網報導,中科院計算所南京創研院相關負責人曾表示,空天資源的爭奪一直是大國角力的「戰場」。而全球低軌寬帶通信系統不僅是一個技術問題,還結合了政治、商業等一系列因素。
網際網路衛星組網的特點決定了,只有衛星數量達到 800 顆左右,才可以在部分地區開啟商業網絡服務。而在那之前,整個系統很難獲得收入,意味著這是一項投入高,後期慢慢產生收益的項目。而整個項目的投入在數百、上千億級別。
此前,中國曾有多個分別由 「國家隊」 航天企業和民營衛星公司提出的衛星網絡計劃。但組網所需的巨額投入意味著幾乎沒有任何一家具備獨立的組網能力。而且,捨得投入只是這場衛星遊戲的入場券,而大幅度降低成本才是能把遊戲繼續玩下去的必要條件。
因此,中國版 Srarlink 走上了國家牽頭、出資,多家央企和民企共同加入成為衛星組網供應商的新方向。與此相呼應的是,今年 4 月衛星網際網路被納入「新基建」,意味著該項目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性工程,在政策層面也增加了相關產業發展的確定性。
對民營衛星公司來說,衛星數量上千、投資總額數百上千億的大工程,在資金和需求都明確的情況下對部分民營衛星企業開放,對行業的發展可謂是一大紅利。如果進展順利,就通信衛星項目本身,未來 3-4 年時間裡每年發射的衛星數量將達到數百顆的級別。
九天微星副總裁李源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以前我們更多的是在參考 OneWeb 的模式和設計思路,而現在,我們會更多地關注 Starlink 未來的發展可能性。」
這樣的觀點在業內並不少見,在學習 Starlink 這件事上,天儀研究院 CEO 楊峰在接受 DeepTech 採訪時表示,「原來大家可能還沒想明白這個事情,但現在必須學 Starlink,不然就是個死。」
今年 5 月,九天微星宣布了一筆 2.7 億元的 B 輪融資,並提到這輪融資將在河北唐山和四川宜賓分別建設網際網路衛星平臺、載荷自動化產線,同時強化寬帶通信系統研發能力,加速地面終端產品投產。
九天微星表示,衛星工廠一期產線預計 2020 年底左右建成,屆時將具備年均 100 顆左右的生產能力,可為政府及企業客戶快速交付 50~500 公斤級衛星。
雖然具備產能與進行實際的生產不能混為一談,但在此階段花費巨資建廠的決策,背後透露出需求端的劇變。畢竟在此之前,衛星市場上並沒有哪家公司能在衛星產品上批量下單,哪怕是一單 10 顆。
在實現這三個要素之前,直接大規模部署星座的後果會非常慘。而衛星作為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實現技術突破是一個不斷試錯和迭代的過程。
如今天儀研究院已經成功發射了 18 顆衛星,目前是衛星發射數量最多的民營衛星公司。他認為正確的路徑是,先做小的、10 公斤級的立方星,進而將這種經驗和能力向更大的、百公斤級衛星上轉移,進行標準化和規模化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