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核輻射」,許多人都會談「核」色變,認為只要有核輻射就意味著危險。但是今天知力君要說:雖然人每時每刻都受到各種輻射照射,但不意味著生活在危險之中。
無處不在的「輻射」
輻射就是從發射體發出的射線,分為天然輻射和人工輻射兩類。核輻射即放射性元素產生的輻射。其實,生活在地球上,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受到天然存在的各種電離輻射的照射,包括來自於食物、房屋、天空大地、山川草木、身體內存在的放射性核素等天然本底輻射和來自於夜光表、乘飛機、做X光檢查、吸菸、看電視等的額外輻射。
雖然身邊的輻射很多,但這不意味著公眾生活在危險之中。公眾所受輻射80%以上來自於大自然,如果沒有輻射,生物將無法生存。中國工程院胡思得院士說:「只要將核輻射的劑量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是不會有任何影響的。」
多少劑量的「輻射」沒有危險?
描述輻射防護劑量學的國際標準單位叫「西弗」。西弗是個非常大的單位,通常使用的單位是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根據「『核』你在一起」核科普宣傳展板數據,當短時輻射量低於250毫西弗時,對人體沒有危害,這也是人一年可承受的最大輻射量。
人們做一次胸部X射線斷層透視、CT檢查的輻射劑量是6.9毫西弗。「雖然輻射劑量不是很大,但是並不意味著人可以經常做這些檢查,醫學方面有著嚴格規定。」胡思得院士說。
日常生活中接收到的發射性輻射對人體並不會造成傷害,我們大可不必過分擔憂。但是,具有某些特定用途的輻射源的輻射強度較大,比如用於γ探傷、放射治療和輻射加工等的放射性深度較高的放射源就被稱為輻射源,的確對人體健康有傷害性,應該儘量避免。如果遇到工作場所或包裝容器上有「當心電離輻射」的標誌時,要儘可能地避開。
「我們生活中一般接觸不到真正意義上的輻射源,但要遠離不必要的輻射,防止和減少輻射源對人體的傷害。」胡思得院士解釋說,防護手段有三種:一是距離防護,越遠離越好;二是屏蔽防護,用混凝土、鐵或鉛做成屏蔽體遮擋射線;三是時間防護,儘可能減少接觸時間,最好三種手段結合使用。
本文內容來源於:中國核學會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