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領域研究到底該怎麼研究?

2020-10-16 金臺資訊

光明日報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理解智能、理解我們的大腦一直是一個被不斷追逐的夢想;而自近代以來,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如何創造一個「大腦」,如何自己創造出智能更是吸引了眾多科學家競相比拼。用機器模擬生物神經網絡的結構和信息加工的潛力,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類腦計算,也叫神經形態計算。

目前的類腦計算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國際上還沒有形成公認的技術標準與方案。清華大學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類腦研究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10月15日,清華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這一類腦計算體系結構領域的重要突破。而在成果背後,這一場源自於新興研究領域的科技成果發布會也為我們帶來三點啟示。

新興研究也許並不「新」,要學會從科學進程中尋找方向

近年來,從AlphaGo戰勝人類頂級圍棋選手,到人工智慧系統預測、緩解人流擁堵,人工智慧不再是一個新鮮詞語。但在清華大學精儀系教授施路平看來,這些突破大多是從智能的某個領域接近或超過人類智能,是一種「窄化的人工智慧」:「這些系統無法將這種能力從一項任務轉移到另一項任務。作為人工智慧的終極目標,『通用人工智慧』應該是一種可以執行人類能夠完成的所有任務的人工智慧,即『類腦』。」

在施路平看來,與外界對新興研究領域的某些認知不同,發展人工通用智能不是一個新的想法,而是隨著科技發展需要緊緊把握住的「關口」:「如果我們看一下過去圖靈、馮諾依曼這些大科學家早期的文章,會發現這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夢想。現在為什麼是發展人工通用智能最好的時機呢?因為隨著精密儀器的發展,我們對腦知道得越來越多,我們似乎到了一個理解腦的關口。超級計算機的發展可以使我們進行很好的模擬仿真,省錢、省力、省時間。大數據、雲計算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像腦一樣複雜的系統,和腦交相呼應,我們可以共同研究、互相促進。另外,納米器件已經可以使我們去發展像人腦能耗水平一樣的神經元和突觸這樣的電子器件。科學家要學會藉助時代發展尋找課題。」

新興研究不要過度逐「新」,更不能放鬆對基礎問題的關注

這場發布會帶來的另一個啟示是,某些時候,新興研究不要過度逐「新」,更不能放鬆對基礎問題的關注。

記者了解到,現有類腦計算系統研究大多聚焦於具體的晶片、工具鏈、應用和算法的創新實現,而忽略了從宏觀和抽象層面上對計算完備性和體系結構的思考。類腦計算軟硬體間的高度耦合阻礙了它們在獨立發展的同時互相兼容的可能性,如何突破這一局面,擴展類腦計算系統的應用場景?這成了上述團隊下決心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通用計算領域的圖靈完備性和馮·諾依曼體系結構都是非常基礎、大家也非常熟悉的概念,以至於很多人都不會意識到,對於新興的類腦計算系統領域,這是一個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清華大學計算機系研究員張悠慧說。

施路平也認為,當前類腦計算的某些研究走向了一個極端:過度關注技術應用,而忽略了對最基礎問題的研究。「這是需要注意和警惕的。很多時候,如果沒有一個基礎的標準、方案,只追逐最時興的應用層面的東西,並不足以支持一個領域的發展。」施路平說。

新興研究要關注新的科學點,還要融合出「新團隊」

而在科研攻關的過程中,讓團隊成員感到壓力的,不是科學問題上的挑戰,而是來自於如何融合出一個「新團隊」。這也是當前很多新興研究領域面對的困境。

「發展類腦計算和人工通用智能,真正的挑戰既不是科學,也不是技術,而是我們的學科分布使得我們沒有合適的人做這樣的研究。而且,腦科學和計算機科學,一個探索自然世界,一個更關注應用,它們有不同的文化和語言,目標也不一樣,所以多學科融合尤為關鍵。」施路平告訴記者,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由精儀系、計算機、電子、微電子、自動化、材料系和醫學院7個院系組成:「我們7個院系的老師在一起反覆討論,每周半天的時間,最後我們7年只做了一件事情,叫『融合、融合再融合』。」

但這位科學家也坦言,當前困擾不少科學研究的關鍵點也就在於「融合」這兩個字:「但在很多時候,跨學科交叉堅持起來很難,因為不同團隊有自己各自的訴求,短期或長期的。這時就需要探索一種機制能夠將人有效地結合、團結在一起。」

相關焦點

  • 新興研究到底該怎麼研究
    目前的類腦計算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國際上還沒有形成公認的技術標準與方案。清華大學一項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類腦研究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10月15日,清華大學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這一類腦計算體系結構領域的重要突破。而在成果背後,這一場源自於新興研究領域的科技成果發布會也為我們帶來三點啟示。
  • 11大領域148個熱點和新興前沿發布!有你的研究方向嗎?
    ,「可降解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生物學調控技術及機制研究」為新興前沿。該領域中,共有14個新興前沿該領域中,共有9個新興前沿該領域中,共有6個新興前沿該領域中,共有2個新興前沿
  • 中科院發布醫學領域熱點和新興前沿!有你的研究方向嗎?
    ,較為活躍或發展迅速的110個熱點前沿和38個新興前沿,較為客觀地反映了相關學科的發展趨勢。該領域中,共有14個新興前沿該領域中,共有9個新興前沿,主要研究主題包括神經系統疾病、腫瘤相關基礎研究、腸道微生物、抑鬱症、基因編輯技術等相關研究。
  • 11大領域148個熱點和新興前沿發布!有你的研究方向嗎?
    註:紫色為重點熱點前沿(下同)該領域中,「可降解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生物學調控技術及機制研究」為新興前沿。該領域中,「印度尼西亞火山噴發預測模型研究」為新興前沿。該領域中,共有9個新興前沿,主要研究主題包括神經系統疾病、腫瘤相關基礎研究、腸道微生物、抑鬱症、基因編輯技術等相關研究。
  • 公派參考|熱點和新興前沿領域
    、生物科學、化學與材料科學領域的新興前沿數量佔新興前沿總數四分之三,研究前沿的創新研發保持快速發展態勢。  該領域中,「可降解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生物學調控技術及機制研究」為新興前沿。  Top10熱點前沿主要分布在生態科學、環境科學兩個子領域。
  • 臨床醫學和生物科學領域23個熱點和新興前沿發布!有你的研究方向嗎?
    ,較為活躍或發展迅速的110個熱點前沿和38個新興前沿,較為客觀地反映了相關學科的發展趨勢。該領域中,共有14個新興前沿,主要涉及腫瘤防治、腸道微生物與疾病關係、口服多肽藥物治療糖尿病、B肝陽性供體器官移植管理四大領域。
  • 2019年科技領域的新興技術信號
    該報告利用定量的文本挖掘算法,從大量科學出版物中得到了257個新興技術的早期活躍信號,涉及能源、環境、衛生、生物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等領域。對新興技術信號進行的早期識別有助於為歐盟的相關政策制定提供科學依據。本報告就其主要內容進行摘編。新興技術的預測是一門學科,它通過一系列成熟的工具和方法將相關的專家和利益相關者匯聚在一起,以收集其對未來的前瞻洞見,從而形成新興技術發展的預測。
  • 南師大研究人員在納米孔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近日,南京師範大學化科院古志遠教授課題組在納米孔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固態納米孔技術是近十年新興的分析檢測技術,其利用目標物通過納米孔時引起的離子流變化,對目標物進行高時空分辨分析。該方法具有高精密度和高精確性的特點,可應用於蛋白質分析、DNA測序、智能仿生材料和能源轉化等領域。納米孔中離子傳輸的理論研究不僅有助於深入理解細胞膜上的離子通道,而且可應用於仿生或者能源轉化領域。
  • IUPAC 公布2020年化學領域十大新興技術
    另外,湖南大學魯兵安教授團隊和韓旭教授團隊首個基於雙離子機制運行的軟包電池模型(「雙離子電池」技術領域),以及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對於高壓環境下的最新監測技術(「高壓無機化學」技術領域)受到了評審委員會的關注和報導。新冠病毒疫情無疑在全球範圍內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 基因組與新興生物技術整合研究思路拓展
    從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在基因組研究中,利用常規研究技術及單一組學研究方法在衝擊頂級文章的過程中,對於技術的新穎性及物種生物學問題挖掘的深入性還是有所欠缺的,因此在組學整合的前提下,可嘗試引用最新分子生物學研究技術,以為衝擊高分文章「添磚加瓦」。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物理教育研究領域取得突破
    物理教育研究領域的工作大多集中在學生對於大學低年級課程(如經典力學、電磁學等)的學習情況。然而對於高年級物理課程,例如量子力學課程,這些方向的相關研究仍然是一個空白。中國科大物理學院的塗濤副教授、李傳鋒教授、周宗權副教授和郭光燦院士等老師組成的團隊,及時的關注和進入到這一新興前沿領域。經過從2012年到2019年的6年長周期、和對物理學院481名本科生的大樣本數據的定量研究,成功利用Activation-Construction-Execution-Reflection (ACER)的理論框架,分析學生對於量子力學課程的學習情況。
  • 馬斯克腦機接口研究很牛嗎?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更加美麗
    據馬斯克本人以及Neuralink此前發布的消息,該公司主要研究方向或將是醫療領域,即利用馬斯克腦機接口看上去很牛,那麼,我國在這個領域的研究水平如何呢?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更加美麗!&34;(Nature Spotlights)圍繞科學學科和地理區域等特定主題,向全球科研工作者、高科技產業從業者展示相關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與動態,&34;專題系列介紹了正在蓬勃發展的中國腦科學領域的研究機構現狀、研究成果以及產業化情況。
  • 2020研究前沿發布,材料、化學和物理領域這些方向入選
    《2020 研究前沿》分析報告基於2014年-2019年的論文數據,反映了當前農業科學、植物學和動物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地球科學,臨床醫學,生物科學,化學與材料科學,物理學,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數學,信息科學,經濟學、心理學及其他社會科學等 11 大學科領域的 148 個研究前沿,包括 110 個熱點前沿和 38 個新興前沿。
  • 新興市場之父莫比烏斯將成立新公司研究投資中國市場
    騰訊證券訊 據美國財經網站CNBC報導,有「新興市場之父」之稱馬克-莫比烏斯(Mark Mobius)雖然已於今年1月從投資公司富蘭克林鄧普頓(Franklin Templeton)退休,但現年81歲的他仍希望在該行業保持活躍。
  • 國機重裝:傳統領域轉型升級 新興領域開拓創新_工程機械企業動態...
    國機重裝:傳統領域轉型升級 新興領域開拓創新2019-05-21 | 發布者:王小傑 | 來自工程機械在線   今年一季度,我國工業經濟開局平穩,交出一份不錯的成績單: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比去年全年回升0.3個百分點。
  • 2020年化學領域十大新興技術,其中兩項由我國科學家引領
    遴選出的新興技術被期待更好提升人類生活和社會質量,幫助我們更合理、更高效地利用和轉換資源,為新材料、電池、傳感器和醫學等諸多應用領域提供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另外,湖南大學魯兵安教授團隊和韓旭教授團隊首個基於雙離子機制運行的軟包電池模型(「雙離子電池」技術領域),以及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對於高壓環境下的最新監測技術(「高壓無機化學」技術領域)受到了評審委員會的關注和報導。
  • 東北大學在厭氧氨氧化技術領域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過程裝備與環境工程研究所朱彤教授團隊在厭氧氨氧化技術領域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以Anovel coupling process with partial nitritation-anammox and shortcut sulfur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in a single reactor for the treatment of
  • 從空間視角拓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
    在人文社會科學「空間轉向」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空間維度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並將空間思維運用到研究中。有學者表示,空間視角的引入有望拓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新領域。對社會空間問題的深入探討和研究,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科學界的熱點。20世紀下半葉,列斐伏爾、福柯等思想家對空間問題的關注和思考,引發不同學科開始研究空間問題,並且把空間問題和社會問題結合起來,由此推動了人文社科界的「空間轉向」,同時也使得空間研究成為熱潮。  社會空間成為當前地理學和社會學關注的重要領域,並延伸出社會地理學這一子學科。
  • 糖代謝重編制在腫瘤領域的研究及臨床應用
    「組學」,自從在2000年代謝組學被提出及其研究方法完善後,該技術在疾病的早期診斷與發病機理研究中被廣泛應用。尤其是近幾年來代謝重編程在癌細胞研究的優勢突顯出來被廣泛應用,推動了整個腫瘤領域研究的發展。
  • 病毒組研究的挑戰-相關的新興技術
    本期周刊將土壤噬菌體與腸道噬菌體進行類比並為您介紹可能用於土壤噬菌體的新興研究方法。原文於2020年發表在 Trends in Microbiology。採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測定不同的噬菌體特性。然而,不同的研究方法具有不同的偏好和局限性,當前的噬菌體研究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多種研究方法。這篇綜述總結了宏基因組學組裝工具和單細胞分析的最新突破,有助於進一步了解噬菌體生物學、多樣性及其與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