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需求支撐2050年前全球煤炭貿易穩步增長

2021-01-09 同花順財經

該報告稱,2050年,中國燃煤發電量預計將達到頂峰,但需求增長放緩以及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增長的限制目標將促使燃煤發電量減少。到2050年,煤炭發電佔比將降至30%,遠低於2018年的64%。

亞洲需求支撐2050年前全球煤炭貿易穩步增長

9月24日,美國能源信息署(EIA)發布的《2019年國際能源展望》顯示,隨著工業用煤增加和亞洲電力市場發展,到2050年,全球煤炭貿易預計將繼續增長。

「在大多數地區,煤炭產量和消費量預計將保持在當前水平上下,預計印度和亞洲非經合組織將長期增長。」報告顯示。

到2040年,全球煤炭產量預計將穩定在80億短噸,而印度和其他亞洲非經合組織國家的消費量將超過90億短噸。

到2050年,全球煤炭貿易預計將以每年1.4%的平均速度增長,達到22億短噸。

報告顯示,到2020-30年,由於生產成本和政府政策的影響,上述地區在發電過程中使用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逐漸替代煤炭,預計煤炭的使用量將會下降。不過,報告稱,「到2030-40年,隨著中國以外的亞洲非經合組織國家電力需求升高,加之工業煤炭消費增加都將帶動煤炭用量的增長。」

儘管到2050年,燃煤發電仍將保持穩定,但隨著總發電量增加,燃煤發電在印度電力結構中的佔比預計將由2018年的35%下降至2050年的22%。

印度煤炭產量上升

為滿足不斷增長的國內煤炭需求,印度煤炭產量預計將以每年2.7%的速度增長,由2018年的8.5億短噸增加至2050年的20億短噸。此外,煤炭消費量將以平均每年3.1%的速度增長,從2018年的11億短噸增加至2050年的29億短噸。

此外,預計到2050年,印度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進口國,進口量年均增長4.1%。

「工業持續增長以及進一步推動印度農村地區電氣化發展的巨大努力,預計將繼續支撐印度煤炭消費的增長。」報告顯示。

報告補充說,受煤炭密集型行業的增長和相對較低的煤炭價格帶動,2025年後,印度很大程度上將成為非經合組織亞洲地區工業用煤的領先者。

報告顯示,印度電力行業煤炭消費量每年將增加2.5%。不過,到2050年,印度煤炭消費量將超過可再生能源每年8.1%的消費增速。

2018年至2050年期間,印度的電力需求平均將增長4.6%,其中大部分將通過可再生能源發電來滿足,並導致煤炭在發電總量中的佔比大幅下降。

「儘管燃煤發電量在此期間增長了一倍以上,但煤電所佔比例已從2018年的73%下降至2050年的38%。」

中國消費預計下降

預計到2050年,中國每年的消費量為35億短噸。2013年,中國煤炭消費量曾達到峰值47億短噸。

總體而言,儘管其他非經合組織國家的進口量預計每年增長1.8%,但中國進口量預計將保持平穩。

該報告稱,2050年,中國燃煤發電量預計將達到頂峰,但需求增長放緩以及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增長的限制目標將促使燃煤發電量減少。到2050年,煤炭發電佔比將降至30%,遠低於2018年的64%。

來源: 中國煤炭資源網

相關焦點

  • 《全球天然氣展望報告2050》摘編
    然而,這些政策將很難在實現《巴黎協定》目標的同時,滿足日益增長的全球人口和經濟的能源需求。  2.能源和天然氣需求趨勢  2050年,化石能源將繼續在全球能源結構中佔據主導,但所佔份額將有所下降,預計從2018年的81%下降到71%。
  • 文在寅:205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
    10月28日上午,韓國總統文在寅在國會發表演講時宣布,韓國將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文在寅表示:「同國際社會一起,韓國政府將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能源供應將從煤炭轉向可再生能源,在轉型過程中,政府也會創造新的市場機會、新的行業發展和就業機會。」韓國的經濟體量在全球排名第12位,年度碳排放量為全球第7。
  • 2050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有望增長至14萬億千瓦時左右
    用能結構升級疊加節能潛力釋放將推動能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人均一次能源需求將保持低速增長,2050年下降至3.6噸標準煤,遠低於同期美國和韓國的水平,略高於同期日本、法國和德國。2060年進一步下降至3.3噸標準煤。在終端能源部門方面,各部門需求格局加速演變,建築和交通部門相繼成為終端用能增長的主要動力。
  • 需求快速增長 鈷價有望穩步上行
    全球基本形成剛果(金)供應原料,中國進行冶煉加工,亞洲進行消費的鈷供應鏈體系,從剛果(金)通過南非德班港口至中國港口的航線是全球鈷最為重要的運輸航線。在疫情影響下,2020年3月起,我國進口鈷原料大幅減少,2020年前10月,我國鈷礦砂及其精礦進口量同比下降44.62%,鈷溼法冶煉中間品進口量同比下降0.52%。
  • 全球碳減排注入強心劑,東亞三國宣布溫室氣體淨零排放時間表
    10月28日上午,韓國總統文在寅在國會發表演講時宣布,韓國將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同國際社會一起,韓國政府將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能源供應將從煤炭轉向可再生能源,在轉型過程中,政府也會創造新的市場機會、新的行業發展和就業機會。」文在寅說道。
  • 《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鑑》:2018年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增長2.9%,近年最...
    《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鑑》不忘初心,為當下的思考與判斷提供客觀可靠的數據支撐,期待通過啟發公眾討論,推動能源轉型,為低碳,卓越前行!   根據我們匯總的數據,全球能源消費和使用能源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在2018年的增速達到了自2010/201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這與巴黎氣候協定設定的加快轉型的目標背道而馳。
  • 大佬一出手 全球市場抖三抖!「天然氣歐佩克」也要減產了?
    隨著LNG貿易快速擴展,當前LNG貿易中有1/3在現貨市場上交易,現貨市場繁榮將助推天然氣市場一體化和定價去油價化,有利於「天然氣歐佩克」的形成。  專家預測,2020年至2050年天然氣產量仍將增長50%以上。天然氣在全球能源佔比將從23%增至28%。目前來看全球產能不足,需要平臺去協調各國增加產能,合理產量。
  • 外媒:中國決心2050年建成經貿強國 將繼續開放國內市場
    參考消息網12月29日報導 外媒稱,中國決心到2050年成為經濟貿易強國,並為實現兩個百年奮鬥目標設置了最後期限。據拉美社12月27日報導,著眼於未來的目標,中國政府設置了具體期限,甚至希望能夠提前完成目標,以促使中國躋身世界商品和服務貿易的頂端。
  • 煤炭使用量的強勁增長推高了CO2排放 2018全球碳排放將達歷史最高...
    研究人員表示,煤炭使用量連續第二年「強勁增長」,以及石油和天然氣低速但持續增長,推動了碳排放量預計將增長逾2%。在過去的十年裡,英國是僅有的19個碳排放減少、經濟增長的國家之一。研究人員說,他們的發現是本周在波蘭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 24)上各國政府採取行動的進一步呼籲。
  • 新華財經|報告預計205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佔比將達到65.6%
    報告預計,在碳中和情景下,中國能源相關碳排放將於2025年前後達峰,清潔能源將更快地全面滿足新增能源需求,對傳統化石能源的規模化替代也將提速,能源變革加快。預計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佔比將達到65.6%。
  • 國際原子能機構預測2050年全球核能發展趨勢
    原標題:國際原子能機構預測2050年全球核電發展趨勢 9月10日,國際原子能機構(原子能機構)發布了新版《至2050年能源、電力和核電預測》報告,詳細分析了到2050年全球和區域核電發展趨勢。報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終端能源消耗總量將以1%左右的速度增長28%,而電力消耗將增長91%,其在全球終端能源消耗中的份額將從18.8%增加到26.1%。假設當前的政策、技術和市場趨勢保持不變,現有的核電廠按計劃逐步淘汰(即「保守情景」),預計到2050年,全球核電裝機容量將比2018年減少6%,至371千兆瓦。
  • 醋酸乙烯:全球需求擴張 亞洲成重要產能輸出地
    醋酸乙烯需求加大 亞洲成主要產能輸出地    從工藝角度來看,醋酸乙烯的工業生產方法主要有乙炔法和乙烯法,其中乙烯法由於工藝性、經濟性好而佔據主導的地位。世界醋酸乙烯的生產工藝中,採用乙烯法的生產能力約佔總產能的68.5%,採用乙炔法工藝的年產能佔31.5%。
  • 印度尼西亞煤炭工業發展存變數
    另外,印度尼西亞煤礦一般都位於沿海或內陸河流水系區域,具有鐵路運距近以及水運便捷的優勢,開採出的煤炭一般經由專用的託運路線從礦區運向堆場、內河碼頭,然後再經駁船裝載轉運到裝煤碼頭或者錨地,由大船裝載運往銷售目的地,總而言之,印度尼西亞煤炭出口到亞洲各國具有很大的優勢,是全球最大動力煤出口國。
  • 全球貿易復甦面臨挑戰:區域差異明顯,中國亮點顯著
    此外,隨著2020年接近尾聲,全球貿易增速可能會放緩,因為春季封鎖期間積累的商品需求已基本得到滿足,同時企業幾乎已經重建了庫存。根據其最新數據,2020年第三季度,北美、歐洲等地區放鬆「封鎖」措施,主要經濟體廣泛採取財政和貨幣政策支持經濟,全球貨物貿易量實現反彈,環比增長11.6%,但仍較2019年同期下降5.6%。
  • 亞洲拉動全球溴系阻燃劑市場穩步增長
    目前全球溴系阻燃劑年總消費量約在30萬噸左右,在阻燃劑中所佔比例達20%以上,全球電子電氣產品所用的阻燃劑約有80%左右是溴系阻燃劑。2004年美國、歐洲和亞洲三大阻燃劑市場消費量約為148萬噸,銷售額約29億美元。
  • 面向碳中和:「十四五」需要怎樣的新增長路徑?
    溫升一旦超過2攝氏度,就像潘多拉的盒子打開,全球氣候系統的破壞性後果將不可控。雖然1.5和2攝氏度目標已被寫入《巴黎協定》,但目前各國提交的自主貢獻承諾都加起來,全球氣溫仍有可能上升3.2攝氏度。2018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報告認為,若溫升不超過1.5攝氏度,那麼在2050年左右全球就要達到碳中和;若不超過2攝氏度,則2070年左右全球要碳中和。
  • 曾少軍:全球能源發展呈現三大特點
    中國新能源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曾少軍博士認為,當前全球能源發展的特點有三:煤炭行業全面低迷、頁巖氣頂住國際油價下探壓力、新能源產業已逆勢突破拐點並成為全球能源的重要發展方向。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實施了新能源扶持政策,其中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比重超過2/3,新能源產業不僅已經成為全球化的產業,並且其多元化的發展格局正在逐步深化和發展,未來新能源在全球能源格局中將佔據更加重要的地位。大力發展新能源,已經成為全球共識。當前全球能源發展的特點之一:煤炭行業全面低迷。目前,導致煤炭行業深陷困境的兩個原因:來自中國的需求下降和美元走強。
  • 聯合國:2050年全球三分之二人口居住在城市 印度將成人口第一大國
    預測顯示,城市化,人口居住地從農村向城市地區的逐步轉變,加上聯合國今天發布的一項世界人口增長的新數據顯示,到2050年,城市地區可能增加25億人,其中接近90%的增長將發生在亞洲和非洲。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編制的「2018年世界城市化前景修訂版」指出,世界城市人口規模的未來增長預計將高度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
  • IEA: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停滯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數據,2019年與能源相關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停止增長。經過兩年的增長,即使世界經濟增長了2.9%,2019年全球排放量仍保持在330億噸。  總部位於巴黎的該組織表示,這主要是由於先進經濟體發電的排放量下降,這歸功於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風能和太陽能)的作用不斷擴大,燃料從煤炭轉換為天然氣以及更高的核能發電量
  • 馬時亨指香港有能力成為亞洲時區的全球貿易中心
    中新社香港十一月六日電 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馬時亨表示,香港具備良好的經濟基礎,奉行自由市場原則,並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作為雙向跳板,有能力成為亞洲時區的全球貿易和金融中心。  馬時亨十一月五日出席由香港駐舊金山市經濟貿易辦事處主辦的商務會議時說,香港具備良好條件,讓海外公司進入龐大的內地市場,並讓中國企業向全球擴充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