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小組」、「××協調小組」、「××委員會」、「××指揮部」……今年,類似於這樣命名的市級政府機構,31個被撤併。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背景下,較為特殊的一類機構——議事協調機構和臨時機構,也在「瘦身」,今年由149個減少至118個。「消失」了的議事協調機構和臨時機構,原來承擔著哪些政府職能?緣何成立又緣何撤銷?撤銷後職能工作由誰來承擔?北京青年報記者就此請市編辦及多個部門詳說「內情」。
31個市級機構撤併 計生等領導小組在列
北京青年報記者近日從市編辦獲悉,北京市編辦下發通知,精簡本市31個議事領導機構和臨時機構,18個撤銷、8個改為部門聯席會議、5個合併調整。其中,被撤銷的機構包括:北京汽車工業領導小組、北京市治理商業賄賂領導小組、北京市人口與計劃生育領導小組、北京市支付環境建設與發展協調小組、北京市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等等。
撤併的機構分為兩類,一類是議事協調機構,即為了完成跨地區、跨部門,需協調多方配合來完成任務而設的政府機構;另一類是為完成階段性工作而設的臨時協調機構,如各類普查領導小組。據市編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兩類機構的功能性質實際一致,僅是管理上有所區別,臨時機構一旦完成任務就會撤銷。
議事協調機構的前身是政府「非常設機構」,區別於常設的政府部門。1993年,國務院曾發文要求設置議事協調機構和臨時性機構。對於這一特殊機構的需求,市編辦副主任左銘飛表示,由於部分工作的職責範圍已超出現有的常設機構,需多方配合,因此需要一個協調機構來承擔。「比如平原地區造林工程領導小組,全市要完成百萬畝的平原造林,任務很重、時間又很急,需要16個區縣供地,還需要非常多部門的工作配合。綠化局當時成員單位的職責和範圍,包含不了這麼大,領導協調的級別也不夠高。」
議事協調機構繼續精簡撤併將成常態
「議事協調機構之所以多了,根本上還是行政體制問題,政府職能相對比較分散,這是整個行政管理改革中涉及的一個重要問題。如果職能都統一了,就沒有必要設立這樣的機構了。但實際工作中,職能不太可能完全統一,經常會涉及到很多部門,但涉及部門應越少越好。」市編辦副主任左銘飛表示。
議事協調機構將來是否可以完全由部門聯席會議代替?市編辦相關負責人表示,雖然要求凡是部門可以自己解決的工作任務,通過部門聯席會議來解決,但是部門聯席會議屬於較鬆散的機制,面臨重大任務時,同級部門仍不好互相安排工作任務,所以這類機構不可能完全消失。與此同時,本市還將精簡議事協調機構,並將成為日常性工作,監管各部門是否有重複的領導小組、有無合併必要,對長期不開會、職能已經弱化的協調機構,將提醒部門進行撤銷。文/本報記者 林豔
聚焦
被撤銷的都是什麼機構?
31個議事協調機構和臨時機構為何被撤併?市編辦副主任左銘飛解釋說,臨時機構本就要求在完成階段性任務後撤銷,如文物普查、經濟普查、水務普查,但各個臨時機構存在年限不一,短至一年內,長至5年以上,如本市已設的「緩解交通擁堵領導小組」,其撤銷年限尚不能做出預期。
至於議事協調機構的撤併,則是由於原先設置過多、過細,出現了機構的重複性問題,「比如北京市住房保障工作領導小組和北京市住房制度改革領導小組,這兩個機構都是為了解決住房保障問題而設的,工作、職能、小組成員設置比較接近,所以進行了合併」。據介紹,目前這兩個住房保障議事協調機構已合併為「北京市住房保障和住房缺席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副市長陳剛擔任。
哪些議事協調機構會被撤併?市編辦給出幾大原則,其中有一點是部門可以自己承擔的職能,不再設立;職能通過設立部門聯席會議來協調;任務相近的機構進行整合設置。這也意味著,撤銷的領導小組,職能將轉移至相關主管部門來承擔,通過部門聯席會議來完成。
北京市淘汰落後產能工作領導小組,今年被調整為部門聯席會議,「這個領導小組一直設在經信委,當年是在任務很重、又涉及需協調很多部門的情況下設立的。這麼多年過去了,已經形成工作機制,各委辦局也都認可。所以可以由經信委牽頭進行部門聯席會議來協調工作。」市編辦相關負責人表示。
議事協調機構撤銷的另一個方面原因是,市場機制可以調節的職能,如對「北京汽車工業領導小組」的撤銷,便是出於這一原因,汽車行業已經進入主要靠市場調節的發展階段。文/本報記者 林豔
議事協調機構如何運作?
緊跟時事熱點或新政
「遇問題、發文件、立小組」,這是以往政府的常規性機構在面臨新生事務、突發事務時通常採取的措施,各種議事協調機構的成立多與當年的熱點事件或是政策息息相關。
200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見》實施之後,北京市成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協調指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和指導全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06年3月,在中紀委六次全會、國務院廉政工作會和全國糾風工作會都把治理商業賄賂作為當年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之後,北京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北京市治理商業賄賂領導小組」,重點查處工程建設、土地出讓、產權交易、醫藥購銷、政府採購、資源開發和經銷六大領域發生的案件,第一次發布會就對外通報了4起典型商業賄賂案件。
組長多由分管副市長擔任
這些議事協調機構由哪些成員構成?北青報記者梳理發現,多數「領導小組」、「協調小組」的組長多由市政府的分管副市長擔任,成員則包括了多個委辦局的行政主管領導。
以「北京市治理商業賄賂領導小組」為例,其組長為時任北京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翟鴻祥,副市長則為時任市政府秘書長劉曉晨,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紀委、市監察局,承擔日常工作,其他領導小組的成員包括當時市人大法工委、市紀委監察局、市高級法院、市檢察院、市發改委等26個單位的行政主管領導。
除了分管副市長,市長也會擔任部分領導小組的組長,成立於2000年的「北京市人口與計劃生育領導小組」組長就是時任北京市長劉淇,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當時的市計生委,辦公室主任由時任市計生委主任的肖燕軍兼任。文/本報記者 董鑫
對話
「大部分議事協調機構沒有及時撤銷」
對話人: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
北青報:此次市編辦做出撤銷18個市屬議事協調機構和臨時機構的決定,您覺得意義何在?
竹立家:其實近半年多來,全國各地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密集進行冗餘議事機構的撤銷,這個動作是很有必要的。特別是對於一些本來就始終處於閒置狀態的議事機構,一定要進行清理撤銷,不然既起不到實際作用,又佔用了大量的公共資源,如辦公用房、人員安排等,耗費很大。此外,對於一些職能有重疊、邊界不清的議事機構也要大規模進行壓縮,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
北青報:從機構職能角度看,當初為何要設置這些議事機構?
竹立家: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大部分議事協調機構的設置是為了解決一些臨時性、突出性的問題,但是問題解決以後,這些機構就沉澱下來,沒有及時進行撤銷。當然也有一些是根據行業、部門的發展需要而設立的,存在一定的必要性,不過也往往存在職能、工作邊界不清的問題。
北青報:這些議事機構的撤銷的必要性在哪兒?
竹立家:以前一些臨時成立的議事協調機構,與部分領導幹部思維觀念不對緊密聯繫,一句「要加大力度治理」的話,就成立一個領導小組,讓相關部門合在一起辦公,但又沒有長效機制和法律效力來進行維護。因此容易成為領導主導的,運動式的、陣風式的產物,個人色彩比較濃,極其不利於依法行政。文/本報記者 劉洋
部分撤銷的議事協調機構名單
1.北京市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協調指導小組
2.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籌備工作委員會
3.北京市工會組建工作領導小組
4.北京汽車工業領導小組
5.北京市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領導小組
6.北京市治理商業賄賂領導小組
7.北京市支付環境建設與發展協調小組
8.北京市治理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工作領導小組
9.北京市實施公務員和工資改革規範工作領導小組
10.北京市人口與計劃生育領導小組
11.北京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
12.北京市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
13.北京市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