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新區:走集約化內涵式發展道路 打造東北振興發展重要引擎

2021-01-15 中國發展網

走進長春新區規劃展覽館,聽解說,看專題片,察看產品展示,了解規劃建設情況……2020年7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帶著對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牽掛與深情,視察吉林並親臨長春新區。他強調:「高新科技園區要圍繞國家戰略需要,堅持高水平規劃、高標準建設,走集約化、內涵式發展道路,要重視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更要打通產業鏈、供應鏈,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發揮帶動和輻射作用。」

總書記的一聲聲叮嚀,一句句囑託,激蕩起長春新區廣大幹部群眾奮勇向前的磅礴動力,也為長春新區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的政治動力、實踐動力和精神動力。2020年,長春新區謀劃儲備232個重大項目,總投資6000多億元;開復工項目217個,總投資1968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在上半年「由負轉正」基礎上,呈現出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在極不平凡的2020年,長春新區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委決策部署,積極應對嚴峻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面對疫情的衝擊,全力以赴抓難事、辦大事、迎喜事,交出一份不俗的答卷:推動企業復工復產的做法得到國家發改委通報表揚;全面啟動長春國家區域創新中心建設;「管委會+公司+園區」改革獲評中國改革2020年度50個典型案例;「雙創」示範基地建設獲國務院和國家發改委通報表揚;長春臨空經濟示範區正式獲批,成為東北首個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吉林一號」一箭九星發射成功,在軌衛星達到25顆;奧來德公司成功登陸科創板,實現全省科創板上市企業「零的突破」……

「排頭兵」「領頭雁」。在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務實工作中,2020年,長春新區GDP預計同比增長7.5%;規上工業產值同比增長10.5%;固定資產投資總量佔全市1/4,同比增長10%;限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8%。各類市場主體月均增加近800戶,已超過5.4萬戶。作為區域經濟發展引擎,長春新區在省市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中發揮了尖兵表率作用。

不負期許,不負韶華。回望「十三五」,砥礪前行、爬坡過坎的堅韌和勇毅,已銘刻下長春新區的印跡。「十三五」期間,長春新區堅持項目立區、產業強區、科技興區、開放活區和服務優區的發展思路,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經濟社會呈現出強勁的發展態勢。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後動。「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長春新區搶抓機遇、乘勢快上、大有作為的關鍵五年。長春新區將聚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把總書記親臨長春新區視察時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作為推動各項工作的根本遵循,按照省市工作部署,乘勢而上、主動作為,加快建設產業轉型先行區、創新資源要素集聚區、體制機制改革試驗區、對外開放合作先導區、產城融合發展示範區,努力走出一條依靠創新驅動支撐引領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徵程萬裡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蹄。新目標是任務書,也是動員令。接下來,長春新區將不斷集聚創新發展活力,不斷提升營商環境和政務服務內涵,全力打造全國一流政務營商環境,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擼起袖子加油幹,在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奮鬥中,奮力譜寫新徵程的壯麗篇章。

新擔當「十三五」砥礪奮進創佳績五年,是一個刻度,標註著長春新區發展的高度;五年,是一次跨越,丈量著長春新區發展的幅度。站在「十四五」開啟的新時間節點上,回眸「十三五」奮鬥過的足跡,有太多時刻值得銘記,有太多成就值得喝彩。經濟實力強起來、科技創新活起來、城區面貌靚起來、生態環境美起來……一個宜居宜業宜商宜遊的新區,在「十三五」時期,已經徐徐鋪展開。

實體經濟實現迭代升級長光衛星航天信息產業園是中國首家商業遙感衛星研發製造基地,大名鼎鼎的「吉林一號」商用遙感衛星在此誕生。「十三五」期間,「吉林一號」25顆在軌衛星共同點綴蒼穹。而以長光衛星為龍頭的上下遊企業達到300多家,一個創新型產業鏈條正在形成,航空航天產業正在成為新區經濟發展新名片。 不僅新興產業在拔節成長,傳統產業也在迭代升級。新區的生物醫藥產業已形成行業領先優勢,位列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綜合競爭力東北地區首位,是亞洲最大的疫苗生產基地和全國最大的基因藥物生產基地;光電信息產業高端價值凸顯,已形成以光電器件、光電顯示、半導體照明為重點的光電子產業集群,引進了華為研究院及聯合創新中心等潛力較大項目。 過去五年,新區始終將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全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每年新引進產業項目100個以上,開工項目200個以上。全區各類特色產業園區已發展到25個,入駐企業近千戶;規上工業企業達到172戶,其中年產值10億元以上企業14戶、億元以上企業95戶。

科技創新激發強大內生動力科技創新作為新區的「看家本領」,「十三五」期間展現了很多的「高光時刻」。「雙創」示範基地建設獲國務院和國家發改委通報表揚,中國智慧財產權運營服務中心、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及東北第一家智慧財產權法庭相繼落戶,全區孵化載體達到44個,在孵企業1000餘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680家、科技型「小巨人」企業277家。 五年來,新區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投入佔一般公共預算財政收入5%以上。注重對接國家創新戰略,以新區為核心的長吉圖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加快建設;集聚高水平創新平臺,擁有8所高等院校、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駐長「一院四校四所」建設長東北科技創新中心;完善科技服務體系,長春市科技大市場年技術交易額達390億元,全區直接投資或參與投資基金達到12隻,總投資規模113.7億元。服務企業上市,上交所資本市場服務吉林省基地落戶新區,開啟了企業上市融資「直通車」。

對外開放合作步伐鏗鏘有力開放的經濟最有活力,開放的地區最具競爭力。「十三五」期間,立足面向東北亞開放先導區的區位優勢,新區不斷推進跨國產業合作開發,落實長吉圖聯動發展戰略,全面拓展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的對接合作。進出口企業增加到652戶,進出口總額預計達到497.96億元。全面推進「兩港」建設,國際陸港海關監管作業場所通過海關驗收,中歐班列實現常態化運行;國際空港龍嘉機場T2航站樓投入使用,臨空經濟示範區已正式獲批。國際合作園區建設進展順利,中俄科技園先後建立8個國際聯合實驗室,成為省內唯一的「國家級國際引智示範基地」;中白科技園正式試運營;中日智能製造產業園與近20家日企達成合作意向。

國內高端連結深入開展,新區先後與10個國家級新區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吉浙新經濟園區、津長產業園、西安高科IT產業園等一批跨區域合作園區加快建設。

以「軟環境」提升發展「硬實力」軟環境就是發展硬實力。「十三五」期間,長春新區構建有利於創業創新的營商環境,吸引人才、技術、資本進一步向新區集聚,通過軟環境建設的不斷跨升,使新區的發展更加充滿自信和底氣。

瞄準「東北最優、全國一流」的營商環境目標,新區在全省率先開展「證照分離」「標準地+承諾制」「政務服務驛站」「關聯事項」、企業設立「零成本」等「放管服」改革,對項目和企業開展「首違不罰」和全流程精細化服務;深入落實「專班抓項目」「萬人助萬企」行動,創新開展「千戶企業萬張服務卡」、企業家座談會、高管微信群等具有新區特色的服務舉措,部分改革事項被列為全省試點;新建的4萬平方米政務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實現30多個業務板塊、1054項事項全部入駐,成為全省示範和樣本,已連續三年被評為全省營商環境標兵稱號。

持續強化政策扶持。新區制定了促進產業集聚、科技創新、金融創新等政策,形成了「8+3」政策扶持體系。新區所轄的長春高新區試點開展體制機制改革,通過部門整合構建起「大部制」管理架構,形成了「管委會+公司+園區」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長春新區全面深化改革氣勢如虹,千帆競發。

產城融合提升現代新城品質

城市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於改善民生。「十三五」期間,長春新區穩步推進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成功入選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所轄的長春高新區全力推進科技新城發展軸,科技服務中心、國際商務中心,經濟發展區、科教創新區、生態居住區「一軸兩心三區」規劃建設,承載功能進一步完善。

全長38.8公裡的「三路七橋」工程在新區基本貫通,有效帶動北部各開發區一體化發展。龍翔商務中心A區、新城吾悅廣場等商業設施陸續進駐,北湖快軌一期(軌道交通8號線)正式運營;空港開發區核心區主幹路路網基本形成。 深入實施「幸福新區行動計劃」。新區著力解決群眾關心的教育醫療、就業社保等問題,引入吉大、東北師大、北師大等優質教育資源,先後建成8所中小學校;對接省市先進醫療機構,新建大中型醫院3所;長春市體育健身指導中心、長春市圖書館分館投入使用。北湖科技開發區奧體中心等文體設施、中日聯誼醫院北湖院區等醫療設施相繼投入使用,空港長春市直機關幼兒園等項目推進落實,群眾對教育、醫療的需求逐步得到滿足。

新突破

2020危中尋機發展有韌性站在「十三五」收官的時間節點回望,過去一年來,面對錯綜複雜的宏觀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長春新區以奮進的姿態,在高質量發展路上腳踏實地、闊步向前。 2020年,新區的一系列「閃光片段」在疫情衝擊之下凸顯珍貴。一組組數據更是成為新區經濟發展逆勢增長的生動註腳。在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凡的一年,新區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抓「六穩」促「六保」,千方百計恢復經濟增長。2020年,預計GDP同比增長7.5%;規上工業產值同比增長10.5%;固定資產投資總量佔全市1/4,同比增長10%;限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8%。在經歷了疫情的洗禮、經濟的重啟之後,新區主要經濟指標穩中有進,進一步彰顯了新區經濟的韌勁與潛力。

啟動長春國家區域創新中心建設按照建設國家區域創新中心戰略部署,新區圍繞打造「創新創業先導區、新興產業引領區、改革創新試驗區、高端人才集聚區」,與經開、朝陽、公主嶺響水鎮共同編制完成了國家區域創新中心總體規劃、產業規劃和空間發展規劃,並在2020年10月15日第二屆全球(長春)製造業服務外包峰會上正式對外發布,有效提升了區域創新中心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長春國家區域創新中心高新片區建設全國領先的科技創新高地和國際知名的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經開片區著力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模化,全面打造高端製造業集聚區和新興產業發展先導區。北湖片區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和IT產業的同時,著力做大做強航空航天產業,打造成為長春北部創新發展增長極。

聚焦生物醫藥、IT、航空航天等主導產業,新區圍繞新基建、761工程,謀劃儲備232個重大項目,總投資6000多億元;注重與大院大所大企協同創新,全力支持吉大南校擴建,依託吉大、華為研究院、高新股份等名校名企,構建「環吉大雙創生態圈」,打造輻射全省的「創新谷」;借鑑法國「F工作站」模式,打造北湖「智谷」品牌;依託應化所平臺,推動化工新材料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申報和建設。目前,新區正圍繞區域創新中心建設的各項工作正紮實推進,並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

聚力招商引資顯成效

2020年,新區先後開展4次「雲籤約」活動,新引進總投資428億元的優質產業項目95個,總投資30億元的紅星愛琴海主題購物公園商業街、總投資23億元的上海瑞宙疫苗生產基地、總投資15億元的卓誼生物疫苗生產基地等一批優質項目落位。深入洽談產業項目212個,總投資200億元的聯東U谷高科技產業園、總投資100億元的正威電子信息金屬新材料產業園、總投資33億元的國藥集團系列產業化等重大項目進展順利。

精細管理給實體經濟添動能新區實施「掛圖作戰」「三張清單」「一項一檔」等精細化項目管理模式,大幅提高了項目開工建設效率。2020年開復工項目217個,總投資1968億元,年度計劃投資380億元。其中新建項目76個、續建項目141個;億元以上項目168個,佔比77%,10億元以上項目55個,佔比25%;圍繞醫藥健康、智能製造、光電信息等主導產業建設的項目達到123個,佔產業項目總數的92%。

長城(吉林)信創製造基地、晰晰創新產業園、華恩生物、龍翔特陶產業園、桃李食品等重大產業項目加快建設,以中巴跨境電商小鎮、藍浦浩業等為代表的新經濟、新業態項目加快推進。紮實推進長光衛星、英利汽車、天合富奧等25個技術改造項目,達產後可新增產值100億元。嘉誠信息、永利雷射、百克生物等26個擴能提產項目已完成摘地並陸續開工建設,有力地壯大新投資、形成新增量。

提升創新創業活力加快建設「雙創」示範基地、長吉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範區等一批國家創新平臺。新區「雙創」示範基地建設先後獲國務院和國家發改委通報表揚。在長春市獲批國家智慧財產權運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城市中,新區作為核心支撐,正在加快建設智慧財產權運營服務平臺、智慧財產權服務大廈等,打造全國知名的「智慧財產權生態小鎮」。

積極推動企業上市,上交所資本市場服務吉林省基地落戶新區,奧來德公司成功登陸科創板,實現全省科創板上市企業「零的突破」。吉大正元、中邦園林相繼上市,英利汽車、百克藥業等境內上市企業已報審,更多企業將實現境內外上市。圍繞集聚雙創人才,加快「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通過設立特殊人才「編制池」、建設大學生就業實習基地、在高校設立新區獎學金等務實舉措,全力打造新區創新創業人才高地。

推進營商環境提檔升級

充分發揮「先行先試」優勢,圍繞企業發展痛點、難點問題,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深化「一件事一次辦」「證照分離」等改革措施。新區在省市率先探索了「關聯事項」、「政務服務驛站」、拿地即開工等審批改革,其中「政務服務驛站」被列為全省試點,首批3個驛站已掛牌啟動。

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導向、公司化運作」方向,新區推進長春高新區「管委會+公司+園區」管理體制機制試點。長春臨空經濟示範區於2020年7月正式獲批,成為東北首個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認真落實「萬人助萬企」「專班抓項目」行動,深化高管微信群、企業家座談會等措施,實施企業家主題沙龍等新舉措;在全市率先啟動非公黨建星級評定,114戶星級黨組織企業享受科技、金融等「七優先」扶持,已為3戶星級企業與金融機構籤約貸款9000萬元。啟動2020「誠信新區建設年」活動,全力推進政務、商務、社會誠信建設,加快構建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市場監管機制,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化營商環境。隨著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新區市場主體幹事創業更帶勁。

完善現代化城市功能新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三路七橋」已實現主線貫通;伊通河北北段綜合治理、幹霧海河綜合治理、空港通港大路、金港大街等工程加快實施;北湖鑫盛大路公交場站開工建設,新增2條公交線路投入運營。整合交通、執法、城建、環保等部門數據信息,加快「數字新區」建設。

城市亂象整治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程穩步推進,打造了一批美麗庭院、乾淨人家和美麗鄉村。落實「幸福新區」行動計劃60件民生實事,啟動崇文、啟源、明達、市十一高中等12所新建擴建學校和吉大三院二期工程建設,龍翔商務中心A區、居然之家、海容廣場等一批高端商業項目加快推進,北湖吾悅廣場於2020年9月正式營業,長春奧林匹克公園正式對外開放,長春新區區域服務功能的不斷完善,給新區群眾帶來了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

新作為

「十四五」牢記囑託再謀新篇關山萬千重,山高人為峰,發展永無止境,奮鬥未有窮期。 「十四五」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在新發展格局下,新區又如何育新機、開新局?

新區的回答鏗鏘有力:堅持一個方向,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定不移走「集約化、內涵式」發展新路;把握一個關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構建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聚焦一個重點,加快推動長春國家區域創新中心建設,打造「創新創業先導區、新興產業引領區、改革創新試驗區、高端人才集聚區、產城融合示範區」,努力實現五個新突破。

構建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十四五」期間,新區將著力打造以生物醫藥、IT、航空航天等為主導,現代服務業為支撐,新材料、現代農業等為補充的產業體系。

生物醫藥產業以高新股份為龍頭,通過併購重組,整合配置優質產業資源,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航空航天產業以建設北方航空航天城為龍頭,吸引衛星上下遊產業集聚,打造以衛星應用為重點的北方航空航天產業高地;IT產業打通政產學研用堵點和障礙,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進培育5G、區塊鏈、工業網際網路等新項目、新業態、新模式,推進產業數位化和數字產業化,打造東北領先的數字經濟中心;先進裝備製造產業以「綠色、智能」為突破口,大力發展節能環保裝備、通用裝備、專用設備製造等產業,打造先進裝備製造產業集群。

優化創新驅動發展布局

以建設長春國家區域創新中心為重要著力點,加快構建引領新興產業發展的科技創新體系和充滿活力的創新創業生態。新區將充分發揮長光衛星等龍頭企業在創新活動中的組織引領作用,聯合吉林大學、中科院光機所、中科院應化所等高校院所,打造「環吉大雙創生態圈」、「雙創生態小鎮」、北湖「智谷」等一批創新聯合體,推動科技、金融、人才等創新要素有效融合,針對產業鏈薄弱環節開展技術攻關,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推動技術向產業跨越。力爭「十四五」時期使省級以上研發機構達到200家,R&D投入佔GDP比重達到3.5%,累計新引進人才5萬人,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500戶,科技型「小巨人」企業500戶,努力實現20戶企業上市目標。

拓展對外開放合作空間作為全省對外開放的重要平臺,「十四五」期間,長春新區重點推動「一區兩港多園」建設,長春臨空經濟示範區,加快完善綜合保稅、航空物流等功能,打造便捷通關環境和服務配套,探索臨空經濟新模式;國際陸港和國際空港完善綜合交通體系和口岸通關等功能,著力構建「海陸空一體」的互聯互通開放通道。同時高水平建設中白、中芬、中俄、中日等一批國際合作園區,加快吉浙、津長等對口合作園區建設,力爭到「十四五」末進出口總額佔全省比重達40%。

持續打造一流營商環境長春新區將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圍繞優化管理體制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等重點領域,推動改革向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拓展,持續深化「管委會+公司+園區」改革,努力打造精簡、高效的管理運行機制;總結推廣「標準地+承諾制」「首違不罰」等改革經驗,積極深化「拿地即開工」「政務服務驛站」、高管微信群、企業家座談會+主題沙龍等審批服務改革,持續優化審批流程,提高服務效能,努力推動營商環境早日邁入國家級新區第一方陣。

提升產城融合發展能級聚焦實現生產、生活、生態良性互動發展,新區將統籌推進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完善公交、輕軌、地鐵等交通設施和水電氣熱等配套設施,持續推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全面提升新區承載與服務能力,增強城市的現代氣質和發展活力。

徵程萬裡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蹄。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凝眸回望,這份厚重亮眼的成績單一筆一畫落在了新區各項事業攀升的數據曲線裡,落在了百姓共享平安和諧的幸福笑臉上,也落在了新區人不負韶華奔徵程的鏗鏘步伐中。2021年,站在一個歷史新起點上。長春新區人將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繼續奮鬥,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相關焦點

  • 東北振興長春樣本:用「雙8」成績單邁入「新時代」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東北振興長春樣本:用「雙8」成績單邁入「新時代」中新社長春12月19日電 題:東北振興長春樣本:用「雙8」成績單邁入「新時代」作者 李彥國 郭佳以生產汽車聞名的吉林省長春市官方新近發布了一項數據,預計全年GDP首次突破6000億元人民幣大關
  • 深度融入「一帶一路」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 加快實現全面振興
    近年來,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有力領導下,吉林振興發展優勢日益突出,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已經成為創新創業的熱土。民革中央一直關注吉林發展,高度重視琿春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推動東北亞經濟合作發展、打造「一帶一路」北向新通道等工作。
  • 打造通用航空高質量發展的支撐體系——東北空管局瀋陽通航飛行...
    2020年7月22日,「瀋陽通航飛行服務站啟動儀式」在東北空管局順利舉行。民航東北管理局、民航遼寧監管局、北部戰區、遼寧省委軍民融合辦、遼寧省發改委、遼寧省應急管理廳、遼寧省科技廳、遼寧省瀋撫新區管委會、遼寧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遼寧省通航協會及東北空管局領導共70餘人參加了儀式。
  • 從一根燈管到內涵式發展
    圍繞「促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增強教育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專題,多位委員發表了自己的看法。&nbsp&nbsp&nbsp&nbsp王銳常委提出了高校的內涵式發展問題。他認為,要通過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改變高校千校一面的現狀。「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打造優秀的教師隊伍,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同時,加強科技創新,凸顯內涵發展的成效。」
  • 2020年瀋陽將成為引領實現東北振興發展中心城市
    原標題:一帶一路為通道 京蘇人才來報到八大走廊當嚮導 一河兩岸是主角 日前,《瀋陽振興發展戰略規劃》(以下簡稱《戰略規劃》)正式印發。力爭通過「兩步走」,實現瀋陽振興發展的戰略目標:到2020年,成為引領實現東北振興發展的中心城市;到2030年,成為東北亞地區重要的國際中心城市。經過半年多的修改完善,這份《戰略規劃》終於呈現在瀋陽人面前。
  • 數據見證發展,事實說明變化
    而讓數據「說話」,喜看東北區域發展如何站在新起點上,如何邁步向未來走去,如何實現經濟發展、民生改善預期目標,則令人刮目相看。創新驅動,實幹興業,東北三省負責任,敢擔當,曙光再現。報導從經濟回升穩不穩、民生保障強不強、投資底氣足不足「三問」下筆,全面介紹東北三省實現新一輪振興發展的情況。每一問的後面,都是一串串、一組組的詳實數據在回應,在解讀。數據見證發展,事實說明變化。
  • 大創小鎮打造錢塘新區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作為新區高層次人才工作的主要承擔部門之一,近年來大創小鎮以打造杭州科學城為目標,堅持高端引領、以用為本,依託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創新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和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等三個國家級品牌建設,全面推進高層次人才、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項目引育以及校友經濟發展工作,持之以恆厚植錢塘新區發展的人才優勢。
  • 點燃電力引擎加快振興發展
    推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的營商環境做支撐。近年來,梅州供電局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電力需求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地,在服務方式、服務手段、服務流程上下狠功出實招,不斷優化電力營商環境,為梅州蘇區振興發展保駕護航。
  • 長春:振興花正開 人才「燕歸來」
    老工業基地城市吉林省長春市借產業振興之機,實施人才新政,政策惠才,平臺聚才,產業引才,服務留才,出現了多年少見的「雁歸來」、「鳳歸巢」,人才回歸潮流湧動。截至10月末,留長來長的大學生就達到了8.8萬人,比去年淨增1萬人。長春「四大產業板塊」中的長春國際汽車城、國家區域創新中心、國際影都、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範區集聚了一大批高端產業人才。
  • 山東大學教授:總是提「振興東北」,東北經濟為何一直沒見起色?
    當時,全國三分之一的重點建設項目都發生在東北地區,著名的長春一汽、瀋陽工具機製造廠、飛機製造廠等大型工廠拔地而起,對東北的發展來說可謂錦上添花,充分展示了我國對東三省地區發展的重視。 正如山大教授黃少安所說:「現在人們關注山東,但曾經人們關注東北,現在山東是北方經濟最好的省,而東北也曾經是北方地區的經濟發達地區,尤其是工業。」
  • 長春理工大學重慶研究院籤約落戶兩江新區
    7月30日,長春理工大學與兩江新區籤署合作協議,將在兩江新區建設長春理工大學重慶研究院。長春理工大學將積極推進相關項目的落實,努力構建雙方合作的新平臺、新機制,進一步提升創新服務能力,不斷探索新的校地合作模式,實現優勢互補、共贏發展。    王志傑表示,兩江新區正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重要指示要求,努力成為重慶發揮「三個作用」的先行區示範區。
  • 文旅振興!新區灣區西部華僑城項目將打造肇慶全域旅遊新引擎
    為響應市委、市政府的部署,4月4日,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梁耀鈞率隊來到肇慶新區調研灣區西部華僑城項目。肇慶新區領導劉彥陪同調研。、社會發展和知名度的提升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感謝華僑城集團對肇慶投資、發展環境的肯定,市文旅委將加強與項目方的溝通,主動對接,主動協調,全力協助灣區西部華僑城項目早日建成。
  • 插上發展「雲翅膀」 跑出貴安「加速度」
    作為貴州建設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主戰場之一,近年來,貴安新區堅持高端化、綠色化、集約化發展方向,深挖「鑽石礦」,厚植「智慧樹」,在把大數據作為核心競爭力和主導產業進行培育的同時,積極推動大數據融合發展,為新區經濟社會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風起「雲」湧,「數」聚貴安。如今的貴安新區,大數據產業蓬勃發展,聚合效應越來越顯現。
  • 城市規劃專家李曉江:組團緊湊發展拒「攤大餅」,成都東部新區發展...
    「要堅持『城市的核心是人』,由傳統廉價要素吸引企業、企業吸引人才與就業、產業發展創造城市繁榮的發展邏輯,向高質量生活與服務吸引人、人才與就業人群吸引企業的發展邏輯轉變。」5月6日下午,在成都東部新區市民中心大講堂會議室裡,李曉江受邀解讀成都東部新區規劃。
  • 三年足跡遍布東三省 看習近平總書記如何指點東北振興
    從遼寧到吉林,再到黑龍江,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已遍布東北三省。「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是國家一項重大戰略。」今天,學習路上帶您回顧總書記這三年在東北大地上的一言一行,看總書記如何指點東北振興。 2016年5月 在黑龍江
  • 築牢智慧財產權「保護網」 為長春高質量發展護航
    築牢智慧財產權「保護網」 為長春高質量發展護航 2020-11-30 19: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冰雪經濟發展的吉林現象
    二、吉林冰雪經濟發展勢頭強勁  從全國來看,東北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冰雪資源優勢,發展冰雪經濟優勢非常明顯,是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的重要途徑。特別是處於「冰雪黃金緯度帶」上的吉林省,是世界三大粉雪基地之一,發展冰雪經濟更是潛力巨大。
  • 看財政「小齒輪」帶動鄉村振興大引擎 雅呂:從薄弱到樣板的驚喜蛻變
    但這個龐大的工程能成功卻不是因為村裡資金雄厚,而是靠財政的資金「小齒輪」拉動發展大引擎運轉,以項目撬動區域發展,挖掘幹事創業潛力,像一支細毛筆先勾勒出輪廓,再積聚多方力量填充上濃厚色彩,最後呈現一張生態宜居、休閒宜遊、現代宜業的大美鄉村畫卷。
  • 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二論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著眼億萬農民福祉,明確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重大任務,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7個方面的重大部署,為億萬農民描繪了一幅美麗鄉村的現代圖景,是振興鄉村的總綱領,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路線圖。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就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
  • 上海深化分類評價改革 推進高校內涵式發展
    (圖為同濟大學建設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伍江表示,同濟大學按照分類評價有關要求,認真研究分類評價中學術研究型大學相關內涵與特徵,積極探索符合國家與區域需求、適合學校自身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