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3年一直到現在這十幾年間,國家「改革加力」、「東北振興」的口號喊了又喊,各大會議提了又提,不可謂不重視。
可縱觀東三省經濟發展效果卻始終平平,似乎被其他地區給遠遠落下了。
為什麼東北這個在歷史上曾經輝煌過的地區會淪落到如今這樣毫不起眼的地步呢?山大教授黃少安對此有一番獨到的解答。
「共和國的長子」
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解放了。
作為東北、乃至新中國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哈爾濱的解放是全國解放運動中裡程碑式的存在,為後來解放全中國的偉大事業開闢了道路,做出了巨大貢獻。
1952年2月27日,毛主席前往哈爾濱視察。下午5點左右,毛主席登上哈爾濱「國旅」平臺。俯瞰著整個市區欣欣向榮的面貌,他老人家親切地稱讚哈爾濱為「共和國的長子」。
那時,不僅是哈爾濱,整個東三省都是一片富庶繁榮的景象。
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東北依靠著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打下的工業基礎,積極開發了許多盛名一時的大型油田,像坐落於黑龍江的大慶油田以及坐落於遼寧盤錦的遼河油田等,為東北的重工業經濟帶來了發展的契機。
與此同時,國家對東北的投入也是巨大的。
當時,全國三分之一的重點建設項目都發生在東北地區,著名的長春一汽、瀋陽工具機製造廠、飛機製造廠等大型工廠拔地而起,對東北的發展來說可謂錦上添花,充分展示了我國對東三省地區發展的重視。
正如山大教授黃少安所說:「現在人們關注山東,但曾經人們關注東北,現在山東是北方經濟最好的省,而東北也曾經是北方地區的經濟發達地區,尤其是工業。」
言下之意,現在的人們總覺得東北的經濟發展毫不突出,那是因為他們不曾見過東北崛起時期的輝煌。
如此大面積的土地,無論工業還是農業都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東北是一座寶藏。
哪怕從今天的眼光來看,東北經濟已然不復從前,它淪落到如今這樣不起眼的地步,很多人在心理上依然難以接受。
上個世紀人們「闖關東」,看中的正是東北的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在那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時代,東北的地廣人稀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一片極為難得的寶地。
黃少安教授對此略帶調侃地評價道:「那個地方太養人了,太容易養活人,別怪那裡的人懶,我就是不懶也不行,一年有大半年時間都是冰天雪地的。」
實際上,建國後的東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名副其實的經濟強省,而對比如今市場經濟的毫無起色,東北的「泯然眾省」應當從改革開放說起。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神州大地,東南沿海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經濟,沿海城市開放的港口為貿易的往來提供了方便,市場經濟蓬勃向上的勢頭一發不可收拾。
反觀東北,那時仍保留著單一的產業結構,重工業佔比達百分之六十以上,以往的優勢到了後來竟成了劣勢,這也使得東北不曾搭上改革開放的順車,順應時代一併發展貿易,故而被落下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不可否認的是,新中國成立之初,東北相對成熟的產業結構和區域內無比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自然資源,為祖國的經濟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毛主席稱其一句「長子」名副其實。
優勢變劣勢,長子的「傷仲永」
有網友沿用「共和國長子」的說法,十分憂傷地感嘆:「那年祖國母親一窮二白,長子賣血供弟弟妹妹發展,可後來,弟弟妹妹富裕了,長子的名字卻漸漸被家裡所遺忘了。」
網友的話中,將石油、煤炭、森林等物產資源稱之為東北的「血液」。
那時,國家窮困,整體發展滯後,為了支撐和幫助其他省份的發展,身為「長子」的東北曾竭盡全力地開發資源、輸送原料。
誠然,由於過度的開發,東北有限的資源正面臨枯竭的局面,在這片肥沃的土壤上,珍貴的石油、豐富的煤炭、高大的原木、茂密的森林雖然一時看似無限,實則並非源源不斷。
這些資源經過多年的開發,已經所剩無幾,而失去了大量資源的東北,較之從前也變得荒涼了許多。
黃少安教授在此基礎上提出一個新的論點,令人深思。他說,正是由於東北資源豐富,過於養人,所以養成了東北人「懶惰」的習慣。
在農業經濟時代,人們幹半年吃半年,幸福指數很高,這些造就了東北人長久以來的生活觀念。
但黃少安教授並未苛責人們的這種「懶惰」,他認為,人們的懶惰是多種因素造就的。
一是沒有必要勤快,東北的資源足以令人們只勞作半年就能保證自己生活得不錯,人們對現狀的滿足是東北地區經濟整體上「不思進取」的根源所在。
二是根本勤快不起來,由於天氣因素,東北大半年冰天雪地的時節人們即便出門也無法做事。
黃教授還認為,東北原本就該是個安居樂業的地方,中國之所以經濟崛起,正是由於一些精明的日本人在此活動留下的工業基礎,這是一個歷史上的偶然,而非區域發展的必然。
國共決戰期間,共產黨在蘇聯的支持下,先人一步搶佔東北,於是,東北成為了共產黨最早的工業基地。
在後續的國共交戰中,東北的工業為共產黨軍隊的武器裝備做出了巨大貢獻,正是由於武器裝備的提升,戰場上戰士們的傷亡才降低了不少。
這直接關係著國家命運,甚至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新中國的成立。
爾後,東北地區便成為新中國重工業的重要地區。新中國成立之後,國家對東北器重萬分,當時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要靠國有企業帶動經濟。
蘇聯援建的總共156個工業項目中足有三分之一都在東北,足可見東北在全國工業經濟上的領先地位。
直到改革開放的思潮浪湧,沿海地區紛紛借勢而上,國有企業計劃經濟的勢頭漸漸被對外貿易經濟的繁榮所取代。
而東北借鑑自身前三十餘年的經濟發展經驗,認為繼續以計劃經濟時期的觀念穩步前行才能進一步發展,這是其固步自封的理由。
但是在當時看來,卻並非如此,當時的大多數人都認為保守政策才是東北的最優選擇。
以現在的視角來苛求當時的人是不公平的,因為歷史具有時代局限性,任何一個身處其中的人都不能精準預預言到未來究竟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東北有其自身優勢,也有其劣勢。中國的地大物博就體現在每個省份與每個省份之間都有其文化、氣候以及地域上的差別,這也是它們的特色所在。
但像東北一樣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內將自身優勢變為劣勢、一度大起大落、一度悄無聲息的省份卻著實不多。
黃少安教授對此也深以為然,他說:「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實際上跟我們原來觀念裡的那些東西是有點不一致的,它轉得有點慢。」
所謂「轉得有點慢」是與其他地區相比較之下得出的結論,東北之所以慢,也從側面可以看出其當時對自身經濟體制的自信,這樣的自信源於前幾十年的成功。
也正是這樣的自信讓東北決定繼續沿著老路走,沒有積極跟上改革的步子、在較短的時間完成經濟轉型這一步。
如果將東北作為祖國母親懷抱裡的長子看待,那麼當初的長子無疑是個早慧而的孩子,他肩負重任、為家裡撐起一片天,身後有著母親期許的目光和弟弟妹妹們憧憬而羨慕的眼神。
當有一天,時代發生了變化,弟弟妹妹們也長大了,紛紛借著風口投身到建設家園的重任當中,早慧的長子卻依然抓著以往的經驗不去創新,自然就被遠遠地落在後面了。
這個故事聽起來很像課文裡的《傷仲永》,方仲永自小能詩,是個名副其實的天才少年。
可由於抱殘守舊而不思進取,最終變得「泯然眾人」,再也顯露不出自身天才的一面,進而和普通人也沒什麼區別了。
振興東北,而非「振興舊業」
雖然東北在改革中慢了一步,但黃少安教授對東北依然充滿信心,他滿懷激情地說:「東北經濟發展的條件太好了,它一定會有重現輝煌的時候。」
說到這,黃教授著重強調道,「但是不能再說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了,就振興東北經濟!我們怎麼振興?觀念、體制、創新!」
既然要振興,就要「對症下藥」,既然東北沒落的主因在於舊觀念、舊體制和不創新,那麼要想激活東北經濟,必然要在觀念和體制方面下手。
資源的減少不妨礙環境保護的展開,單一產業的道路既難持續,亦可以暫緩開發的進程。
以往「振興東北」的口號喊了又喊,國家也始終重視著這片廣袤的土地,之所以沒有起色,就是因為抓錯了方向,投錯了產業。
人們對東北經濟的下滑議論最多的就是「設施陳舊」、「資源少了」、「一刀切、傷了根兒了」等等。
黃少安教授對此頗有一番見解:「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了,這是第三次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了。我們搞經濟的,第一次科研立項,可支持那些(提出振興老工業基地的)人了,後來第二次、第三次我就不支持他們了,因為沒有希望。」
為什麼沒有希望?這一點,大多數人都感到十分不解。黃教授面對鏡頭直言:「因為這是一個偽命題,是假的!如何振興經濟才是真的!」
這番言論顯得有些劍走偏鋒,但細思之下卻不無道理。過去的經驗是過去的經驗,並不等於今天的經驗,人們始終是要前進的。
只有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斷摸索,才能獲得與時俱進的、更加適合當今時代的經驗。
站在歷史的時間節點來看,其實不難理解老一輩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感情,而工業基地的沒落放在如今來看又是不爭的事實。
誠然設備的陳舊、官僚主義的泛濫都是其因素之一,但工業基地是新還是舊,並不應該只有一個評判標準。
黃少安教授認為,工業基地老還是不老,不應該是按照建立的時間來決定的,當今時代是個追求效率、追求經濟收益最大化的時代,應該以更實用的眼光來看待,應該以國際、國內市場對這個產業或產品的需求來決定。
他說:「東北的汽車製造、飛機製造、船舶製造都不老,我們的煤炭石油也不老,長春電影製片廠也不老,所以東北的問題不是工業基地老了,是觀念老了,體制老了。」
觀念和體制是人為因素決定的,這兩者跟不上,哪怕國家投入再多金錢也無濟於事,發展靠自己。
所謂「東北振興」,振興的不應該單單只是經濟、金錢這些表面上的問題,更要從人心著手,這些年,東北官僚主義盛行、經商者甚少。
在這樣一片風景天然秀麗、歷史底蘊豐富、資源得天獨厚、人傑地靈的土地上,商業貿易的滲透率如此之低,確是一個不大正常的現場。
只有人們的觀念改變了,體制變了,流失的人口方有可能回流,而步入大城市打拼的人才將會積極投入建設自己的家鄉。
正如黃少安教授所說:「只要經濟體制改革急速推進,東北還是很有希望的,因為它的資源條件在,工業基礎也在。」
近些年,針對全國的反腐工作以正「倒查20年」為關鍵詞如火如荼地展開著,與此同時,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的開建也在某種程度上衝擊著人們陳舊的觀念。
區別于振興舊業的老調重彈,這塊佔地共119.85平方公裡的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分為三個片區,分別分布在哈爾濱、黑河以及綏芬河一帶。
這場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經濟建設為目的、以深度打擊官僚腐化為方向的改革,我國已然展開了初步行動。
振興東北的摸索仍在進行,經濟建設的腳步永不停息,或許不遠的將來,在東北這片富饒的土地上會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在全國人民的見證下,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