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女,又通稱宮人,按其職責和地位大致可分成兩類:一類是在宮中管理君主日常生活事務的人,其地位較高授予官職者被稱為女官;一類是在宮中服勞役而被役使的侍婢、織婢等。宮女,泛指被選入宮中供帝王聲色享用的女子。大致上由三部分人組成:一是禮法允許,歷代沿制的嬪妃類。清代選入宮中的女子有兩種,一種是秀女,一種是宮女,在清初並沒有嚴格的界限,到順治十八年(1661年)後才將秀女和宮女分開。秀女是八旗官員的女兒,可以選為妃嬪或指配給宗室王公大臣的子弟。宮女是內務府包衣佐領下的女子,地位較低,供內廷役使。古代宮女的一生,從你進宮的那一刻就註定了,真是一入宮門深似海
在中國歷代王朝,只要建立了政權,就會對宮女進行採選,如在東漢時期,每到一定時節,更是要士大夫到民間查閱,凡是十三歲以上,二十歲以下,面容秀麗,符合相法者,統統要送入宮中,然後再從中進行擇優,以備皇帝的「登御」,有些面容姣好的民間女子,甚至為了逃避採選,會「敗衣瘁貌」,以免被入選。據不完全的統計,東漢桓帝貪戀女色,廣採宮女達五六千人。晉武帝消滅東吳後,將數千吳宮人納入自己的掖庭。風流三郎李隆基,也有「後宮佳麗三千人」。明朝內宮的宮女最多時達九千人。清康熙時規定宮女為三百餘人。
一入宮門深似海,宮女一旦入宮,失去了自由和人權,地位低下的宮女一般都是衣服簡陋,住所簡陋,終身苦役,入宮以後要學習宮裡的規矩,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幾乎沒有出頭之日。宮內規定:「宮嬪以下有疾,醫者不得入,以證取藥。」打發到一處專門管理的地方,讓其靠著生命力延續時日,或者直接等死。她們其中的少數偶被皇帝看中,地位或可改變,否則,終身幽閉深宮,了此一生。對於這些境遇悲慘的宮女,其苦難的終結,只能等到死亡的來臨。
宮女到了一定的年齡了,有一部分宮女會選擇退宮,即離開宮廷,在民間找個人嫁了,但這時的宮婦年齡一般在二十五以上了,在古代,二十五以上的女子,已經算是「殘次品」了,很難找到一個好人家嫁了,她們將自己最青春的年華奉給了皇家,卻以「殘次」之身度過自己的餘生。而另有一部分宮女會選擇在宮中直到生命的終點的到來。然而這些將一生都奉給皇家的人,不僅一生的悲苦,死後也得不到好的歸宿,如明朝的宮女,一般在死後都會被火葬,將屍灰填入枯井中,到了嘉靖年間,有一貴妃,買了幾畝民地,宮女不願屍灰入進,就埋於此地。
很多宮在在皇帝駕崩之後,會淪為皇帝的陪葬品,據史料記載,朱元璋死有有40個妃嬪殉葬,朱棣有30個,明仁宗高熾有7個,明宣宗朱瞻基也有10個。《明史,后妃傳》記載一個剛入宮僅二十,在得知自己將要殉葬時,寫下一首絕命之詞:「」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失吾親而歸兮,不足較也;慚餘之不孝也,心悽悽而莫能已兮,則可悼也。「
宮女的悲慘從入宮就開始了,不管是被虐待死的,還是病死的,或者是被殺死的,都是以悲劇結尾。其中還有不少宮女是殉葬死的,歷史記載,當時有位宮女入宮不到二十天,然後皇帝死了,她也被列在殉葬的名單中。殉葬是在皇帝殯天之後三天,由宮中的太監將要殉葬的宮女集合在小黑屋裡,一個個吊死,然後抬著棺木一起入陵墓。當時的宮女入宮的一般是13到16歲,在這樣的豆蔻年華,從不停被勞役到被虐待,然後因為各種不幸的原因全部香消玉殞。這是一個朝代的悲哀,也是歷史的悲哀,君主制度上,人與人之間不可能存在絕對的公平,命運在出生之時就早已註定好。
有時候命運就是這樣,不由自己來選擇,可是為了自己的家,只能入宮,沒有別的辦法、你們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