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的健康效應研究,需要更合適的方法

2021-01-20 果殼網

今天(4月22日)是第45個世界地球日。但比起45年前環境糟糕的美國,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發展中國家現在所面臨的汙染問題,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空氣汙染更是問題的焦點所在。在中國,霧霾對公眾的健康存在多大的影響成為政府與公眾共同關注的問題,而他們的雙眼,都注視著埋頭研究的科學家們。

近日,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弗朗西斯卡·多米尼西(Francesca Dominici)等人在《科學》上發文指出,目前用評估霧霾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係,在方法上存在限制。為了使人們更準確地認識大氣顆粒物對健康的影響,科學家需要考慮使用「準實驗方法」(quasi-experimental,QE)進行分析評估[1]。

2003年到2012年,在美國各項重要法規所帶來的總收益中,來自於減少空氣中懸浮顆粒物(particulate matter,PM)所帶來的成效介於總收益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為降低PM制定的法規具有極大的影響力。然而,PM狀況與當地居民健康情況的評估數據是否有效,使用的分析模型是否得當,卻是值得重新關注的問題。

觀察性研究的局限性

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也許是最適合研究PM與健康相關性的方法,但此方法在許多具體問題的研究中可行性並不高。因此,在過去的40年中,美國主要依據觀察性研究(Observational Studies)的結果對國家環境空氣品質標準進行修訂。

在流行病學和統計學中,觀察性研究法用於推測某個因素對研究對象的影響。與隨機對照研究不同,在觀察性研究的分析過程中,研究者不能主動的把樣品劃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在研究大氣顆粒物的健康效應時,觀察性研究最終呈現的是在不同時空條件下、在空氣汙染程度各異的地區居民的健康狀況比較。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對結果造成影響的各種因素是混雜存在的。如何控制混雜變量的影響,成為觀察性研究無法規避的一大挑戰。

空氣中總懸浮顆粒物(TSPs)對50歲以上人群死亡率的影響(1969-1974)。第二第三列中不帶括號的數值表示每立方米TSP增加1微克導致的每一 萬個50歲以上當地人群死亡率的增加量。第二列與第三列使用了不同的觀察研究處理方法,第二列的評估並沒有對混雜變量進行調整。表中的12項觀察性研究的回歸分析中,有2項得出了TSPs和死亡率之間的顯著正相關關係,另外2項卻詭異地得出了TSPs和死亡率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係,剩下的8項則沒有得出顯著的相關關係。圖片來源:Dominici et al.(2014)Science.

在由果殼網承辦第38期「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撥開十面霾伏」中,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小曳指出,霧霾和健康之間的關係需要長期研究,其中變量的複雜性需要被意識到並予以重視。「比方說南方人與北方人基因不一樣,生活環境不一樣,飲食不一樣,這些東西都很難被完全剔除掉。」張小曳評論道,「要確定某個病就是因為某個因素造成的,這是個很困難的。」

多米尼西在論文中也提及一項對6座空氣汙染水平各異的城市進行健康狀況分析的研究。他指出,在這類觀察性研究中,不同城市居民具有不同的社會經濟狀態和生活習慣,各地的醫療條件、用水質量也存在差異,人們採取的防護措施等因素在統計數據中也得不到很好地測量——由於許多影響健康的決定因素恰恰是無法被觀察到的,採用觀察性研究方法得出的結論可能並不能真實有效地反映大氣顆粒物和健康之間的關係。

各取所長的準實驗方法

那麼,怎樣才能更準確地評估人體健康與空氣汙染的關係?研究者推薦了準實驗方法。與經典實驗一樣,準實驗評估也需要設計實驗組和對照組,並比較分析兩者的結果差異。但與經典實驗不同的是,準實驗所附加的處理因素是研究者所不能控制的,比如如政策、意外事件和監管行為等。

在評估健康與大氣顆粒物之間的關係時,準實驗致力於將因處理手段的實施而引發的大氣顆粒物變化鑑別出來,從而削弱混雜因素或者被忽略的變量所造成的偏差。因此,準實驗方法可以被看做兼具隨機對照實驗和觀察性實驗特點的研究方法。

近年來,準實驗分析方法已被較為廣泛的應用。在諸如「每多接受一年高等教育對收入的影響」、「空氣汙染程度對房價的影響」、「醫療保險對死亡率的影響」等方面的研究中,準實驗分析都提供了可靠的評估結果。在研究政策執行對治理大氣汙染起到的效果及其造成的健康效應方面,採用準實驗方法的論文也越來越多,其中就包括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前、舉辦時以及舉辦後治理手段對空氣品質的影響,以及我國淮河以北冬季免費提供燃煤供暖政策的作用。

霧霾中的北京。圖片來源:Dominici et al.(2014)Science.

不過,只有滿足一定的前提,使用準實驗方法才可能得到更可信的評估結果:在使用準實驗方法進行研究時,對實驗和分析模型的設計要求更加嚴格,研究者需要使實驗組和對照組中可見協變量的值或者影響效果達到同一水平,以排除這些可見協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幹擾。而對於難以觀察的協變量,也需先證明其在實驗組和對照組中本就十分接近,不會干擾實驗結果。

更完善的科研,更準確的傳播,更實用的政策

許多研究表明大氣顆粒物對人們的健康不利,可能縮短壽命或者增加患病機率。然而,大氣顆粒物和健康之間量化的具體關係仍需要進一步確認,降低PM含量所能夠帶來的具體收益程度也有待更準確的評估。

張小曳說:「我們每天要呼吸上萬升的空氣,但是多少量的汙染物會造成多大程度的危害,科學界現在還沒有給出比較確切的結論。」只有獲得了這些明確的結果,才能為政策的制定和修改提供可靠的依據。

大洋彼岸的美國在這方面已經開始了較為深入的探索。首先,歐巴馬政府開始評估過去的法規,統計其在實踐中的具體效果,分析花費高額代價來減少大氣顆粒物的成果是否和預期一樣顯著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然後以此作為參考調整舊的政策和出臺新的政策。

其次,研究人員將通過兩個問題進一步明確PM與健康之間的關係:

PM的劑量曲線是什麼樣的?比如把每立方米空氣中的PM從12微克降低到10微克,或者從14微克降低到12微克,哪個對提高健康的收益更大? 大氣顆粒物的成分很複雜,需要進一步了解PM2.5的成分以及其排放源,明確治理目標,以免增加不必要的治理成本。

上述科學問題的解決,將有助於政府制定更實用的環境政策。而另一方面,在科學家不斷努力優化研究方法的同時,作為非科研人員的公眾,又能做什麼力所能及的事情?「控制霧霾最重要大頭、決定性的動作都是政府做的,」張小曳指出,「公眾如果能多理解政府的一些行動,比如單雙號限行,大家少罵、多理解,做到這點就很不錯了。媒體做報導的時候,則要真正比較客觀地進行描述,實事求是地把壞的地方、好的地方給大家說清楚。」

張小曳、黃克武等專家在第38期「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上闡述霧霾相關問題。圖片來源:房瑞標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黃克武則表示:「就中國而言,我覺得媒體發揮的作用應該是最大的。各種知識的宣傳要到位,而且要理性分析。」「媒體可能寫的時候為了抓眼球,把一個詞改了,原本的意思就完全變了。」他指出,以相關關係和因果關係為例,在科學研究中用什麼詞進行表述,是非常嚴格的。

要讓政府和公眾更好地了解大氣汙染物對健康的影響,科學家們需要革新分析手段,而媒體則需要準確、嚴謹地傳達科研結果。這樣,我們才可以通過最可靠的科學保護人類的健康——一如設立「世界地球日」的初衷。

參考文獻: F Dominici, M Greenstone, C R. Sunstein.Particulate Matter Matters. Science. 344, 257-259文章題圖:globalpost.com第38期「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相關拓展閱讀果殼相關小組

相關焦點

  • 霧霾到底這麼來的?七大方法預防霧霾
    此外,還需注意的是,感冒、過敏等疾病在霧霾天更易發作或加重;霧霾中的一些病原體會導致頭痛,甚至誘發高血壓、腦溢血等疾病;霧霾天氣還可導致近地層紫外線的減弱,使空氣中的傳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強,傳染病增多。根據國際頂級流行病學期刊《美國流行病學》2012年發表的北大前沿交叉學科研究員環境與健康中心研究員黃薇等人在西安市所做的PM2.5相關的流行病學研究,在排除了年齡、性別、時間效應和氣象因素等影響因素之後,當PM2.5濃度每增加103微克/立方米時,居民全部死因的超額死亡風險會增加2.29%,滯後時間在1-2天。心腦血管疾病增加的超額死亡風險更高,為3.08%。
  • 霧霾加劇熱島效應? 空氣汙染讓城市升溫0.7℃
    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嚴重的空氣汙染不但有害健康還會加重城市熱島效應,讓城市更熱,升溫幅度最高可達0.7攝氏度。該研究首次揭示了霧霾與城市熱島效應的關係,為治理空氣汙染提供了新的動力。城市熱島效應,指由於人為原因,改變了城市地表的局部溫度、溼度、空氣對流等因素,從而引起的城市中的氣溫明顯高於外圍郊區的現象。雖然此前就有科學家推斷,霧霾可能會加重城市熱島效應,但由於大氣中的氣溶膠也會通過反射或吸收太陽輻射的方式為大氣降溫,這一猜測一直未能得到驗證。
  • 霧霾的危害 霧霾對人健康的影響
    「霾」在我國古代就有記載,但和現代的霧霾並不一樣。秋冬季節,空氣品質下降,霧霾厚重,那麼霧霾的危害究竟有哪些?一起來看看。  【霧霾的危害】  1、危害心腦血管系統健康  長期處於霧霾的天氣,對我們心腦血管系統健康影響極其大
  • 2016.12:基於網絡搜索數據的霧霾經濟與CPI相關性研究(董倩)
    基於網絡搜索數據的霧霾經濟與CPI相關性研究 董 倩   內容摘要:本文以北京為例,基於網絡搜索數據,採用3折交叉驗證技術,運用支持向量機和線性回歸的方法研究和分析霧霾經濟消費對CPI的實際影響。一般而言,霧霾天氣的常態化不利於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持續增長。基於此,本文利用支持向量機和線性回歸方法預測霧霾經濟消費對CPI的實際影響,並據此給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二、文獻綜述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對大數據的統計分析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網絡搜索數據便是研究領域之一。
  • 專家:霧霾對兒童健康三大危害 四招防霾易行有效
    人民網北京10月29日電 (宋娜)今天上午10:00,北大人民醫院兒科副主任醫師張曉蕊做客強國社區育兒寶論壇,以「霧霾來襲,換季病多發,家長如何保護孩子健康」為題與網友進行交流。訪談中,張醫生詳細介紹了霧霾對人體的危害,同時列舉了兒童因霧霾遭受的三大健康威脅。
  • 霧霾天 怎樣保護健康?
    以PM2.5為首要汙染物的重汙染天氣俗稱「霧霾」。那麼霧霾對健康有哪些影響呢?要怎樣防護呢?科學認識霧霾對人的健康影響(一)霧霾的科學本質霧霾:是霧和霾的統稱。霧和霾兩種不同的天氣現象,通常混合在一起出現,儘管在定義上有明確的區別界定,但在實際觀測和研究中卻並不容易區分,所以經常統稱為「霧霾天氣」。
  • 霧霾的危害及有效預防
    隨著空氣品質的惡化,霧霾天氣開始出現,現在我國多地都出現了霧霾天氣,那霧霾的危害有哪些? 霧霾的危害預防方法有哪些?接下來將會給大家做出解釋。傷呼吸系統霧霾天對呼吸系統影響最大,這已成為多數人的共識。其次,霧霾天氣導致近地層紫外線減弱,容易使得空氣中病菌的活性增強,細顆粒物會「帶著」細菌、病毒,來到呼吸系統的深處,造成感染。傷皮膚皮膚也有呼吸功能,在乾淨的空氣裡,皮膚會很舒適、滋潤,但如果在一個很髒的環境裡,皮膚會很不舒服。傷腦霧霾不僅傷害器官,更在無形之中影響著神經系統。
  • 汽車清理霧霾的幾個實用的方法?
    我們國家的很多城市裡面一到冬季就會出現霧霾天氣,這樣的天氣對於開車的朋友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負擔,現在我說一些簡單易學的清理霧霾方式,希望大家喜歡,支持我的文章,給我投票~霧霾嚴重影響汽車內部的空氣環境,如果長期在霧霾天氣開車,而沒有一個很好的防護,那麼對於開車的人健康損害很大,大家可以在汽車內部放一些檸檬片,這樣可以促進空氣的質量。
  • 在霧霾嚴重的時候跑步會影響身體健康嗎?
    摘要:在先進的計算機模擬和有關汙染對人類健康影響的數據的幫助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全世界幾乎所有城市,騎自行車和步行對健康的好處都遠大於空氣汙染造成的損害。至於騎車的淨收益開始下跌的轉折點,天津、北京和武漢是45分鐘,成都60分鐘,杭州、重慶75分鐘,廣州和上海在90分鐘。
  • 研究稱燃煤量增加加劇同溫層霧霾
    到上世紀70年代為止,人類向低層大氣中排放了大量的煤煙、灰塵以及其他微小顆粒,氣候科學家將這一效應稱為「人類火山」。如今,人類似乎又在大氣中的另一個區域模擬這一效應。一項新的研究將同溫層長達10年的霧霾加劇現象歸罪於全世界的燃煤用量大爆發。 迄今為止,除了火山爆發之外,科學家還沒有發現任何徵兆能夠對同溫層造成如此之大的汙染。
  • 趙忠秀:治理霧霾存在一個長期的J曲線效應
    人們對治理霧霾問題似乎有一些悲觀,短期的車輛限行、工地停工、工廠停產等措施只是杯水車薪,既不能立刻消除霧霾,也不能持續使用。問題也許還有樂觀的一面,自1961年以來,我國有過多次霧霾頻發年份,只是2013年的1月份創了新高,高峰過後也許還會有低谷或是常態,也許今後的情況就不會這麼嚴重。不過,人們還是要焦慮:霧霾就將這麼持續地肆虐下去嗎?
  • 華北霧霾或將伴隨光化學煙霧
    北京的霧霾及光化學煙霧對健康有什麼傷害?從2011年的環保記錄來看,北京市的臭氧汙染並不嚴重,而最新的報導中也只是提到了檢出PAN,沒有給出具體的濃度。不過我們現在還沒有必要為此而恐慌,簡單來說,如果真的有足夠濃度的光化學煙霧,那麼我們應該感覺到的是眼睛疼,而不是呼吸不暢。所以,在北京的重度空氣汙染中,我們更應該在意的還是大氣顆粒物(尤其是PM2.5)。
  • 「霧霾體制」下 需要選用淨化效果良好的空氣淨化器
    在回到我們當代世界,我們只能在空氣淨化器的幫助下,才能短暫告別霧霾漫天。 霧霾主要由人類活動排放造成 那麼也需要由人們自己解決 從2013年初的4次霧霾過程籠罩了中國的30個省(區、市)開始,到如今頻頻現身的霧霾成為與民眾生活關係最為密切的「心肺之患」。
  • 流體力學家:從城市通風和建築物布局的角度看霧霾問題
    實際上,媒體也發表過「北京正研究6條主要通風廊道,以增強通風潛力」的報導。利用「通風廊道」發揮風力作用輔助霧霾擴散的思路也早已是流體力學家們一項嚴肅的研究課題了。2014年即有媒體報導稱「北京正研究6條主要通風廊道,以增強通風潛力、緩解熱島效應」。
  • 什麼是霧霾?
    聯合國空氣環保領域的眾多專家研究證實,生態級負離子(小粒徑負離子)可以主動出擊捕捉小粒微塵,使其凝聚而沉澱,有效除去空氣2.5微米(PM2.5)及以下的微塵,甚至1微米的微粒,從而減少PM2.5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生態級負離子對空氣的淨化作用是源於負離子與空氣中的細菌、灰塵、煙霧等帶正電的微粒相結合,並聚成球降落而消除PM2.5危害,巧合的是負離子在空氣中做布朗運動(「之」字型運動),而布朗運動本身就是消除微小粉塵物的有效方法
  • 多地被霧霾天氣籠罩,冬天本來汙染會穩定下來,為何反而更嚴重?
    對於現代人類來說,霧霾是一個「現代詞彙」,因為在21世紀之前,霧霾對於很多人來說,還是非常陌生的。 究竟什麼是霧霾呢?它是一種災難性天氣現象,一般主要發生在城市之中。現代研究認為,霧霾天氣的形成,一般都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
  • 中科院最新研究結果引關注 近期霧霾發現致癌物
    大家肯定對1月份席捲包括杭州在內、我國中東部地區的強霧霾記憶猶新。近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的最新研究結果。其中最讓研究人員震驚的是,在霧霾中發現了一些含氮有機物。這種物質的危害在於,成分太過複雜。它不是一種,而是好幾十種這樣的物質。這種物質對人體的傷害是:一個,可能引起癌症及其他嚴重疾病。還有更重要的是,病毒、病菌都能在這種很小的顆粒物上存活,附著在PM2.5顆粒物上,就會傳播疾病。
  • 抗霧霾福音?氫氣分子醫學研究或帶來福音
    治療疾病,理論上存在可能性目前針對氫分子治療用途的動物實驗研究表明,氫分子對於帕金森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線粒體疾病,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據鍾南山介紹,在二、三十年前,曾經利用吸入氦氣方法緩解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缺氧症狀。該療法利用氦氣的小分子量代替氮氣,使氧氣進入氣道的深部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 溫室氣體減排的健康協同效應:綜述與展望
    作者從減排帶來健康協同效應的原因、減排健康協同效應的研究概況、減排影響健康的機制以及主要影響機制下的研究方法這四個維度,對溫室氣體減排的協同效應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梳理和歸納,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本領域未來可能拓展的研究方向,以期為氣候和可持續發展政策的制定提供更堅實的科學基礎。應對氣候變化與改善人群健康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 疫情霧霾雙雙來襲,如何健康工作、居家?
    在這個季節出門,也許不會轉角遇到愛,但一定會遇到霧霾!近日,多地發布了汙染預警,部分時段可達中重度級別。再加上疫情來襲,這個冬天不太平。  過去10年,房子是最大的風口,而未來10年,「健康呼吸」或許會成為風口。一切與生命呼吸健康相關的空氣淨化產品都將成為剛需,也將被重新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