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三家公司要合造海事通信立方星,琢磨建星座

2020-09-03 明日情報


該VDES驗證衛星預計2022年年中發射,而是否建星座將在隨後決定


衛星運營商軌道通信公司(Orbcomm)、瑞典小衛星製造商AAC克萊德空間公司和瑞典航空航天承包商薩伯公司8月24日宣布,三方要聯手建造一顆海事通信驗證衛星,並可能會在此基礎上新建一個星座。這顆三體(3U)立方星將測試由薩伯提供、能夠通過衛星在船舶和陸地之間進行雙向通信的一個甚高頻數據交換系統(VDES)有效載荷。軌道通信公司將負責向用戶分發VDES數據,因為這家美國運營商已然在利用「自動識別系統」(AIS)提供船舶跟蹤服務,而AIS是VDES的一部分。該立方星預計將在2022年年中發射,火箭尚未選定。

根據AAC克萊德發布的消息,VDES眼下只限於地基發射機,覆蓋區只限沿海地帶,但帶寬是AIS發射機的32倍。若通過衛星數量足夠多的一個星座來提供服務,天基VDES將會把覆蓋區拓展到海洋。AAC克萊德執行長戈麥斯稱,接下來是否要建星座要等到驗證星發射上天並做過評估之後再做決定,但三家公司正在商討星座可建成什麼樣子。他在接受採訪時說,星座可大可小,大的話可設多達約100顆衛星。

瑞典運輸管理局正在就該立方星項目向AAC克萊德提供1220萬瑞典克朗(140萬美元)的經費。衛星將在瑞典烏普薩拉此前只造衛星分系統的一座設施建造。AAC克萊德稱,它預計總共將為該項目拿到1700萬瑞典克朗的經費。不過,戈麥斯拒絕說明這顆衛星預計總共需耗資多少。他說,這顆原型試驗衛星將部署到低地軌道,按現有設計方案將不帶推進。他說,AAC克萊德通常按至少5年的壽命來設計其立方星。

三家公司預計驗證工作將在2023年一季度完成。軌道通信公司政府、AIS和業務運營高級副總裁弗萊塞特對《航天新聞》表示,該公司隨後將會繼續利用這顆衛星的VDES數據。他說,AIS只限於傳送船舶速度和方向等簡單數據,而VDES還可提供天氣、航路信息和其它數據。薩伯稱,VDES網絡安全性也要優於AIS。

弗萊塞特稱,軌道通信公司通過由13顆衛星構成的一個網絡來提供AIS數據,其中有些衛星為公司自有,有些則來自合作夥伴。他說,公司還有兩顆AIS立方星已同AAC克萊德籤約,其中一顆預計12月份發射,另一顆將在明年4月初到6月底發射。他拒絕說明那兩顆衛星將由誰發射。

AAC克萊德、軌道通信和薩伯的上述立方星將不是VDES有效載荷首次上天做測試。英國薩裡衛星技術有限公司曾建造一顆VDES驗證立方星,有效載荷由霍尼韋爾公司為加拿大AIS服務商精準地球公司(exactEarth)研製。那顆衛星於2018年由太空探索公司「獵鷹」9火箭發射。歐空局也在2017年開始利用挪威「挪星」(Norsat)2小衛星測試天基VDES。

相關焦點

  • 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
    來源:中國青年報記者今天從中國航天科工獲悉,「行雲二號」01星、02星近日實現了建立鏈路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這意味著「行雲二號」雙星搭載的雷射通信載荷技術得到成功驗證,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的最新突破。至此,兩顆衛星自發射入軌開展在軌技術測試以來,核心技術均得到驗證。
  • 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8月13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航天科工獲悉,「行雲二號」01星、02星近日實現了建立鏈路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這意味著「行雲二號」雙星搭載的雷射通信載荷技術得到成功驗證,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的最新突破。至此,兩顆衛星自發射入軌開展在軌技術測試以來,核心技術均得到驗證。
  • 美國航天初創公司AST要建太空移動星座 號稱可以手機直連衛星
    太空移動系統衛星星座的首顆星 新聞一出肯定會有不少人會產生疑問,就連「神」一般存在的馬斯克所創建的據AST科學的老闆艾維蘭說,構建星座的100多顆衛星要比現有的銥星還要重,預計會達到1噸左右,比星鏈衛星重了5倍,但好歹也是通信系統,區區百顆衛星真的夠用嗎?因此除了手機直連衛星是否靠譜外,又牽出來一個新問題,這個星座真的是給普通人用的嗎?
  • 【中國科學報】立方星走上國際範
    「上科大二號」立方星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在皮納衛星研製和產學研結合的創新平臺上邁出了與國際接軌的重要一步——  中秋前夕,三顆名為「上科大二號」(STU-2)的立方星飛向了太空,並成功地向地面傳回了數據。這是我國首批依照國際標準研製發射的立方星,標誌著我國在皮納衛星研製和產學研結合的創新平臺上,邁出了與國際接軌的重要一步。
  • 行雲工程首發星發射成功,天基物聯網星座要來了!
    ◎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5月12日9時16分40秒,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將行雲二號01星、02星發射升空。科技日報記者從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獲悉,作為該集團天基物聯網星座的首發星,「行雲二號」將展開在軌技術驗證和應用測試。
  • 寬帶通信衛星系統實現零的突破,虹雲工程首星成功發射,這家公司是...
    據中新網報導,北京時間12月22日7時51分,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虹雲工程首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進入預定軌道。虹雲工程首星是中國第一顆低軌寬帶通信技術驗證衛星,其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系統建設實現零的突破,中國打造天基網際網路也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
  • 巴西公司研製的第一顆CUBESAT立方衛星完成了環境測試
    CUBESAT立方衛星完成了環境測試NANOMIRAX / CRON-1納米衛星的第一個開發模型「工程模型」在美國國家空間研究所(INPE)/ MCTI的集成與測試實驗室(LIT)進行了環境測試活動。這顆衛星是由巴西私人公司CRON開發的第一顆cubesat(2U),該公司由INPE的研究人員創建。該項目是在FAPESP小型企業創新計劃(PIPE)的電話之一中被選中的。
  • 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零突破
    記者8月18日從國家航天局獲悉,近日「行雲二號」01星、02星之間實現了建鏈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這意味著「行雲二號」兩顆衛星搭載的雷射通信載荷技術得到成功驗證,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零的突破。
  • 衛星通信行業深度報告:從高軌到低軌,新起點上的衛星通信產業
    目前在火箭 和衛星配套及總體製造,測控、導航和遙感應用等環節湧現出了大量的民營企業, 截至 2018 年年底,國內已註冊的商業航天領域公司有 141 家,其中民營航天企業 123 家,成為參與航天活動的新勢力。小衛星研製與發射、網絡融合、終端天線等方面技術的進步,使實現低軌衛星通信 系統建設和商業化應用的成為了可能。
  • 小小立方星也能做大科學
    2013年是立方星快速發展的新起點,用於商業和科學研究的立方星數量成倍增加。截至2019年1月,人類已發射超過1000顆立方星,其中900多顆成功入軌;近兩年來用於科學研究的立方星數量大幅增長,詳見圖2所示,立方星已成為科學衛星大家庭的新選手。
  • 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阿聯2021年發導航衛星
    ,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近日,「行雲二號」01星、02星之間實現了建鏈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這意味著「行雲二號」衛星搭載的雷射通信載荷技術得到成功驗證,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
  • 「工業之美」中國低軌衛星通信系統首星上天,要讓全球永不失聯
    記者 | 韓沁珂國內首個可以滿足衛星數據通信需求的低軌衛星通信系統——鴻雁」星座在太空中有了自己的首顆衛星。12月29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下稱航天科技集團)「鴻雁」星座首星在酒泉衛星發射場成功發射。
  • 新興低軌衛星通信星座發展
    1、與地面網絡的競爭  光纖、蜂窩無線通信等地面通信技術,是低軌星座無法迴避的競爭對手。1990—2000年,「銥星」、「全球星」、「軌道通信」等多個低軌星座計劃被提出,旨在提供全球無縫覆蓋的可攜式衛星電話服務。三大星座的設計指標達到了同時期地面蜂窩網絡的水平,並具有全球無縫覆蓋的優勢,因此吸引了廣泛關注。
  • 衛星行業深度報告:低軌網際網路星座熱潮興起
    這些新增衛星將會兼用傾斜和赤道軌道,把 O3b 星座覆蓋範圍從目前的南北緯 50 度之 間擴展到地球兩極,成為一個全球性系統。如今,O3b 星座服務了 50 個國家的客戶,惠及了超過 1500 萬最終用戶,為 6 家石油和天然氣超級巨頭中的 4 家提供服務,為全球五大郵輪公司中的四家提供卓越的連接體驗。O3b 證明了 NGSO 系統的可行性。
  • 【獨家】低軌通信星座發展的思考
    目前,我國多個單位已經提出了低軌星座計劃,包括「鴻雁」星座、「虹雲」工程等。本文針對我國低軌通信星座發展,從頻率、應用定位以及系統實用性等方面探討了總體設計應關注的問題;提出了以移動通信為主、多功能綜合、兼顧寬帶通信、規模逐步擴展的低軌星座發展建議,並給出了空間組網、全球服務、頻譜感知、頻率共用、寬窄結合、協同應用的總體設計思路。
  • 德國雷射通信公司Mynaric與一家LEO星座公司籤署備忘錄
    2018年10月24日,德國Mynaric公司宣布與一家未透露名稱的低軌衛星星座公司籤署諒解備忘錄,Mynaric將為這家低軌衛星星座公司提供雷射通信產品
  • 全球低軌衛星星座計劃與進展
    成為地面通信的「填隙」(2000~2014年):以新銥星、全球星和軌道通信公司為代表,既為電信運營商提供一部分容量補充和備份,也在海事、航空等極端條件下的面向最終用戶提供移動通信服務,與地面電信運營商存在一定程度的競爭,但主要還是作為地面通信手段的「填隙」,規模有限。
  • 「行雲二號」成功驗證星間雷射鏈路技術 我國衛星物聯網實現星間通信零的突破
    近日,「行雲二號」01星、02星之間實現了建鏈流程完整、遙測狀態穩定的雙向通信,這意味著「行雲二號」衛星搭載的雷射通信載荷技術得到成功驗證,我國衛星物聯網星座實現星間雷射通信零的突破。至此,兩顆衛星自今年5月12日發射入軌開展在軌技術測試以來,所有核心技術均得到充分驗證。
  • 銀河航天|我國首顆5G低軌寬帶衛星通信成功,低軌星座建設正當時
    但是,最近有好消息傳來:2月16日,中國首顆通信能力達10Gbps的銀河航天首發星,在軌30天後成功開展通信能力試驗,在國內第一次驗證低軌Q/V/Ka頻段通信。銀河航天首發星型號負責人常明介紹,一個月以來,銀河航天首發星在軌狀態良好,衛星入軌以後,按照飛行程序姿態機動和模式切換正常,星載軟體、綜合電子、測控系統運行正常,將繼續開展Q/V/Ka等頻段的通信性能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