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華泰證券2021年度投資峰會如期在上海開幕。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疫情帶來的衝擊是巨大的,這種影響疊加了正在發生的全球性結構變化,而變得更加深遠。」華泰證券研究所聯席負責人張光耀表示,在投資要關注的核心變量中,科技創新將成為提升綜合國力的第一驅動力,未來相關領域大有可為。而激活「雙循環」、降低制度成本則是提升增長效益的關鍵。
在此背景下,華泰證券新任首席宏觀經濟學家易峘迎來了首秀——她判斷:越過短期噪音,2021全球經濟復甦可期,「重啟」是2021年海外宏觀經濟最重要的關鍵詞,企業盈利可能回升,長端利率終將迎來階段性上行壓力。
而華泰證券研究所策略組負責人張馨元則提到,基於經濟長、中、短周期的位置判斷和A股盈利、估值、供需的預測, 2021年A股仍在「牛背」上。建議沿自上而下主線「全球再通脹和製造業投資周期回升」進行資產配置,以大宗為盾,以製造為矛。
宏觀易峘:2021年全球經濟復甦可期
自10月初由中金轉會華泰後,新任首席宏觀經濟學家易峘也迎來了策略會首秀。她表示,2021年全球經濟復甦可期,而中國的經濟將步入再通脹、政策溫和退出。預計中國實際GDP同比增速將在今年四季度回升至5.5%,2021年或跳升至9.5%,且未來2-3個季度GDP環比增速有望保持在潛在增速以上。
據易峘分析,2021年名義GDP同比增速有望從今年的2.7%反彈至11.8%,核心通脹指標或將處於持續回升通道。貨幣政策或將逐步退出寬鬆,融資成本或有所上行,而財政政策有望保持寬鬆,主動財政刺激力度可能較今年大體持平、甚至略有上升。同時,她也對人民幣匯率走勢的判斷偏積極,2021年底美元兌人民幣匯率預測為6.47。
從行業角度判斷,易峘認為,明年隨著名義增長和融資成本的回升,高估值行業可能面臨更嚴苛的市場環境。相比今年下半年,明年奢侈品消費、製造業投資、服務業投資以及國際(貨物和服務)貿易相關的行業增速都可能再上一個臺階。在周期性因素(企業盈利)和結構性因素(通信基礎設施大規模升級)的雙重推動下,製造業投資增長有望進一步回升。
全球範圍來看,目前仍有三大「不確定性」——美國大選結果、疫苗量產時間表、疫情發展壓制全球消費和投資需求,但預計至少有兩個有望在未來6個月中落定。因此越過短期噪音看,2021年全球經濟復甦可期,「重啟」是2021年海外宏觀經濟最重要的關鍵詞。
整體而言,2021年海外主要經濟體赤字率或有所回落,但仍在高位,考慮疫情反覆等因素,財政救助等擴張性政策短期難以很快退出,但長期終將退出。
固收張繼強:一季度末關注股債強弱切換
回顧2020年市場走勢,華泰證券研究所副所長、總量研究負責人、固收首席張繼強表示,2020年疫情是市場運行主線,貨幣政策寬鬆使得流動性驅動特徵明顯,大類資產表現大開大合,呈現高相關度。
據他判斷,2021年順周期力量將接棒推動經濟繼續漸次修復、溫和再通脹;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先後回歸常態;大類資產表現以復甦交易為主線。預計貨幣政策的重心會轉為穩宏觀槓桿率,資金面「不缺不溢」,宏觀流動性弱化,盈利驅動取代估值驅動。
此外,張繼強認為全球經濟三低一高(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高槓桿)格局難改,美國大選後政策取向、雙循環與十四五規劃、新冠疫苗出現、資管新規過渡期等都可能成為影響市場表現的重要因素。
短期來看,資產排序是全球定價的大宗商品、A股、國債、黃金、美債。判斷2021年一季度末左右需要關注股債強弱切換。社融、經濟、通脹數據等指向債市處於探頂、磨頂階段,而經濟見頂、信用收縮顯現、供給減少等可能成為轉機觸發劑,等待存單「錨」切換到資金「錨」。
「預計利率債供求將有所好轉,在短期逆風中孕育中期轉機。2021年債市表現可能重演2019年走勢,波動空間有限,但醞釀強弱轉換。」但他同時表示,明年信用環境基本面好轉,融資條件轉弱,依賴「信仰」的弱國企和尾部城投債需提防風險。近日信用債正在經歷國企違約風波,有可能引發信用利差的系統性重估。
策略張馨元:2021年A股仍在「牛背」上
當前,大部分市場聲音都在異口同聲看好A股長期投資價值。對此,基於經濟長、中、短周期的位置判斷和A股盈利、估值、供需的預測,華泰證券研究所策略組負責人張馨元明確, 2021年A股仍在「牛背」上。
其中,中長周期方面,張馨元預計,當前至2028年左右,中國製造業有望受益於美國「嬰兒潮」和中國「少兒潮」的接替。從三個關鍵技術領域考慮,中國有實現彎道超車、引領下一輪康波回升的可能性。明年中美朱格拉周期共振向上且互補,美國回升主力來自於家庭設施、信息設備更新,中國回升主力來自於生產設備、信息設備更新。
而在短周期方面,2021年全球疫後壓制需求進一步釋放、疫前庫存周期底部的接續回升、各國財政刺激進一步落地、貿易環境轉暖。其中,中國企業部門產能保存最完整、資產負債表壓力相對較小,或將受益於美國家庭設備更新周期。同時流動性內收斂、外填充,預計A股估值來年壓力不大。
因此張馨元建議,2021年可沿自上而下主線「全球再通脹和製造業投資周期回升」,配置思路是交易「再通脹」,以大宗為盾,以製造為矛。其中,「盾」可關注海外定價權較高、與製造業投資相關性最高的工業金屬、小金屬;而「矛」則關注中下遊設備零部件的「製造新生」,機械、電新、汽車等行業,順疫情、經濟、政策、技術,重點尋找符合工業自動化、綠色化、互聯化方向的隱形冠軍。
另外,沿著「企業資本開支回升」邏輯,張馨元同樣建議關注計算機——企業增加資本開支的兩大方向為自動化和數位化,計算機是新製造的重要牽引機,國家產業基礎高級化的政策支持中也包含基礎軟體的研發支持。
張光耀:科技創新仍是核心驅動力
「展望未來五年,放眼歷史長河,疫情終將過去,短期的擾動事後看或許只是不大不小的泡沫。」華泰證券研究所聯席負責人張光耀強調,但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疫情帶來的衝擊是巨大的,這種影響疊加了我們正在經歷的全球性結構變化而變得更加深遠。
在他看來,當前中國引以為豪的工業強國基礎面臨極大的挑戰,如火如荼的網際網路商業模式創新也正在走入深水區。結合十四五規劃建議,在投資要關注的核心變量中,科技創新將成為提升綜合國力的第一驅動力,相關領域未來大有可為。同時,激活「雙循環」、降低制度成本則是提升增長效益的關鍵,綠色低碳和國家安全則是國家發展時必須兼顧與平衡的兩大重點。
張光耀判斷,在傳統行業方面,補齊供應鏈短板,結合科技推動產業往更高端、更安全的方向發展將是未來的重點。預計在技術攻關、工藝提升的雙重帶動下,未來中國全產業鏈自主可控格局的建設有望進一步加快。
與此同時,我國廣大的消費市場潛力仍亟待挖掘,更加深入的城鎮化將是消費增長的終極動力。圍繞新型城鎮化戰略,戶籍、社保制度的改革都迫在眉睫,一系列軟、硬體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升級也有待進行。改善收入分配也是有效提升消費需求的舉措,「公平」二字將成為未來民生制度改革的重點。
(文章來源:券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