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口號橫空出世。可是,十幾年過去了,東北的經濟狀況似乎並沒有什麼改善,GDP放緩甚至驚動了中央。對此,山大教授黃少安不禁提出了疑問:
所謂"振興東北"的口號下,究竟有多少事情真正落到了實處?東北經濟為什麼一直沒有起色?這個問題的答案絕非三言兩語能夠說清的,縱觀歷史,立足現在,也許我們能從其中找到想要的答案。
產業結構單一
新中國成立之後,東北靠著被日本統治時期打下工業基礎和一系列大油田的開發,成為了人們爭相定居的富庶之地。
當時,全國有156個重點建設項目,其中58個規劃在東北發生,佔全部項目的三分之一長春一汽、瀋陽飛機製造廠、瀋陽工具機廠都是在這個時期建設起來的,奠定了東北重工業的基礎。
最終,這個領域的輝煌讓東北"不思進取",形成了極其單一的產業結構,工業在東北的經濟佔比一度達到了64.3%,可以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程度了。以重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讓東北在改革開放前能夠如魚得水。
然而,改革開放後這個優勢就喪失了,沿海地區通過經濟市場化和開展貿易活動迅速發展,東北卻沒有及時跟上時代潮流發展市場經濟,經濟增速開始大幅度放緩。
到2014年,東北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經濟增速分別是5.8%、6.5%、5.6%,位列全國後五位,經濟增速滑出合理區間,讓當年的領導人都大為震驚。而主要工業品產量方面,東北也沒能再延續自己的優勢。
1978-2016年,東北三省的粗鋼產量平均增速為5.86%,低於全國9.11%的水平,導致佔全國產量比重大幅度下降。
在新興產業方面,2015年東部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值佔全國的65%,但東北只佔了其中的6%,戰略性新興產業並沒有成為東北三省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2017年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在東北僅僅佔了6.8%,比江蘇少了四分之三的水平,說明東北缺乏新興產業成長平臺。
在原有的優勢產業不再佔優勢,而新的產業還沒能撐起一片天的情況下,東北經濟的衰弱可以預見。雖然東北還靠著紮實的工業苟延殘喘,但石油、煤炭和森林資源都是有限資源。
在2015年大量項目開工建設後,各種優勢資源已經接近枯竭了,全國劃定的69個資源枯竭型城市中,東北佔了21個。至此,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經濟戰略的調整不當和過度單一的產業結構,共同給了東北老工業基地致命一擊,讓東北徹底陷入困境。
老去的觀念
客觀上來說,東北的條件並不差,自然資源豐富,工業基礎紮實,而且教育資源豐富,省內有多所高校,光985211就有15所,而和東北處在同一人口線上的河南卻只有1所,但經濟為什麼還是遲遲沒有起色呢?很大的原因出在人身上。
東北是出了名的官僚主義盛行的地區,嚴重落後的觀念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劉彥平就曾經這麼評價道:東北最缺的不是資金項目,而是先進的思想觀念。
在東北,"重官輕商"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了,無論是本地商人還是外來投資者,想在東北做生意就要做小做低,"關係文化"仍然盛行。再加上許多老官員思想陳舊,不敢也不會創新,寧願守著過去的輝煌,也不願意主動改變,推行新的經濟思想可謂是舉步維艱。
東北是最早實行計劃經濟,也是最晚退出計劃經濟的地區,計劃經濟時期給東北的帶來的影響積重難返,雖然現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吹遍了神州大地,可是始終吹不進東北。
計劃經濟以政府為主導,而市場經濟要求政府為市場和企業服務,東北政府顯然沒有轉變思想。地方政府的不作為、亂作為,是對經濟的嚴重戕害,導致了數十年來東北的經濟不進反退。
陳舊的體制
在國有企業的改革浪潮中,東北雖然沒有掉隊,但是和早已擺脫"鐵交椅、鐵飯碗、大鍋飯"這些阻礙經濟健康發展問題的沿海地區相比,東北的改革顯得有些不倫不類,不少國有企業仍然保留著這些陳規舊矩;供水、供電、供氣社會化這些沿海地區早已完成的任務,在東北才剛剛提上議程。
縱觀全國,經濟發達的地區必然是民營企業佔主導的,國有企業不直接參與市場競爭,東北的經濟體制則正好相反。國有企業的一方獨大佔據了大量市場,民營企業只能在夾縫中求生。
東北三省的國有企業資產明顯高出江浙粵等經濟發達地區,三省平均達到了近50%,說明東北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國有經濟的依賴性非常強,但是國有經濟大多是傳統產業,經濟結構缺乏多元化,經濟效益也就很難提升。
對體制的過度著迷的體現就是官僚主義,一切都要走程序,一個項目的審批需要重重關卡,2016瀋陽工具機集團接到了一個大訂單,但由於缺少生產資金只能出售股份,這個出售報告審批了近8個月,早就超過了訂單的有效籤訂日期,效率的低下也是阻礙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水土不服的投資者
在很多投資者眼裡,東北絕對算不上一個賺錢的好地方,這也是東北振興始終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的重要原因。很多投資者在沿海地區做生意,當地政府大開綠燈,傾盡所有來支持經濟的發展。
而東北政府和市場的雙雙失靈,還有些擺不上檯面的"潛規則",卻讓投資者望而卻步,東北三省連年走低的投資增速足以表現投資者的態度。
從經濟上來說,以萬人私企數為例,2015年東北三省的最高值是122.89戶,而江浙粵三省最低值為228.36戶,相差近一半,黑龍江省更是只有浙江省的28%,體現在就業方面的差距就更大了,黑龍江省私企就業數佔人口總數的1.24%,而浙江則高達30.56%,經濟差距可見一斑。
雖然這些年東北改革開放的思想已經比以前好多了,但長期以來的陋習還是需要時間去調整的。如果投資環境不得到改善,投資者無法放心參與經濟建設,地方經濟就難以循序發展,因為回顧江蘇、浙江、廣東等地區的發展史,外來投資絕對是舉足輕重的存在。
消失的人口
在所有榜單中,東北能獨佔鰲頭的就是人口流失統計表,很多東北人不約而同選擇海南定居,因此海南還被戲稱為"東北第四省"。儘管每年有大量新生進入東北的各所高校,但是連東北人都不願意留下來,更別指望外地大學生能夠紮根東北了,一年長達5個月的冬季就勸退了一大批人。
沒有人才,何談發展?而沒有吸引人的政策,自然也留不住優秀人才。2003年開始,東北的常駐人口持續淨流出,七年間合計流出164萬人,再加上本地自然死亡的人數,人口負增長已成定局,全年黑龍江全省的淨流出人口為18萬,佔全省總人口的4.8%,而流入人口最多的浙江省則達到84萬。
再加上,東北不容樂觀的經濟發展狀況,客觀上限制了薪酬的數額,許多人才更傾向於選擇各方面都更加優秀的沿海地區。過去幾十年東北經濟的發展就陷入這種惡性循環中,經濟發展的緩慢導致人才流失,而人才的流失進一步加劇了經濟發展緩慢的現象。
沉重的負擔
老齡化是個全球性的難題,在東北則顯得更加迫切。因為對計劃生育政策執行得十分徹底,東北的獨生子女比例是我國名列前茅的,導致了兩個勞動力需要贍養四位甚至更多老人的困境,2015年1.55個社保繳納者就需要撫養一名退休老人,比全國的平均水平低了近一倍。
一方面,逐年增多的老年人口對政府財政造成了嚴重的負擔,養老金缺口每年都在擴大;另一方面,不斷出走的有效勞動力讓政府更加難以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負擔。一邊是不斷增加的支出,一邊是捉襟見肘的收入,經濟狀況沒有起色是可想而知的。
自然界的發展規律是優勝劣汰,對於經濟市場也同樣適用。東北既有良好的工業基礎,又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然而卻在一次又一次的振興計劃中失利,其中的原因需要深思。
國家不會放棄任何一塊土地和土地上的居民,既然過去的十年已經證明以往的思路行不通,正所謂不破不立,如何對症下藥,充分揚長避短,改革體制和人們的思想觀念將是重中之重。
今天,我們欣慰地看到東三省已經在積極地吸引人才和投資者,相信東北能充分利用老工業區的雄厚教育潛力,加快產業轉型和技術升級,背靠政策優惠實現自我升級改造,奮力走出全面振興新路子,再次重現當年"工業搖籃"時期的輝煌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