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工業之糧食,大國之筋骨。鐵礦石,鋼鐵工業的糧食,位於鋼鐵產業鏈的起點,是我國重要的礦產資源之一。
點石成金:將難選鐵礦變廢為寶
「鐵礦資源不可再生,必須想辦法充分利用,多給子孫後代留點兒。現在國家花在探礦、找礦上的投入不小,如果能做好『節流』工作,把現有資源充分利用好,也相當於找到了新的礦藏。」 在礦物加工領域奮鬥了30餘年的東北大學韓躍新教授,以強烈的憂患意識,探索著更充分利用我國鐵礦資源的出路。
從2003年開始著手研究,到201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韓躍新教授團隊咬定「貧雜難選礦」不放鬆,一系列豐碩的創新成果不斷湧流,為企業帶來福祉,為百姓帶來天藍、地綠、水清。
知行合一,把論文寫在連綿的礦山
群雁高飛看頭雁。東北大學礦物加工與粉體技術研究團隊在難選鐵礦領域的成功,是在學術帶頭人韓躍新教授的帶領下,一個集體攜手同心、發揮特長,多年朝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奮鬥的結果。
「創新、探索、團結、快樂」,是這個團隊的科研文化,更是課題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難選鐵礦選礦試驗就是韓躍新教授和團隊成員的燃情歲月,經過試驗的煅燒,他們都百鍊成鋼,眾志成城。連綿的礦山裡,有他們最美好的青春,最火熱的事業。
「實驗過程中,老師、學生近20人不間斷工作3天3夜,忘不了試驗獲得成功後每個人激動的笑臉,忘不了課題組成員連續多天的緊張討論,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團隊骨幹印萬忠教授說。
實驗室成果如何向工業化生產轉化?這是一道看似不可逾越的大山。「剛開始開展試驗時,我們從早晨7:00到晚上8:00連續開展了多天試驗,但是均沒有達到預期指標,大家非常失落。但是韓老師一直積極樂觀,鼓勵大家不放棄,組織我們認真總結經驗,最終找到了問題所在。韓老師制定了職責清晰、分工明確、統一指揮的試驗運行制度,確保每一個操作細節都穩定一致。最終,我們取得了試驗成功,為工業化積累了經驗。」 青年骨幹高鵬沉浸在回憶裡,激情點亮了他的眼睛。
大項目是歷練青年骨幹絕好的途徑。李文博,這位臉上總是掛著笑容的「85後」,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和韓躍新教授共同進行難選鐵礦資源的高效開發利用工作。
提起選礦,大家總會覺得這是一個「男人的世界」。但在韓躍新教授課題組,幾位女教師勇挑重擔,為攻克難題盡獻芳華。
儒雅而知性的朱一民教授,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應用化學專業,她幾十年奮戰在選礦藥劑研發領域。
2008年3月,退休已10餘年的劉慧納接到了一個電話,得知朱一民教授瞄準了選礦藥劑這個研究方向,她撂下電話就趕到了實驗室。浮選藥劑,是劉慧納退休前最精通的研究方向。「如果能把我在浮選藥劑方面的經驗與朱一民教授的化學功底結合,一定能夠發生讓人意想不到的『化學反應』。」
青年教師劉傑在休婚假時,課題組事務繁忙需要人手,而其他同事都奮戰在項目一線,她主動返回辦公室,協助大家完成校內工作。
後起之秀成長的腳步紮實穩健。孫永升,在博士期間就表現出超強的科研能力,博士一畢業就被破格提拔為副教授。孫永升深深體會到,搞科研,一定要持之以恆、不輕言放棄,細節決定成敗,完成一項大的科研任務,團隊統一指揮、有序配合非常重要。
獨行快,眾行遠。「我們的團隊就像選礦一樣千淘萬漉,有著共同理想和目標的人走在一起,去完成我們的綠色選礦夢。」韓躍新教授說。
「從我們國家鐵礦石資源的實際出發,讓鐵礦資源優質優用、劣質能用,降低國內鐵礦石的生產成本和對外依存度,保障我們鐵礦資源的戰略安全,讓我們國家『大有礦在』,我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這是韓躍新教授的心聲,是東大礦物加工團隊的理想,更是東北大學如磐的報國初心!
責任編輯:管珊珊 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