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 趙忠秀
2013年初以來,我國中東部逆溫現象頻現,風靜不動,大氣上層的暖溼氣團緊緊罩住下層冷氣團中的汙染物,使其難以向高空飄散,霧霾一次次地來襲。
人們對治理霧霾問題似乎有一些悲觀,短期的車輛限行、工地停工、工廠停產等措施只是杯水車薪,既不能立刻消除霧霾,也不能持續使用。問題也許還有樂觀的一面,自1961年以來,我國有過多次霧霾頻發年份,只是2013年的1月份創了新高,高峰過後也許還會有低谷或是常態,也許今後的情況就不會這麼嚴重。不過,人們還是要焦慮:霧霾就將這麼持續地肆虐下去嗎?中央領導高度重視此次嚴重的大氣汙染問題,指示必須採取切實有效措施,用行動讓人民看到希望,指出解決問題需要一個長期過程,但是必須有所作為。然而,大氣汙染的根不除,霧霾就不會清除,這也註定了中國治理大氣汙染是一個長期的艱巨任務。儘管採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但在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達到峰值而後下降之前,在氣候變化無常的情形下,霧霾來襲的頻率可能更密,我國要面臨霧霾天氣繼續惡化然後才好轉的情況,也就是存在一個長期的J曲線效應。
為什麼說我國的大氣汙染還有可能持續惡化下去?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造成霾的汙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顆粒物也有增無減,通過汽車尾氣、燃煤供暖的廢氣、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氣以及建築工地和道路交通產生的揚塵匯集而來,在特定的逆溫條件下形成籠罩大片國土的霧霾。
煤炭佔比過高 新能源難堪大任
這種高投入、高汙染的傳統經濟發展方式要進行轉型,困難重重。煤炭佔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72%,遠景規劃到2050年才能降到50%以下,且目前煤炭的能效總體來講只是世界先進水平的一半左右,即多燒一倍的煤才獲得相同的能量,但由此創造的價值可能更少。我國的國民生產總值與日本相當的時候,我國的能源消耗(煤當量)是日本的四倍之多。我國的能源稟賦決定了未來節能減排的艱巨性。
我國確定了到2020年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新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15%的目標,我國在新能源技術開發方面也走在了世界比較靠前的位置,但新能源只能解決我國新增能源需求的一小部分,且像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智能電網尚沒有建設完善的情況下,其整體經濟成本要大大高於傳統的化石能源。在這種能源稟賦具有剛性,而人口增長和城市化導致能源需求不斷擴大的結構下,我國的溫室氣體以及間接相關的汙染物排放還將持續上升。有學者預計,其峰值可能要到2030年才會出現,在此之前的生態壓力只能會越來越大。
溫室氣體和大氣汙染具有一定的輸入性
溫室氣體和大氣汙染具有一定的輸入性,一城一地的減排努力會因來自其他地區排放的輸入而抵消。如北京在降低燃煤比重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本採暖季只燃燒了2000萬噸煤,但是相鄰的河北省卻燃燒了3.5億噸煤。瀰漫140多萬平方公裡的霧霾是各類地區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各地節能減排的效果各異,地方政府對環境治理的認識和工作投入也有差距。因此,應對氣候變化、治理大氣汙染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
那麼,是否就此便產生了悲觀的結論呢?倒也不是。從國際經驗來看,曾經的霧都英國倫敦和鋼都美國匹茲堡,都從嚴重的重汙染城市轉型為生態型城市,經濟結構也得到了高度的優化,成為現代生態文明城市的代表。就我國而言,霧霾正加速倒逼經濟發展方式全面轉變,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發展低碳經濟。從能源結構來講,立足我國的能源供給結構,要大力開發和應用清潔煤技術,提高化石能源的能效,儘可能提高清潔能源比重,對電力、建築、運輸等重點行業節能減排予以目標考核,從而降低經濟發展的碳強度。
從經濟結構來講,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對生產型服務業和消費型服務業予以同等重視,擴大內需,擴大就業,改善民生。在製造業內部,堅決淘汰落後產能,對存量能源設施進行技術改造,優化國際生產網絡,改善國際價值鏈分配格局,對部分加工貿易的生產進行對外轉移,跟進商業服務。加大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對地方政府進行利益引導,確定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可觀測性、可核查性。形成低碳發展的公民自覺,將節能減排保護環境上升到公民道德和社會文化的高度,用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引導社會進步。
上述改變是在我國環境壓力趨緊條件下的內生性變革。這種作為將舒緩環境壓力,促進我國溫室氣體排放呈現趨勢性改變,通過加大工作力度,可以促使良性改變儘早到來,使得J曲線效應的後一段能提前實現,恢復藍天白雲常態化,而不能對大氣環流心存僥倖。
[責任編輯:蔣正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