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在一年的工作和生活中接受幾個納希沃特輻射的照射,那麼我們的身體仍是健康的,因為這些輻射不會對我們的健康狀況造成任何影響。同樣,我們也不必因為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含有大量的天然輻射而驚恐,因為人體對這些輻射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適應性和恢復能力。
2011年3月15日早上,日本福島核電站的二號反應堆發生爆炸。這次爆炸增加了輻射物質的釋放,也使輻射含量一度達到了11930微希沃特/小時。當天,日本恰好是東風,許多輻射物質乘風而下,使東京的輻射量突然增加了20倍。很快,日本政府公布了這一消息,隨後便引發了一些人的恐慌情緒。人們擔心的是,這些輻射線將會使東京遭受輻射侵害,進而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
據報導,2011年3月15日上午10時到11時,專家在東京市內檢測到了1.809微希沃特/小時的輻射量,而在正常的情況下,東京天然本底輻射則應該在0.035微希沃特/小時左右。不過,就在當天下午,東京的風力已經將福島核電站的外洩物質擴散到了其他地區,而東京的輻射量也降低至0.075微希沃特/小時。那麼,這些沒有跟隨風勢而走的輻射物質將會對東京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如果我們了解常見的輻射數值,就會發現所謂的0.775微希沃特/小時就是775納西沃特/小時,而這僅僅相當於一臺老式電腦的顯示器的輻射量。
然而很多人並不相信這種說法。因為按照這個理論,我們就像那些依然滯留在東京的人們一樣,時刻面臨著輻射的傷害。其實,我們應該知道,即使核洩漏的危險事故並沒有發生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也不意味著我們就完全沒有被輻射線照射,因為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同樣存在眾多的輻射源,例如手機和電腦等。此外,我們的生活中還有一個常見的電離輻射源,就是銀極管射線顯示器,這是上一代的電腦顯示器和電視中常用的設備。瑞典顯示器環保標準TCO』99中對相關設備的輻射極限規定的標準為5000納西沃特/小時,那麼這種顯示器的標準限值就是300納西沃特/小時。按照這個規定,假如一個人每天在這種顯示器前照射8個小時,那麼其年輻射數值應該為5毫希沃特。
實際上,我們生活的這個現代高度發展的世界在給了我們充分的物質、精神享受的同時,也將各種各樣的電磁輻射帶給了我們——手機、高壓線、微波爐、電腦……這些物品早已融入了人們的生活,如果離開了這些東西,那麼我們的生活便不是一個快捷的「現代生活」。然而,這些高科技的成果帶來的輻射並不會成為危害我們健康的因素。實際上,我們的生活中不僅有這些高科技成果帶來的輻射,我們看似寧靜、和諧的大自然也不可避免地會將各種核輻射或電離輻射帶到我們的生活中,例如穿越星系而來的宇宙射線,無所不在的微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衰變輻射,還有火力發電廠在燃燒煤炭和核試驗帶來的放射性沉降灰……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人類從誕生那天開始就接受著天然電離輻射的照射。但是,與那些威脅到人類健康的放射性元素相比,這些放射性元素的量級很低,例如部分宇宙輻射。一般來講,中緯度海平面處的宇宙輻射約為10納西沃特/小時;在我國的西藏(海拔4000米至5000米),部分宇宙輻射劑量約為120~180納西沃特/小時;當你乘坐飛機飛行在10000米高空的時候,你接受的輻射劑量約為770納西沃特/小時。
實際上,宇宙輻射只是天然輻射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地球γ輻射和微量天然放射性核素都屬於天然輻射的範圍,但是最主要的天然輻射還是存在於空氣中的氡。對於在日常工作中並不接觸放射性物質的人來講,在一年的時間內,他通常會因環境本底輻射而攝取約24毫希沃特的輻射,這是一個正常的劑量。可是,有一些特殊職業的人,他們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觸放射性物質。對此,我國有一些特別的要求,例如按照我國的《電離輻射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中的要求,那些由於職業的原因而不可避免地被高強度輻射線照射的人,其年均劑量不能超過20毫希沃特,而原子能機構IAEA制定的標準是50毫希沃特,這意味著,假如一個人在一年中工作300天,按照每天工作8小時計算,那麼他在每小時中接受的輻射照射則為8.3微希沃特。
不過,相關部門的檢測結果表明,在福島核電站核洩漏事故發生之後,東京的確出現了高幅度的輻射增長,但是這種「增長」僅僅表現在輻射的量級從「納西沃特」升級為「微希沃特」。從輻射理論的角度講,這僅僅是在極低的本底輻射的基礎上發生的一次增加波動。雖然專家們通過科技手段仍然可以檢測到這次波動的增加,但是這些輻射根本不會對人體造成實質性的影響。同時,相關專家還舉出了類似的史實案例來證明自己的看法——1945年到1980年期間,世界上曾多次發生原子彈爆炸事件。雖然原子彈爆炸不同於核電站洩漏,但是這些爆炸事件仍然使人們的生活環境中出現了大量的放射性沉降灰,然而這些並沒有對當時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
此外,我們還可以用「衰減量」來證明當時東京的輻射量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當核輻射剛剛被福島核電站釋放出的時候,劑量為11930微希沃特/小時,但是在與福島核電站相距220公裡外的東京,專家們只檢測到核輻射在以0.774微希沃特/小時的速度增長。這就是說,當核輻射到達東京的時候,其輻射能量已經衰減了1500倍。既然東京的輻射量已經衰減了這麼多,那麼生活在東京的人們也不會受到明顯的影響了;從另一個角度講,當福島核電站的輻射線到達東京的時候,長距離的路程已經削弱了它的威力,而我們所處的中國距離福島核電站約有1000公裡,那麼即使中國處於日本的下風向,核輻射也不會對我們造成嚴重的影響。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福島核電站核洩漏事故的危機將會永遠消除。
當福島核電站核洩漏事故發生之後,專家很快便檢測出福島核電站洩露的物質——碘-131和銫-137。在核洩漏發生後的一段時間內,專家們並沒有檢測到鈾或者鈽等元素的洩漏情況。對於碘-131來講,它僅有8天的半衰期,在一個月之內,大部分碘-131將會消失。碘-131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是能夠使甲狀腺致癌,而應對碘-131元素的方法也非常簡單,就是服用碘片。碘片對於人體的主要作用就是增加人體的碘含量。一旦人體的碘含量飽和,就不會再吸收外界的碘了,於是人們就達到了防輻射的目的。
與碘相比,銫的半衰期較長,大約為30年。銫不會久存於人體,但是銫對人體產生的影響卻不容忽視——它會損傷人體的造血系統和神經系統。不過對於並不從事核技術工作的人來講,幾乎不存在受到高能核輻射損害的風險。一些媒體引用某專家的言論稱,100毫希沃特的核輻射便可使一名正常的健康男子終生絕育,但是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很快便用科學的理論駁斥了這種說法,因為這種說法與國際上公認的輻射生物效應不相符。科學研究表明,人體完全可以接受250毫希沃特以下的輻射,而即使人們接受了更高的輻射,也可以得到治療。
弄清楚這個關係之後,我們不妨這樣想,即使人類遭受了更高的輻射都可以得到治療,那麼我們就幾乎可以忽略身邊的輻射帶給我們的影響了。
(摘自《日本核危機啟示錄》,中國商業出版社2011年4月版,定價:3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