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立方星走上國際範

2021-01-13 中國科學院

  「上科大二號」立方星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在皮納衛星研製和產學研結合的創新平臺上邁出了與國際接軌的重要一步——

  中秋前夕,三顆名為「上科大二號」(STU-2)的立方星飛向了太空,並成功地向地面傳回了數據。這是我國首批依照國際標準研製發射的立方星,標誌著我國在皮納衛星研製和產學研結合的創新平臺上,邁出了與國際接軌的重要一步。

  「過去,我國對皮納衛星重視不夠,立方星的研製才剛剛起步。」STU-2立方星總師吳樹範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說。去年,立方星技術被評為「世界十大科學突破」,這種投資小、時間短、見效快的新型衛星研製技術或將開拓我國航天產業的新格局。

  「小麻雀」瞄準最前沿

  2.9千克,2.2千克,1.7千克。這三個數字分別屬於「上科大二號」A星、B星、C星的重量。可別小看這三隻「小麻雀」,據介紹,傳統的大衛星要幾個億的造價,而立方星只要幾百萬的造價,發射成本也因重量減輕而大大減少。

  「它們不僅五臟俱全,還瞄準了國際最前沿的技術。」吳樹範介紹,三顆立方星均搭載了自組網通信機,可利用三顆星建立空間最小網絡,實現立方星級別的星間通信組網。

  吳樹範告訴記者,和普通衛星相比,依靠高度集成的微機電技術,立方星的很多功能都集中在一塊10釐米乘10釐米的電路板上。例如,A星在國際上首次搭載了微電子機械系統(MEMS)冷氣微推進器,將開展立方星編隊繞飛等新技術在軌驗證。

  不僅如此,三隻「小麻雀」還各司其職。與以往主要關注國內遙感探測的立方星不同,A星把視野延伸到了國際。「A星主要載荷是微小型光學相機,可用於觀測南北極結冰情況。」吳樹範說。

  「B星上裝的是一個用於船舶信息採集的星載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接收機。」吳樹範說,B星的衛星監測,將大為擴展航船的信息監測覆蓋面,並通過多星星座有望實現全球實時監測。

  「C型安裝了用於民用飛機信息採集的星載廣播式自動相關監視系統(ADS-B)接收機,監測民航機的飛行信息。」吳樹範說。9月26日晚C星載荷開機,繞地球一軌(約94分鐘)內,已採集到405架飛機發出的5.1萬多條播報信息,可以勾勒出民航飛機的航行動態圖。「這些信息對民航管理、航線規劃、應急處置以及流量分析與優化等,都有實際的應用價值。」

  單應用更深入

  從A星的想法誕生至今,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程曉一直跟蹤著它的成長。

  2014年3月7日,程曉到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做了一個關於極地救援和北極航道的報告。當時,從歐洲宇航局回國的吳樹範一直想在國內研製一顆與國際標準接軌的立方星。報告之後,兩人的想法一拍即合,於是程曉成了A星應用的啟發者和首批用戶。

  「過去,我們用的都是美國和歐洲的衛星數據。現在我們有了自己的數據。」對立方星的科研貢獻,程曉充滿期待,「國外的數據分別是250米解析度和50米解析度,這顆立方星的解析度是100米,正好與國外的數據形成補充。」

  不僅如此,這顆立方星還被寄予了戰略期待。「今年1月,雪龍號陷入困境,這讓我們再度感覺到在衛星應急數據上的缺乏。」程曉說。吳樹範也表示,今年冬天這顆衛星也將成為南極雪龍號科考船「天上的眼睛」;夏天,商船如果從北極去歐洲,會比從馬六甲海峽省三分之一到一半的航行成本,觀測將對開通北極航道提供支持。

  「目前,中國的很多衛星都是以衛星研製者為主導的,對後端數據的應用考慮得並不多,這很不科學,造成了科研浪費。」在程曉看來,立方星是一個完全以應用驅動設計的衛星,其優勢在於「單應用」,「瞄準一個用戶,可以做得非常深入」。

  孕育航天新生代

  「小」還意味著快。從立項到發射成功,「上科大二號」只經歷了一年的時間。這一年對於「上科大二號」立方星副總師陳雯博士來說就是兩個字:忙碌。

  除了有一次因為颱風過境不得不放了一天假,這個年輕的團隊連軸轉了整整一年。「我們的團隊一共28個人,有一個『90後』,其餘大部分是88年左右的,平均年齡約28歲,是非常年輕有幹勁的隊伍。」陳雯說。

  「大衛星的研製一般至少三到五年。所以對於衛星研製來說,一年是非常非常短的周期,而我們這支團隊在一年裡完成了所有研製任務,這一方面體現了立方星研製周期短的特點,另一方面其中的困難和艱辛也可想而知。」陳雯說,在較高的壓力之下,這個年輕的團隊勇於拼搏,保持著良好的戰鬥素質和奉獻精神。

  「立方星的成功,要特別感謝微小衛星工程中心這個大集體的支持。」陳雯說,「就像我們的副總師曹彩霞,參與過創新一號、神舟七號伴星、創新三號等衛星的研製和發射,是團隊裡的『定海神針』,以老帶新,幫助這個年輕的團隊圓滿完成了任務。」

  在這個團隊中,還有一些上海科技大學的教師和學生參與其中。「當時我想和上海科技大學一起合作加入歐盟的QB50項目,共同開展立方星技術和應用研究,因此就以上海科技大學的名義參與其中。」吳樹範說。QB50是由歐盟出資確定的第七框架協議旗艦項目,項目採用50顆衛星組網,主要由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學生們研製完成。

  「對於這些年輕人來說,他們得到的不僅是技術上的提升,更是航天設計理念的薰陶。」對於這一年多的歷練,陳雯評價,「這是一次挺難得的機會。」

  吳樹範表示,在美國和歐洲,大多數小的立方星公司都是由畢業不久的大學生創辦的。在我國,立方星也成為培養新一代航天人才的又一新平臺。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5-10-12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小小立方星也能做大科學
    2013年是立方星快速發展的新起點,用於商業和科學研究的立方星數量成倍增加。截至2019年1月,人類已發射超過1000顆立方星,其中900多顆成功入軌;近兩年來用於科學研究的立方星數量大幅增長,詳見圖2所示,立方星已成為科學衛星大家庭的新選手。
  • 【中國科學報】南極巡天望遠鏡發現疑似比鄰星的掩星信號
    【中國科學報】南極巡天望遠鏡發現疑似比鄰星的掩星信號 2017-12-25 中國科學報 【字體  我國科學家在南極中山站,利用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開展比鄰星測光觀測,率先發布了其類似地球的行星「比鄰星b」掩星現象的初步觀測證據。這是南極中山站自2016年首次開展天文觀測以來獲得的第一個重要研究成果,該成果於近日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天文學報》上。  南極亮星巡天望遠鏡由中國極地中心、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天光所)、中國科技大學聯合研製。
  • 小小立方星也能做大科學——以美國立方星科學探索的實踐為例
    2013年是立方星快速發展的新起點,用於商業和科學研究的立方星數量成倍增加。截至2019年1月,人類已發射超過1000顆立方星,其中900多顆成功入軌;近兩年來用於科學研究的立方星數量大幅增長,詳見圖2所示,立方星已成為科學衛星大家庭的新選手。
  • ...信息:擬對北京星立方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實施增資擴股評估...
    本資產評估報告依據中國資產評估準則編制 雲南天電子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擬對 北京星立方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實施增資擴股評估項目 資產評估報告 資產評估報告編號:北京亞超評報字(對本評估報告聲明如下: 一、本資產評估報告依據財政部發布的資產評估基本準則和中國 資產評估協會發布的資產評估執業準則和職業道德準則編制。
  • 國際立方星平臺的科研現狀及對中國空間科學的啟示
    現階段國際立方星已認識到立方星在空間探索與發現中的重要作用,並取得了重要科學發現和成果。美歐航天強國十分重視發展立方星空間科學任務,中國空間科學界也應進一步關注立方星的發展,利用立方星平臺開展研究,與傳統大中型空間科學衛星形成互補,推進多點探測,獲取多樣化數據;補充探測手段,提高探測解析度;開展概念驗證,培育重大空間科學任務。
  • 【中國科學報】容忍光子損失玻色採樣實驗首次實現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陸朝陽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尤立星小組合作,實驗研究了一種量子計算模型「玻色採樣」對光子損失的魯棒性,證明容忍一定數目光子損失的玻色採樣可以帶來採樣率的有效提升。該研究成果為通過玻色採樣實現量子霸權開闢了一條高效的途徑,並於近日以「編輯推薦文章」的形式在線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 菏澤牡丹闖出「國際範」
    據了解,菏澤牡丹產品遠銷美國、法國、荷蘭、日本、中國臺灣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佔全國牡丹出口量的80%以上,菏澤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上牡丹種植面積最大、花色品種最全的栽培、科研、加工、出口和觀賞基地。一株牡丹從挖出農田、走向市場的那一刻起,便具有了商品屬性。作為一種商品,牡丹的走向無外乎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高峰時期,我市每年外銷牡丹達到400多萬株。
  • 【中國科學報】中國為何沒有仿星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劉萬東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尺寸是W7-X的最大亮點。「要達到核聚變反應堆所需的規模,大型化是必然發展趨勢。」他說,「從這個角度來講,這臺大型仿星器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裡程碑。」  既然大型仿星器如此重要,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至今卻仍屬空白,這是為什麼呢?這要從可控核聚變裝置的意義和研究歷程說起。
  •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大等研製出新型氫氧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曾傑團隊與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教授鮑駿團隊合作,研製出一種新型氫氧燃料電池陰極催化劑。該催化劑為超立方體框架結構,在氫氧燃料電池陰極反應中表現出高活性和高穩定性,為今後相關電催化劑的設計提供了新思路。該成果日前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  燃料電池是一種化學電池,它利用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時釋放出的能量,直接將其變換為電能。
  • 【中國科學報】新型銣原子鐘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記者1月6日從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獲悉,由中科院院士王育竹領導的新型星載原子鐘課題組,首次利用基於磁光旋轉效應的正交偏振探測技術,探測氣泡式銣原子鐘的鐘躍遷信號,獲得了高達90%的超高對比度,抑制了散彈噪聲,極大提高了鍾躍遷信號的信噪比和原子鐘頻率穩定度。相關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光學快報》。
  • 【中國科學報】先進機器人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成立
    日前,記者從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獲悉,「先進機器人學與機構學國際聯合研究中心」近日在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機構學機器人學中心正式揭牌。  這是我國在機器人學與機構學領域的首個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也是中科院機器人與智能製造創新研究院(籌)獲得國家科技部認定的首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 ...星立方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股東一致行動關係的公告(更新後)
    年第四次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公司通過參與星立方定向增發,獲得星立方28.54%的股權,成為星立方的第一大股東;通過與劉宇明等星立方核心股東籤署《雲南南天電子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與劉宇明、李曉軍等關於北京星立方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之一致行動協議》(以下簡稱「《一致行動協議》」)的方式,取得星立方核心股東劉宇明等持有星立方44.18%股份的表決權,公司合計持有及控制星立方72.71%股份的表決權,並通過佔有董事會中的多數席位獲得星立方董事會控制權
  • 如果有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在地球上,會發生什麼?
    認為你是要假設一立方釐米的中子星在地球上吧,這裡試著解答一下。
  • 【中國科學報】「墨子號」量子衛星實現安全時間傳遞
    本報訊(見習記者楊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彭承志、徐飛虎等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的原理性實驗驗證,為未來構建安全的衛星導航系統奠定了基礎基於「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潘建偉團隊實現了星地單光子時間傳遞、高速率星地雙向異步雷射時間應答器等關鍵技術突破,實現了星地量子安全時間同步的技術驗證,獲得了30皮秒精度的星地時間傳遞,此精度達到了星地雷射時間傳遞的國際先進水平。該工作得到了審稿人的高度評價:「該實驗在空間量子實驗領域又一次超越了現有技術水平。」「這對於量子技術的實用化至關重要。」
  • 【中國科學報】物候研究期待中國聲音
    秋末冬初,在頤和園中的一個幽靜小院,一套自行設計、專門針對植物物候觀測的多光譜自動觀測地面傳感器正在布置安裝,這標誌著「中國物候觀測網」的數據不再僅通過人工觀測獲得,也開始輔之以儀器自動監測。  2011年以來,依託「中國物候觀測網」,利用其長期觀測資料,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戴君虎和葛全勝物候研究組在國際學術期刊上連續發表了十餘篇SCI論文。
  • 中國天眼捕捉宇宙「脈衝星」
    它就是根據脈衝星信號振幅轉換為聲音後製作的一段音樂,蘊含著等待破解的宇宙之謎,深邃而神秘。這段神秘「天籟之音」只有短短30秒,卻是貴州平塘國際天文體驗館的「鎮館之寶」,而捕捉到脈衝星信號、探測其振幅的是「中國天眼」即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它就坐落在平塘一個被稱作「大窩凼」的喀斯特地貌巨型窪坑中。
  • 一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物質遇到地球會發生什麼?
    按照最直觀的理解,一立方釐米大小的中子星可能會直接穿透地球達到地心的位置,但實際情況如何我們要具體分析來看一下。中子星顧名思義是全部由中子組成的特殊天體,這樣的天體已經徹底脫離了常規物質的概念。就是在自身的巨大引力塌陷作用下,電子已經不那麼「自由」了,因為讓它自由的空間急劇縮小,電子甚至被壓進了原子核內,和帶正電的質子結合變成了中子,因此無論是什麼物質,最終的結果就是一堆密密麻麻的中子,因此說中子星的密度實際上就是原子核的密度,大約可以達到每立方釐米1-10億噸。按照這樣的密度,如果把地球壓縮成一顆中子星,那麼它最後的直徑僅僅20米左右。
  • 【中國科學報】中文域名的故事
    自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國際網際網路起,多名中國網際網路專家致力於推動中文域名國際標準的制定,終於讓「計算機門牌號」用上了漢字。  20年來,中文域名作為中華文化象徵植入網際網路,其艱難的步伐正像一部劇情曲折的電影。  如今,中文域名的普及和發展已深深影響了我國在國際網際網路社群的影響力和話語權。國家頂級域名「.CN」出現的「.中國」域名,向國際社會鄭重地宣告了我國的信息主權。
  • 【中國科學報】打造國際一流大氣科學研究基地
    作為中國現代史上第一個研究氣象科學的最高學術機構,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氣所)起源於1928年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創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  大氣所所長朱江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大氣所作為從事大氣科學及相關領域研究的國家隊,以建設國際一流的大氣科學研究基地為目標,積極為我國防災減災、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等作出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創新貢獻。」  大氣科學「國家隊」  從大氣所建立至今,已經有了八十多年的歷史。
  • 【中國科學報】用行動踐行「載人航天」精神
    風雲三號C星太陽輻射監測儀。  空間一部黨總支書記方偉研究員是長春光機所黨委委員、吉林省高級專家、吉林省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三八紅旗手獲得者,她向《中國科學報》介紹道:「空間一部黨總支委員中有三個是研究室主任,併兼任三個黨支部書記,總支成員政治素質高,均為國家重大工程項目負責人,在工作中充分發揮模範帶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