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李超宏觀研究與資產配置
內容摘要
東北經濟由盛而衰的原因及未來方向
歷史上東北也曾經歷過高速發展時期,2000年後三省GDP增速水平長期高於全國水平,並持續到2011年。隨著經濟結構轉型,東北經濟以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以國有企業為主的所有制結構存在的問題逐漸顯現,經濟結構單一,轉型效率低,活力不足。隨著經濟的下滑,人口流失、老齡化,及企業違約問題也陸續出現。我們認為東北經濟問題的核心是營商環境較差,1月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改善營商環境的三項舉措,我們認為有望成為未來的改革方向。同時我們認為東北地區的農業上下遊產業鏈、旅遊業、部分中遊化工、設備製造業未來仍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東北當前不僅面臨經濟衰退,人口流出、老齡化和企業違約狀況相伴而行
人口問題和企業違約問題與經濟衰退相伴而行。當前東北的人口結構問題主要包括出生率下降、優秀人才流失、人口老齡化等等,人口成為制約其長期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東北對上世紀80年代的計劃生育政策執行的更為到位,80年代以來出生率持續低於全國水平,2016年三省份自然增長率均已降為負值,且人口流出問題也逐年惡化。雖然東北的人口撫養比較低,勞動力人口比重更大,但撫養比低主要在於兒童撫養比,老年撫養比相比全國更高,老齡化問題更為突出。經濟狀況惡化與企業違約形成惡性循環,近年來東北企業違約狀況頻發。
東北經濟衰落的核心原因是營商環境較差,長期原因是經濟結構問題
我國經濟自2010年三季度進入波動下行的「新常態」,經濟回落並非東北獨有,但東北經濟增速從高於全國到低於全國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認為東北經濟回落的長期原因是其政府主導、國企為主的所有制結構,及重工業、農業比重過大的產業結構,而根本的原因則是營商環境較差,我們認為只有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另外,我們不認為氣溫原因是拖累東北經濟的主要原因。
東北振興前提是優化企業營商環境
2008年後,中央對東北地區採取的振興政策逐步從「輸血」向「造血」轉變,財稅金融政策數量減少,產業、人才政策增多。我們認為,理清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係才是頭等大事。東北振興重在改善營商環境,提高「造血」政策的執行效率。根據1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的改善營商環境的三項舉措,我們認為借鑑國際經驗建立營商環境評價機制可能會從設計企業、獲得施工許可、電力建設、註冊資本、獲得銀行信貸、投資者保護、稅收、跨境貿易、合同執行和破產保護十個方面進行考核,同時我們認為具體到國內實際情況,對不同指標可能會有所側重。
未來東北經濟的幾個潛力發展方向
我們認為東北地區農業上下遊產業鏈的農藥化肥、食品加工業可能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土地改革、規模化運營將提高土地運作效率;更高的森林覆蓋率、天然的氣候優勢使得東北在滑雪等旅遊產業方面大有可為;同時也應繼續發揮好東北的工業基礎,我們梳理2017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累計利潤總額增速數據發現,東北的化工、設備製造行業的盈利均得到了大幅修復,我們認為相關行業競爭優勢有望繼續逐步顯現。
風險提示: 東北經濟持續下行,拖累全國經濟增速;企業投資意願低,招商引資難度大;改革不徹底,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十九大報告提出,在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此前的報告中我們指出,不平衡、不充分的領域蘊含著較大的投資機會,不平衡主要體現在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針對「補短板」。近幾年,東北經濟增速下滑明顯,數據造假、債務違約事件頻發,東北經濟不僅是我國經濟不平衡的領域,也是急需補短板的領域。那麼,東北經濟是否始終是一路下滑的?由盛轉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目前主要存在哪些問題?未來東北有潛力的發展方向可能在哪裡?
一、東北經濟由盛而衰
1.1東北經濟增長趨勢一路下滑?歷史上東北經濟也曾繁盛一時
東北三省經濟並非始終一路下滑,歷史上東北也曾經歷過高速發展時期。實際上,2000年後三省GDP增速水平長期高於全國水平,2006至2008年,東北三省更是經歷了高速發展,吉林省2007和2008年連續兩年保持16%以上的高增長,2007年吉林省經濟增速位居全國第二位,遼寧居第八位。東北經濟的高速增長持續到了2011年。
我們認為,2003-2011年間的東北經濟高速發展與其以重工業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密不可分,更是乘了國家政策支持、全國經濟發展戰略布局的東風。1998年起,經歷了國企改革的東北經濟緩慢回暖,200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中發〔2003〕11號)發布。東北是中國的老工業基地,建國後,國家在東北等地區集中投資建設了具有相當規模的以能源、原材料、裝備製造為主的戰略產業和骨幹企業,因此形成了東北資源密集型產業為主、重化工業比重大的經濟結構。2003年國務院提出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彼時我國經濟也處於快速發展時期,工業生產如火如荼,東北經濟在此後幾年內迅速發展,並在2006年至2008年期間達到高點,並持續高於全國整體水平。
2012年起東北經濟增速開始顯著下滑,並在2014年降至全國增速以下,遼寧省2016年四個季度GDP累計同比增速均為負值。2017年上半年,全國GDP同比增長6.9%,低於全國增速水平的8個省及地區中,東北三省均在其列,其中,遼寧省經濟增速2.1%,雖然轉正,但仍為全國最低水平。
1.2 人口流出、企業違約與經濟衰退相伴而行
東北當前不僅面臨經濟衰退,人口流出、老齡化和企業違約狀況相伴而行。其中,人口作為重要的生產要素之一,直接制約經濟潛在增速。當前東北的人口結構問題嚴峻,主要包括出生率下降、優秀人才流失、人口老齡化等諸多問題。
1.2.1 東北地區出生率持續低於全國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東北的出生率持續低於全國水平。我們認為實際上,其主因同樣與國有企業為主的經濟結構相關,在這樣的經濟結構下,政策上傳下達的效率更高,使得東北對上世紀80年代的計劃生育政策執行的更加到位。近幾年東北地區出生率仍然持續下降,不僅與上述原因有關,也受年輕人口流出的影響。從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來看,三省份2011年後人口自然增長率均為負值:統計局數據顯示,遼寧省2011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4‰,首次由正轉負,黑龍江省、吉林省人口自然增長率則分別於2015年、2016年轉為負值,分別為-0.60‰和-0.05‰。
1.2.2 人口外流問題嚴重
出生率低迷、自然增長率為負並不是東北僅有的人口問題,東北還面臨著嚴重的人口外流。總人口的變動是一定時期內該地區自然增長人口(出生死亡淨值,即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以及人口淨流動之和。因此,通過總人口變動值減自然增長人口,即可得到該地區一定時期內的人口淨流動。數據顯示,黑龍江省存在持續的人口淨流出,2014年後有所加速,2015年、2016年分別淨流出人口18.7、10.93萬人,吉林省此前人口流出狀況相對溫和,但2016年大幅流出人口20.15萬人,遼寧省在2014年之前的年份基本都是人口淨流入,但2014年起出現人口淨流出,2014-2016年分別淨流出0.14、6.76和3.81萬人。
隨著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口的流出,東北人口佔全國比重呈現逐年下滑的走勢。
2016年東北人口佔比已經降至7.89%,低於土地面積佔比8.17%,也就是說東北的人口密度已經低於全國水平。
1.2.3 人口年齡結構相比全國更優,但老齡化程度更深
值得注意的是,東北的人口年齡結構相比全國平均水平具有較大優勢,勞動力人口比重更高,但老齡化問題更嚴重。2016年,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總撫養比分別為28.19%、30.72%和31.34%(社會總撫養比=(0-14歲人口數+65歲以上人口數)/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數),雖然處於上升期,但遠低於全國37.91%的水平,說明東北勞動力人口比重更高。但從結構來看,東北地區的撫養比較低主要是兒童撫養比較低,老年撫養比仍然較高,尤其是遼寧省,2014年老年撫養比持續高於全國水平,2016年黑龍江省老年撫養比也走高,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1.2.4 信用債違約事件頻發
遼寧省信用違約事件頻發。我們對2014年以來全國信用債違約和債券主體評級調低相關數據(156項)進行了整理,從地區角度來看,債券違約事件發生最多的是遼寧省(22筆),其次為廣東省(17筆)、北京市(16筆)和上海市(14筆)等地區。微觀層面,2014年以來我國債券主體評級調低事件發生較多的地區主要分布在江蘇省(65家)、遼寧省(61家)、山東省(54家)、四川省(54家)、和北京市(51家),評級調低的企業更加容易出現信用債違約的情況。遼寧省信用債違約事件頻發主要是由於整個地區經濟狀況萎縮,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大,企業債務風險更易暴露。2016年東北特鋼半年連續違約9次,本金違約金額高達58億元。2017年10月30日,遼寧省再爆違約事件,丹東港集團發行關於「14 丹東港 MTN001」未按期足額兌付本息的公告,10月31日,聯合資信將丹東港主體和債項信用評級等級調降至破產級「C」。
2017年有1家東北上市公司退市,IPO通過率也大幅低於全國水平。2017年發審委審核結果顯示,全年498個首發項目,通過380項,IPO通過率76.3%,其中東北三省審核項目僅有6項,只有2項審核通過,3項未通過,1項暫緩表決,通過率僅1/3,大大低於全國水平。儘管近期證監會優先支持東北地區企業IPO,但我們認為企業效益和信用狀況才是決定首發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1.3 三大需求角度:東北經濟主要依靠投資、消費拉動,貿易是薄弱項
從三大需求的角度,東北經濟主要依靠投資和消費拉動經濟,進出口貿易是薄弱項。從三大需求來看,東北三個省份經濟下滑的主要成因並不完全一致。我們認為,遼寧GDP增速下行主要是投資和消費的拖累,其中又以投資下滑為主,表現為資本形成佔GDP的比重的降低和最終消費佔GDP比重的提高;黑龍江主要是進出口的拖累,消費和投資增速相對穩健,兩項佔支出法GDP的份額逐年增加;吉林三駕馬車表現較為一致,同上同下,佔支出法GDP的比重均較為穩定。
二、東北經濟衰落的原因分析:營商環境是更需要改善的領域
2.1 長期原因:體制機制及經濟結構問題
我們認為東北經濟衰落的長期原因在於東北的經濟發展模式未能及時跟上全國經濟結構轉型的節奏,地區差異和結構性矛盾日益顯現。我國經濟自2010年二季度達到高點12.2%後持續波動下行,這是外部需求低迷、人口紅利消失、社會投資意願不足、「三期疊加」多種矛盾相互交織等多種客觀因素共同帶來的結果,意味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因此,經濟增速下行並非東北獨有,但東北經濟增速從高於全國到低於全國的變化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在全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大浪潮中,東北落後了。從產業結構來看,全國的產業結構在近幾年逐步實現了轉型優化,第一、第二產業佔GDP比重逐漸縮小,第三產業比重緩步提高,並在2012年達到45.31%(現價),首次超過第二產業。而東北經濟的第三產業佔比2015年才超過第二產業,東北面臨著更急迫的結構轉型升級需求。主要原因在於,國企比重過大,市場化程度低,經濟活力和轉型動力不足;產業結構調整緩慢,企業設備和技術老化。在全國經濟轉型的背景下,東北的新興產業未實現及時接續,東北經濟增速落於全球水平之下是自然而然的。
由此我們認為,東北經濟由領先於全國到落後於全國,歸根結底還是體制機制問題,是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歸根結底要靠全面深化改革。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春聽取對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和「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和建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推動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四個著力」的要求:著力完善體制機制、著力推進結構調整、著力鼓勵創新創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可見完善體制機制和結構調整是東北經濟的癥結所在。
2.1.1 體制機制問題:政府主導、國企為主的所有制結構
首先,體制機制問題。東北的國有經濟比重大,國有企業掌控了大部分的社會資源,但卻運轉低效。同時,東北人民對國企的偏愛也更加明顯。
以上市公司數據為例,截至2017年中,東北三省上市公司國企數目佔全部企業數目比重40.79%,顯著高於全國29.67%的水平;從2017年二季度末的市值數據來看,東北上市公司國企總市值佔比47.41%,接近50%,主導地位明顯,高於全國43.1%的水平。但從企業數目和市值佔比數據對比來看,東北國企市值佔比在全國的優勢並不明顯,說明東北國企雖然數目較多,但發展規模普遍較小。
不可不說的九八年國企改革:雖然東北在國企改革中做出重大犧牲,但遺憾的是仍未改變國企為主的所有制結構。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興起了大規模的投資熱潮,90年代中期逐漸暴露出高通脹和過剩產能問題,社會資源錯配,經濟運行效率低下,國有企業虧損嚴重。在此背景下,圍繞著「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擺脫困境,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幹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一目標,90年代中後期,我國開啟了國有企業改革。
1998年-2002年的國企改革中,東北為中國經濟出清和轉型做出很大貢獻,大量國有企業倒閉、大量工人下崗,東北經濟遭遇重創。彼時社會保障制度還沒建立,人民生活受到較大衝擊。1998年,全國在崗職工人數陡降2331萬人,其中國有企業在崗職工人數下降1957萬人,佔比83.96%。在國企下崗職工中,貢獻最多的幾個省份分別為遼寧171.7萬人、黑龍江147.5萬人、河南118萬人、江蘇106.2萬人、河北104.28萬人和吉林89.44萬人,東北三省分別排名第一、二和第六名,國有企業職工合計減少408.64萬人,佔比達20.88%。
也正是這段特殊的時代背景為東北後續的人口流失埋下了伏筆。1997年底明確的國企改革中,大批職工下崗,導致東北人民生活陷入困境,並逐漸對當地經濟喪失信心,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離開東北到東南沿海或其他大城市打工,構成了人口外流的開端。近些年,高考也成為了年輕人離開東北的主要途徑,東北的80後、90後見證了當年國企改革後東北經濟受到的衝擊,隨著全國經濟轉型升級,東北單一的產業結構也已無法滿足他們多樣化的就業需求,因此學生群體更傾向於在高考中選擇外省、大城市的高校,這直接導致中高端人口的大量流失。
雖然東北三省國有企業在九八年國企改革中也有大幅精簡,但經濟結構仍以國企為主,並在2003年開始的東北老工業振興政策的推動下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隨著資源逐漸枯竭,經濟發展戰略轉型需求的增強,東北經濟的優勢逐漸變為劣勢,對全國經濟的正向拉動也逐漸變成負向拖累。以國企職工數佔比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由於東北地區數據可得性問題,統一以1997年至2010年間的數據做對比。此期間,全國在崗職工人數中,國有企業佔比由73.4%下降至50.16%,東北三省國企職工佔比雖然也有下行,但幅度遠小於全國水平,黑龍江下降幅度最小,由76.31%下降至71.65%,吉林省由75.04%下降至62.14%,遼寧省由67.19%下降至55.04%。
2.1.2 產業結構問題:重工業、農業比重過大,經濟靈活性不足
其次,產業結構問題。東北的產業結構中農業、工業佔比較大,工業中又以重工業為主,輕工業比重過小。我們認為從產業結構來看,東北經濟衰落的原因包括兩方面,一是工業經濟的衰落,二是產業轉型的不徹底,以前經濟的主要支撐力量是工業,隨著工業的回落,第三產業未能有效替代工業成為支撐經濟的主要力量。
首先看第一產業,2016年,東北三省糧食產量佔全國糧食總產量比重為19.27%,近20%,對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其中,2016年底,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第一產業佔GDP比重分別為17.35%、10.07%和9.86%,均高於全國8.56%的水平。尤其是黑龍江省,作為我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大省之一,農業經濟始終發展穩健,2012年後工業下行,農業佔GDP比重穩步提高。
東北三省被譽為新中國的「工業搖籃」,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重工業和農業的產業優勢能夠依靠國家計劃得以保持與發揮,但在如今的市場經濟中,它們顯然遠不如輕工業能儘快地適應市場競爭,獲取利潤最大化要求。以重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一旦二產下行,經濟將受到較大衝擊。我們認為,近幾年東北經濟的急速下行主要在於工業部門的下滑。遼寧省是工業下滑幅度最大的省份,第三產業比重在2015年達到46.07%,首次超過第二產業。黑龍江省2013年第三產業比重達到42.43%,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吉林省的工業相對其他兩省下行速度較為緩慢,2016年吉林第二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高於其他兩省,截至2016年底吉林省二產佔比48.01%,仍然高於三產的41.92%。
與全國做橫向比較,截至2016年底,第二產業佔比只有吉林仍高於全國水平9個百分點左右,其他兩個省份均已降至全國水平以下。第三產業佔比回升速度相對較快,黑龍江省已經在2016年超過全國水平。但是我們認為,從整體經濟走勢來看,東北的第三產業由於基礎薄弱,在工業下行時,顯然無法替代工業成為經濟的主要支撐,使得整體經濟仍然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
2.2 根本原因:營商環境是更需要改善的領域
我們認為,東北的營商環境是更需要改善的領域。2018年新年伊始,中誠信集團創始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毛振華控訴自己在黑龍江亞布力度假區被欺負、被愚弄的視頻刷遍各大社交媒體,東北的營商環境再次成為社會關注和討論的焦點。正如國務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領導小組原辦公室主任張國寶在「2017東北科技金融與產業振興高峰論壇」上提到的:「我們要營造好的營商環境,否則都是空談。我的確看到有外資、港資來東北辦糧食深加工企業,結果的確有流著淚走的」。因此我們認為,理順東北地區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改善營商環境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經濟問題。
2.3 天氣是人口流失、經濟疲軟的重要原因
有一種觀點認寒冷的天氣是導致東北人口流出和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我們不認同這種觀點。
為了對此作出論證,我們選取全球範圍內與我國東北地區三個省會城市1月平均體感溫度相近的幾個城市,觀察其人口密度和經濟發展狀況。歐亞大陸東部的等溫線偏南,位於歐亞大陸東部的我國東北地區1月氣溫要低於同緯度地區,而北半球與我國東北地區1月平均氣溫相似的地區包括美國阿拉斯加、加拿大中部、俄羅斯、蒙古地區。整理這些地區主要城市1月平均氣溫,我們發現,我國東北三省省會城市(哈爾濱、長春、瀋陽)1月平均氣溫大致與位於美國阿拉斯加的安克雷奇(Anchorage,阿拉斯加中南部的第一大城市),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加拿大中部的埃德蒙頓(Edmonton,加拿大第五大城市),蒙古國首都烏蘭巴託相近。
首先看人口密度,直接比較不同城市的人口密度會受該國總人口量級不同的影響而失去可比性,因此,我們分別計算了2015年這些城市的人口密度並將其與當年該國平均人口密度做比。首先,美國安克雷奇的1月平均氣溫與我國吉林長春較為接近,其人口密度是美國全國人口密度的2.3倍左右,長春人口密度是我國全國人口密度的2.5倍左右,可見兩者較為接近。其次,加拿大的埃德蒙頓、俄羅斯的莫斯科、蒙古國的烏蘭巴託人口密度分別為1986、7700、217人/平方公裡,分別是其所在國人口密度的553、895和114倍,與我國幾個主要省會城市相比,人口集中度明顯更高。因此我們認為,寒冷的氣候並非一定與更小的人口密度相對應,天氣並不是解釋我國東北地區人口流失的主因。
再來看經濟發展狀況,上述幾個城市雖然與我國東北地區一樣面臨冬季的嚴寒天氣,但氣溫並未成為其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不影響其作為首都或者核心城市在國民經濟和政治文化中發揮作用。以莫斯科為例,其經濟增速始終保持較高水平,2000年至金融危機前基本保持30%以上的GDP增速,2007年峰值高達38.67%,金融危機後也基本穩定在7-8%的中樞水平,2015年已回升至17.17%的經濟增速。由此可見,經濟衰退的「氣溫論」論據不足,氣溫較低不能夠成為決定經濟長期走勢的根本性因素。
三、東北振興前提是優化企業營商環境
3.1 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進一步優化企業營商環境
國家領導人高度重視東北經濟發展,僅2017年1月以來,中央針對東北振興問題召開的座談會就有4場,而其他形式的調研和交流會更多。自2003年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相繼印發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中發〔2003〕11號)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3號),並在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單獨設立「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司」(以下簡稱「振興司」),將東北振興戰略作為繼沿海發展戰略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後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第三步棋」。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中發〔2003〕11 號)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3號)
2016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
2016年11月,國家發改委印發的《東北振興「十三五」規劃》。
「中發11」號文件和「國發33」號文件是關於東北振興相對較為重要的兩個綱領性文件。後者是前者的承接和延伸,二者將東北經濟發展所存在的問題定位於「老工業基地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並將推進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消除不利於經濟發展和調整改造的體制性障礙作為東北振興的關鍵和前提,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全面提升和優化第二產業則是東北振興的主要任務。
我們借鑑金鳳君,陳明星在2010年發表的論文《「東北振興」以來東北地區區域政策評價研究》中所用的方法,將具體政策劃分為區域產業(企業)政策、區域財稅金融政策、資源型城市轉型政策、區域社會保障政策、區域開放政策、區域空間布局政策以及區域其他政策(主要包括人才、流域管理等)七個類別。從這一分類出發,我們將各時期振興司有關東北振興的文件進行整理,結果如下表所示(我們將難以進行類別劃分的有關總體規劃的文件剔除)。可以發現,中央對於東北地區的振興政策文件中,有關財稅金融政策的文件數量逐漸減少,而關於產業(企業)政策、空間布局和人才政策方面的文件數量穩步上升,我們認為,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央對東北地區採取的振興政策逐步從「輸血」向「造血」轉變。
總的來看,東北政策有別於其他地區的經濟政策仍然較少,正如「中發11號文」所指出的,東北經濟困局的根源在於處理老工業基地的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東北振興的政策最重要的不是金融支持和財稅支持,好的政策一定是良好的激勵約束機制而不是多給錢。
我們認為,理清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係才是頭等大事。東北振興重在改善營商環境,提高「造血」政策的執行效率。2018年1月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改善營商環境的三項舉措,分別是:以簡政減稅減費為重點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嚴格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產權,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借鑑國際經驗,抓緊建立營商環境評價機制,逐步在全國推行。
我們認為,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抓緊建立營商環境評價機制」,體現了中央對營商環境的高度重視,也為未來的改革指明了大方向。從國際經驗來看,2001年,世界銀行集團成立了營商項目小組,引入了營商環境指標體系,並自2003年起發布年度《全球營商環境報告》,該指標體系中主因包括對以下10個方面的考核:設計企業、獲得施工許可、電力建設、註冊資本、獲得銀行信貸、投資者保護、稅收、跨境貿易、合同執行和破產保護。我們認為考慮到不同國家經濟體制差異,我國的具體測度,包括具體到各省份指標的測度,都可能會有不同的側重。至於產業政策,我們認為也要基於政策的落實和營商環境的改善,東北最終要發展什麼產業要靠市場自然選擇。
3.2 東北經濟的幾個潛力發展方向
第一,農業上下遊產業鏈的農藥化肥、食品加工業等行業有很大發展空間。東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條件使得它不僅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還是我國的重要糧食產地,在國家糧食安全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與工業相比,農業受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較小,因此我們認為發展類似美國的現代化大機械農業,化肥、農藥等農業上遊產業以及產業鏈下端的糧食深加工和消費升級產業可能具有較強的發展潛力。另外,加工製造業大多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口數據顯示,東北地區雖然面臨人口流出壓力,但是目前人口結構中勞動力人口比重仍然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勞動力比較優勢仍然較為明顯。
第二,土地改革政策方針下,土地的規模化經營,提高生產效率。看好農村地區土地流轉效率提升,「糧倉」地位不動搖,我們預計效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東北地區的人均耕種面積在全國範圍內都較具優勢,目前東北的農業機械化尚有很大的空間,隨著土地改革政策的進一步推進,在國家大戰略的指導下,土地規模化運營,推廣大面積種植和機械化種植將提高土地的運用效率。土地改革也有助於推動我國農業大發展,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我國大豆長期依賴國外進口,據統計局和海關總署的數據,2017年我國大豆對外依存度約為85%,2015年峰值時期更是高達89%,最主要的原因是國內主要種植非轉基因大豆,種植成本高且出油率低,遠沒有進口大豆有競爭力,因此農民的種植積極性較低。如果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得到有效推進,將大幅提升我國相關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第三,旅遊業有望成為未來東北的重要發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的執政理念中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認為未來環保產業將持續存在投資機會。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東北的森林面積逾3283萬公頃,佔全國比重15.81%,東北三省的森林覆蓋率更高,其中黑龍江43.16%,吉林40.38%,遼寧38.42%,均顯著高於全國21.63%的水平。更高的森林覆蓋率、冰雪的特色文化使得東北在滑雪產業中具備天然的優勢,隨著張家口冬奧會申辦成功以及居民消費升級增加對旅遊的需求,東北的滑雪產業將受益明顯,我們認為東北的旅遊產業大有可為。《2016年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披露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滑雪場數量646家,滑雪人次1510萬人次,分別同比增長13.7%和20.8%,其中,646家滑雪場中,黑龍江省滑雪場數量為122家,居全國之首。旅遊業的發展將顯著推動黑龍江等東北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第三產業比重的提高將使經濟更具靈活性。
第四,繼續發揮較好的工業基礎。東北的工業門類相比其他地區更為齊全,雖然目前工業發展積重難返,但我們認為完全放棄工業的發展是不合理的,東北紮實的工業基礎在未來仍有用武之地。供給側改革是2016、2017年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基調,在本輪供給側改革中,鋼鐵、煤炭、有色、化工等重化工類行業受益於產能出清,實現了盈利的修復,行業集中度的提升也尤為利好國有企業。我們梳理了上市公司2017年前三季度的利潤總額累計同比增速數據,找到了東北行業相比全國利潤改善更為明顯的相關行業,其中,電器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吉林)、化學纖維製造業(吉林)、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黑龍江、吉林、遼寧)、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吉林)、汽車製造業(吉林、遼寧)、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黑龍江)、醫藥製造業(吉林)、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遼寧)等行業中,東北地區上市公司利潤同比增速均高於全國水平,說明東北地區在相關中遊行業仍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未來這些工業行業或將成為東北地區產業的潛力發展方向。
第五,基礎設施建設還有很大的空間。東北的鐵路、公路、機場建設相比其他地區仍然不足,我們認為這也是導致黑龍江、吉林、遼寧省省會城市的人口密度依次遞增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們認為未來東北的基礎設施建設仍有很大的空間,隨著基建短板的補齊,東北地區精準脫貧也有望進一步落實。
第六,提高城鎮化質量,目前東北三省的城鎮化率普遍高於全國水平,但是城鎮發展水平卻較為落後,說明城鎮化效率不高。東北三省的城鎮化水平相比全國是較高的,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遼寧省城鎮化率達到67.37%,接近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在全國排名第六,僅次於上海、北京、天津、廣東和江蘇,黑龍江和吉林城鎮化率分別為59.2%和55.97%,居全國第11位和17位。東北的城鎮化率較高一部分來自於歷史工業高速發展時期的人口市民化,但是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說明城鎮化質量偏低,城鎮化也並未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我們認為,通過鼓勵民營企業發展,鼓勵創新創業等政策,縮小貧富差距,解決不平衡問題將利好消費升級。
風險提示:1、東北經濟持續下行,拖累全國經濟增速;
2、企業投資意願低,招商引資難度大;
3、改革不徹底,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