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熟制」及其在我國的分布

2021-01-11 百家號

熟制是農業種植制度中包含的內容。種植制度是指一個地區或生產單位的農作物組成、熟制、種植類型與種植方式,並與當地農業資源環境、生產條件等相適應的技術體系所形成的綜合體。

農業生產

所謂熟制,可以理解為某一地區或生產單位一年內多作的程度和類型。一般常以熟制命名種植制度,所以有時熟制也一定程度上代表某地的種植制度。

熟制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受當地熱量因素的影響,通常是活動積溫(一年內大於等於10攝氏度的日均溫的累加)來表達一地熱量的高低。

中國熱量帶分布圖

上圖中國熱量帶的劃分,其中寒溫帶年活動積溫小於1600攝氏度,中溫帶年活動積溫介於1600至3400攝氏度,暖溫帶年活動積溫介於3400至4500攝氏度,亞熱帶年活動積溫在4500至8000攝氏度,熱帶年活動積溫大於8000攝氏度。

青藏高原的青稞

通常來講熟制可以分為:一熟制和多熟制,多熟制又包括兩年三熟、一年兩熟、一年三熟等類型。那麼在我們國家,農業熟制的分布情況是怎樣的呢?我們來看下圖

中國熟制分布圖

農作物的成熟需要一定的熱量基礎,如果活動積溫太低,則不能保證農作物的成熟,也就是一年一熟也不能保證,比如中國的黑龍江北部地區,寒溫帶地區,熱量太低,所以不具備熟制研究條件。

漠河

我國的中溫帶和青藏高寒氣候區,熟制可達一年一熟。比如東北地區,可以保證水稻一季成熟,但是為了保證農作物的成熟,需要拉長水稻的生長期。青藏高寒地區,由於熱量相對較低,大部分農作物都不能種植成熟,只能種植小麥的變種青稞,也只能保證一年一熟。

三江平原的水稻

我國華北、黃土高原、河西走廊及南疆塔裡木盆地地區,屬於暖溫帶地區,熱量條件可以保證兩年三熟及以上,也就是在兩年時間內可以種植兩季冬小麥外加一季玉米。

華北平原的小麥

我國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緯度較低,熱量充足,可以保證一年兩熟及以上。本區域大部分地區,可以種植兩季水稻。本區南部沿海地區,如臺灣南部、海南、廣東雷州半島及雲南南部地區,屬熱帶地區,常年如夏,可滿足農業生產一年三熟。

長江中下遊平原的水稻

相關焦點

  • 我國三熟制油菜新品種選育獲突破
    新華社武漢5月16日電(記者黃豔)隨著長江流域進入油菜籽的收穫季節,由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培育的三熟制早熟油菜新品種「陽光131」傳來好消息:「陽光131」在雙季稻主產區表現出良好的極早熟和高產優勢,可解決我國三熟制油菜發展的瓶頸問題。
  • 2018中考地理知識點:溫度帶劃分及其分布
    中考地理複習歸納:溫度帶劃分及其分布   我國根據≥10℃積溫自北向南劃分五個溫度帶,即寒溫帶、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熱帶,同時另有一個獨特的青藏高原氣候區。   溫度帶 範圍 ≧1000℃積溫 作物熟制
  • 初二地理教學教案:氣溫分布和溫度帶
    氣溫分布和溫度帶   教學目的   1.了解並掌握我國冬夏季氣溫的分布特點及冬季0℃等溫線所穿過的地區;理解氣溫分布特點的形成原因;掌握溫度帶的劃分標準及分布。   2.通過學習氣溫分布特點,培養學生使用等溫線圖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氣溫分布特點成因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 八年級地理教學教案:氣溫分布和溫度帶
    (2)冬季風對我國北方和南方氣溫的影響在程度上有什麼差別?   (3)青藏高原、雲貴高原、海南島和臺灣島能否受到冬季風的影響?   學生討論、回答。   〔概括總結〕冬季風南下,我國北方首當其衝,寒冷的冬季風加劇了我國北方的嚴寒。且冬季風在南下的過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擋,勢力漸弱,故南方受冬季風的影響而降溫的程度遠低於北方。
  • 惠州出口首批熟制鴨蛋
    張仕榮 攝  近日,兆發農產品(惠州)有限公司首批1800枚熟制鴨蛋順利出口香港,實現惠州熟制鴨蛋出口零的突破。  據了解,以往惠州蛋製品企業主要出口皮蛋、鹹蛋等生醃製類蛋製品。今年以來,受疫情影響,蛋製品市場行情波動較大,部分企業開始計劃拓展出口包括熟制鴨蛋在內的新產品。惠州海關了解到企業在這方面的需求後,迅速展開幫扶指導,快速完成新增出口產品備案。
  • 土壤知識之一我國土壤的主要類型及其分布
    土壤知識之一我國土壤的主要類型及其分布 (一)土壤類型 1、 紅壤 (1)土壤呈酸性,土壤過酸或種植不適應酸性土壤的作物時,可以用石灰改良土壤。
  • 中國傳統文化,面點飲食文化,熟制工藝
    本文乃作者小頁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熟制是面點製作的最後一道工序,也是體現製品質量的重要環節。熟制後的成品形狀變不變,餡心是否入味,色澤是否美觀,這些都是在熟制過程中決定的。
  • 耕作制度的革命:一年一熟單作制 一年兩熟多熟制
    今天我給大家講的內容是耕作制度的革命:由單作制向多熟制的歷史性過渡。我國歷史上由一年一熟的單作制向一年二熟的多熟制過渡這個大變革,是在宋代完成的。具體地說,約在兩宋之交,時當12世紀初葉。這是我國農業耕作制度史上帶有革命性的重大轉折,其意義、影響十分深遠。
  • 讀中國風能資源分布圖,尋找我國風能資源的分布規律及其成因
    中國風能資源分布情況目前,最為人類關注的環境問題就是「全球變暖」,其產生的重要原因就是人類大量的向自然界索取化石能源中國風能資源分布圖今天我們來讀一讀「中國風能資源分布圖」,來探尋我國風能資源的分布規律及其成因
  • 我國太陽能資源分布概述(組圖)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摘要:根據過去一些太陽能輻射資源分布的相關研究,基於中國氣象局及其下屬單位、NREL和NASA的研究成果,本文將對對我國太陽能資源分布情況進行描述。太陽能是一種清潔的、環保的可再生能源。太陽能發電成為目前備受關注的焦點之一。
  • 我國土地荒漠化類型及分布
    我國土地荒漠化按主導成因劃分為風蝕荒漠化、水蝕荒漠化、凍融荒漠化、鹽漬荒漠化。風蝕荒漠化:主要分布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在各類型荒漠化土地中面積最大、分布最廣泛的一種荒漠化類型。
  • 我國風能資源儲量與分布
    我國風能資源儲量與分布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09年01月15日   風
  • 我國有哪些主要的「平原地形區」?分別分布在我國的什麼地方?
    平原地形是指海拔在200米以下,大多數海拔都在50米以下的平坦開闊地區,大多數平原都分布在河流中下遊地區和沿海地區,在世界地形類型中平原所佔的面積並不大,大約佔7.3%,但是世界上的大多數平原地形分布區都是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也是工農業生產集中的區域,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位於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
  • 我國已知蚊媒及其病毒圖譜繪製完成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非常重視蚊蟲媒介控制及其病毒引起的公共衛生問題,開展了一系列的相關調查研究,然而,目前缺乏一個匯集我國各個地區媒介蚊蟲和相關病毒的種類、豐度和時空信息的圖譜。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人員通過調研1953年至2019年出版的中國地區「蚊」和「病毒」相關的所有中英文文獻,提取了蚊種、病毒種類、分布和時間等信息,創建了我國首個已知的媒介蚊蟲和病毒綜合地理信息數據集。研究表明,我國31個省市已知的可作為媒介傳播或攜帶病毒的蚊子有7屬55種(圖2);其中蚊媒病毒有7科8屬26種,蚊蟲特異性病毒有13科13屬30種(圖3)。
  • 我國風能資源分布及影響分布的氣象條件
    我國風能資源分布及影響分布的氣象條件 發布時間:2016-08-25   來源:新能源產業研究   1.我國風能資源分布  我國屬於地球北半球中緯度地區
  • 我國新能源各區域儲量與分布概述及特點
    我國新能源各區域儲量與分布概述及特點2009/2/4/15:42來源:一大把 我國新能源的儲量與分布根據地區的地理結構特點的不同根據新能源的各自特點具體分布如下:         我國太陽能資源儲量與分布         我國屬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全國總面積2/3以上地區年日照時數大於2000小時。
  • 我國環境汞汙染現狀及其對健康的危害
    摘要:通過對我國大氣、土壤、水體3種環境介質中汞汙染的來源、形態、遷移、分布等進行分析,並結合各類介質中汞的超標情況和對汙染地區人群健康的影響,了解我國目前的汞汙染現狀及對人體健康造成的影響。筆者通過對汞的基本性質、用途及我國汞汙染的分布和汞汙染對人體健康危害的現狀等3方面來介紹我國的環境汞汙染現狀。1汞的基本性質和用途汞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如巖石、土壤、植物、河流、大氣中都普遍存在汞,但其含量很少,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可稱其為自然含汞量。
  • 泊松分布及其實際應用場景
    基礎準備前面為大家介紹了第一種常見的離散型概率分布:二項分布及其實際生活運用,大家可以點擊下方文章連結及進行回顧: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第二種常見的離散型概率分布:泊松分布。泊松分布是以18~19 世紀的法國數學家西莫恩·德尼·泊松的名字命名的,它作為一種常見的離散型變量的分布,在實際生活中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
  • 我國主峰高度排名前十的山脈是哪些?這些高峰分布有什麼特點
    3000米左右,我國除第一階梯外,海拔超過3000米的山峰少之又少,極其罕見。,超過7000米以上的就有10個,當然,這些山峰都在第一階梯裡,特別是喜馬拉雅山脈及其周邊。那麼,我國主峰最高的十大山脈是哪些呢?分布在哪些省區裡?
  • 我國裸子植物豐富度分布格局及形成機制研究獲進展
    物種多樣性的大尺度空間格局是生態學和生物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長期以來,生態學家一直試圖確定影響不同生態區域中生物分布和多樣性的環境因素。研究物種豐富度的模式對於理解地球上生物的多樣性和分布至關重要,了解植物豐富度對環境因子的響應情況有助於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