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隊連續2年發來賀電,校旗飄揚南極大陸!東北這所211厲害了

2020-08-28 遇見哈工程

南極,被人們稱為第七大陸,是地球上最後一個被發現、唯一沒有永久人類居民的大陸。2019年,有一位哈工程學子,在南極完成了10天的科考探險,還把哈工程校旗帶到了南極。這位學子就是哈工程2014級計算機學院的龐礴。本期推送,我們來看看他的南極之旅——

2019年1月11日,龐礴從北京出發,飛行近30個小時抵達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再包機飛往世界最南端的城市——烏斯懷亞,從烏斯懷亞登上&34;探險郵輪,航行兩天穿過了有&34;之稱的德雷克海峽,才第一次見到了南極的模樣。


對從小喜歡海洋的龐礴而言,南極是他青春時代最大的夢想。自從進入了有著&34;特色的哈爾濱工程大學後,&34;這個願望便愈加強烈了。南極對龐礴的吸引,可能來自波濤洶湧的南冰洋,可能來自巨大的冰川和冰蓋,可能來自可愛俏皮的阿德利企鵝,也可能就來自一種衝動,他想去看看老師口中的深海大洋和極地世界。


10天的南極探險之旅,龐礴乘坐&34;探險郵輪航行1905海裡,初入南極映入眼帘的便是巨大的漂浮冰山和無數的浮冰,只有乘坐小艇靠近它們,透過海水向下看,才真正明白了&34;的含義。

雖然在到來之前,龐礴早在心中設想了無數遍,也查看了大量的圖片和資料,但當他真正踏上這片土地,面對奔湧的南冰洋、惡劣的極地氣候、巨大的冰山和綿延到南極內陸的冰蓋,當然還有可愛的極地生物的時候,那種震撼是根本無法用語言形容的。


在揚基港,龐礴看到了數千對繁殖中的巴布亞企鵝,海灘上的古老三腳架提醒著他們這曾是早期捕鯨者的基地;在布朗斷崖,阿德利企鵝排著隊躍入海中尋找食物,餵養自己的孩子,還有威德爾海豹慵懶地躺在浮冰上;在威廉敏娜灣,龐礴乘坐小艇穿過浮冰帶,關閉發動機,靜靜地尋找座頭鯨的蹤跡;在丹科島,龐礴爬上山,近距離地觀察巴布亞企鵝的巢穴,又幸運地看到了黑背鷗、藍眼鸕鷀和帽帶企鵝;在洛克雷港,龐礴參觀了曾經的英國科考站,親身感受了南極科考隊員的生活;在達摩依角,龐礴更加深刻地體會了人類為探索極地而付出的不懈努力與巨大代價。

南極,由於與世隔絕,擁有世界上最原始的自然環境,是一個全人類都必須盡力保護的地方。行進在南極,需要遵守《南極條約》和IAATO的一系列規範,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條是不要留下和帶走任何東西。龐礴這趟10天的南極探險之旅,也是一趟公益與環保之旅。


為了避免來自南極生態系統之外的病菌進入南極,每次登陸時,龐礴都必須穿著經過生物消毒的潔淨衣物,離船和回船時都必須對登陸靴進行消毒,而這一切幾乎都由每個人自行完成,當龐礴和同行的夥伴們一起認真清理又互相幫忙檢查的時候,他深深地感受到在這一刻不分國籍,大家都是人類的一員,都在盡全力保護著這個美麗又脆弱的地方。


登陸後,龐礴發現來自德國的探險隊長史蒂芬·比爾薩克和一些探險隊員總是走在隊伍的最後,並不停地&34;,原來我們行走在雪上踩出的洞,對&34;企鵝而言往往是致命的,因為它們一旦掉進了洞裡,就很可能會因為跳不出來而被餓死或遭到其他生物的攻擊,所以探險隊員們要不斷地把這些洞填平。後來,他也加入了&34;的隊伍,這並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每次回到船上最裡層的保暖內衣早已溼透,但他們都明白這項工作的意義,於南極而言他們都是客人,儘量不去打擾&34;們的日常生活是他們的責任。


南極,是科學研究與實驗的絕佳地點。行程期間,龐礴參與了公民科學項目,當地時間1月18日上午,他第一次在威廉敏娜灣撈取了一塊海冰,並在&34;科學中心利用顯微鏡進行仔細觀測,同時記錄了相關數據。


來自極地的科研數據,對於實驗室中研究全球氣候變化、地球歷史、極地生物等等項目的科學家們是十分珍貴的,他們通常沒有時間來到這裡,而龐礴等人的一張照片、一段視頻、一組簡單的數據就可能會為他們的研究提供幫助。在探險隊員巴裡的帶領下,他們採集了大量包括南極生物、冰川冰蓋、南冰洋海水的數據,提供給船方,再由他們轉交給遍布全球的科研機構。

在龐礴之前,也有哈工程校友用不同的方式,讓哈工程與南極結下了&34;。2016年3月1日,哈工程79-321校友文經放,將海藍色的校旗帶到了距離祖國17000公裡的南極洲長城站。這是哈工程校旗首次&34;南極大陸,表達了校友對母校深沉的愛。文經放說:&34;

2018年12月31日,中國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向哈工程發來了元旦賀電。在賀電中,科考隊表示,第35次南極科考隊克服了嚴重複雜的冰情,順利抵達了南極,勝利完成了中山站第一階段卸貨任務、兩次靠港的物資補給和人員輪換,固定翼飛機調查、站基考察、南大洋科學調查和羅斯海新站建設等各項任務也全面展開。考察隊表示,所有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哈工程的支持和大力幫助。

2019年12月27日,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再次向哈工程發來元旦賀電,向學校全體師生致以誠摯的節日問候和衷心感謝。第36次南極科考隊順利完成了中山站第一階段卸貨任務,&34;按計劃開展海洋科考調查,中山站、泰山站和固定翼飛機作業隊正常進入南極度夏科考階段。考察隊表示,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哈工程的支持和大力幫助。

結束了南極之旅後,龐礴說:&34;希望有更多的哈工程學子,以龐礴為榜樣,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奮勇前行。努力的付出,終將換來收穫的喜悅!


關注&34;頭條號,獲取關於&34;、&34;和國家&34;建設高校——哈爾濱工程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部分素材來源:哈爾濱工程大學官微、工學新聞網

相關焦點

  • 中美澳南極科考隊千裡接力送傷員,澳科考站升起中國國旗,中方愉快...
    華輿訊綜合報導 據澳洲網報導,澳大利亞科研機構南極局日前罕見地放出了一張中國與澳大利亞國旗一同飄揚在澳大利亞南極科考站戴維斯站上空的照片。這背後則是一段中國、澳大利亞和美國三國南極科考隊各出精銳,千裡接力,將一位在南極圈裡的傷員送往澳大利亞接受治療的感人故事。
  • 2019年度感動吉林4號候選人:吉林大學南極科考隊!打開南極冰下新世界
    ,吉林大學科考隊隊員合影 2018年11月,吉林大學科考隊的隊員從長春出發開啟了南極科考工作。2019年2月,吉林大學自主研發的極地深冰下基巖無鑽杆取芯鑽探裝備應用於南極冰蓋鑽探,成功鑽穿近200米厚的南極冰蓋,獲取了連續的冰芯樣品和冰下巖心樣品。中國成為繼俄羅斯、美國後第三個獲取南極冰下基巖巖心樣品的國家。今年3月12日,經過131天、3萬海裡航行,科考隊6名師生載譽歸來。 2019年10月,吉大校園內紅葉爛漫。
  • 1985年,日本科考隊在南極遇見哥斯拉,專家卻說:那是幻覺
    想必答案各說風雲的,但是統一的說法就是:有許多,我們所居住的星球太過於神秘了,以至於我們感覺既熟悉又陌生。南極被譽為第七大陸,人類最後一塊淨土,唯一沒有人類固定居住的大陸,一個極具神秘色彩的地方,傳聞中有通往時空的大門、通往地心的通道、希特勒的秘密基地等等,都在吸引著人們去探索,而現如今科技的進步我們已經能夠踏足南極並建立研究基地。
  • 各國發來賀電,馬斯克:非常振奮人心
    隨後,包括美俄等國航天局在內的世界各國發來賀電,祝賀「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特斯拉CEO,執掌龍飛船的馬斯克也表示:非常振奮人心!2020年作為非常適合火星登陸的年份,世界各國包括美,俄,日,阿聯在內的各國紛紛開啟「探火」旅程。我國自然不甘落後,在23日中午,海南文昌發射場,搭乘著我們自己研發和建造的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成功從地球飛向了火星。
  • 助力中國南極科考隊出徵,波司登如何用44年成為「中國名片」?
    其中,中國品牌波司登助力本次中國南極科考隊出徵,以其專業品質提供全方位「溫暖」保障,再次開啟挑戰極寒之旅。並於11月25日,聯合中國南極科考隊推出專業保暖系列。此系列經過極端環境實測,不僅滿足南極科考隊面臨的嚴苛環境挑戰,同時也為大眾提供了更專業、更保暖的羽絨服,體現了波司登作為民族品牌的責任感與擔當。
  • 助力中國南極科考隊出徵,波司登如何用44年成為「中國名片」
    其中,中國品牌波司登助力本次中國南極科考隊出徵,以其專業品質提供全方位「溫暖」保障,再次開啟挑戰極寒之旅。並於11月25日,聯合中國南極科考隊推出專業保暖系列。此系列經過極端環境實測,不僅滿足南極科考隊面臨的嚴苛環境挑戰,同時也為大眾提供了更專業、更保暖的羽絨服,體現了波司登作為民族品牌的責任感與擔當。
  • 去南極科考看企鵝
    賞花、登山、戲水……美好卻不夠前衛,就在一個月前,汕頭大學的22名師生將「春遊」的腳步踏上了南極大陸,汕大也成為國內首所組織師生到達南極科考探險的高校。在南極大陸登陸8次汕頭大學於2012年12月啟動南極科考探險項目,2013年6月南極科考隊正式成立。在2014南極科考探險項目之前,科考隊員已先後赴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廣東七目嶂、香港、東北長白山等進行戶外技能培訓。
  • 習近平發來賀電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電,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向探月工程任務指揮部並參加嫦娥五號任務的全體同志致以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習近平在賀電中指出,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採樣返回。
  • 中國科考隊南極建崑崙(組圖)
    中國南極考察內陸考察隊中國南極科考隊乘坐的"雪龍號"我國南極考察站位置示意圖(國家海洋局供圖)  中廣網北京10月20日消息 中國南極科考隊今天將乘坐"雪龍號"從上海啟程,赴南極進行第25次科學考察,並建立中國在南極的第一個內陸考察站。
  • 時隔20年,中大學者搭乘「雪龍2」號抵達南極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亮 通訊員 趙現廷日前,中山大學與中國第37次南極科考隊互致元旦賀電,中大副教授韓博、博士後張功搭乘「雪龍2」極地科考破冰船,於近日到達南極中山站附近海域開展作業。這是自2000年以後,中山大學首次參加南極科考,標誌著中山大學重返南極科考國家「戰隊」。
  • 雪龍2號出徵南極,兩艘破冰船並駕齊驅,卻被惡意「潑髒水」
    由於近年來,中國在南極科考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美國等西方國家開始以「破壞生態環境」等莫須有的罪名,頻頻抗議中國。在無視這種無中生有的污衊的同時,中國南極科考事業接連創造了新的歷史。首先來說,遠洋破冰船是開展極地科考活動的必備載具。在這一領域,儘管中國自1984年開始就正式開啟了南極科考活動,但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依然缺乏國產專用破冰船。
  • 特別報導 | 百年瞬間:南極中山站建成
    月26日,中國南極中山站宣告建成,這是繼長城站之後中國在南極建成的第二個科學考察站。在1989年1月26日中山站舉行的奠基儀式上,隊員們升起鮮豔的五星紅旗新聞聯播:我國在南極大陸的科學考察基地中山站第一期工程,今天在南極拉斯曼丘陵落成。中山站郵政局今天也正式成立並開始營業。
  • 為國助力 波司登聯合中國南極科考隊打造冬季最強保暖系列
    為了能給中國南極科考隊員提供更加溫暖的保障,波司登在11月25日正式宣布聯合中國南極科考隊推出專業保暖系列,在特殊時期為全球消費者帶來更高品質、更具科技創新,適應不同禦寒場景的專業羽絨服系列。中國南極科學考察隊(以下簡稱「中國南極科考隊」)持續探索著影響全球和極地變化的關鍵因素,是我國研究地球生態系統和建設極地強國的重要支撐。
  • 東北這所「雙非」大學,實力不輸211大學!考上等於鐵飯碗?
    但是,我國985,211名校的錄取分數線實在是太高,不少高校的分數線都在600分以上,對於普通考生來說,想要考上985,211名校大學,畢業找到一份好工作,實在是不容易!東北曾經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所以建國初期,我國不少名校都在東北,比如哈工大,哈工程等,雖然現在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如以前,高等教育的水平也趕不上東部地區,但是東北還是有不少好大學的,比如吉林大學,東北大學等都是不錯的985高校。但是東北還有一所大學,它雖然既不是985大學,也不是211大學,但是它的畢業生社會認可度非常高,畢業生工作好找!
  • 2020年招錄本科新生最多的10所雙一流大學,含4所985、5所211
    高校,綜合實力不錯,排名全國前50,工科、醫學、文理實力都不錯,學校本科招生人數已經連續多年超過一萬,性價比很高。、211高校,前身是山東大學堂,是繼京師大學堂後中國最早興辦的國立大學堂,現是中國目前學科門類最齊全的大學之一,實力相當強大,2020年共錄取本科生10441人。
  • 冰之大陸,3個南極大陸隱藏的秘密
    南極大陸是世界上第五大的陸地,面積超過了一千四百萬平方公裡。它同時也充滿了各種謎團,是地球上的七個大陸裡最神秘的大陸。今天我們要來介紹南極大陸,以及在這片充滿謎團的土地上發生的各種奇異現象。年代末,美國的情報機關告訴了史達林一個情報,希特勒還活著,他躲在位於南極大陸的基地裡。
  • 北鬥衛星全球組網成功,聯合國發來賀電
    長徵三號運載火箭北鬥三號收官發射也並非一帆風順的,此前由於2次航天發射任務失利,我國航天人也將其發射時間由原先的5在這次發射成功後,聯合國也向我國發來賀電。據了解,聯合國外空司專門發來視頻,祝賀北鬥系統完成全球組網部署,肯定北鬥系統正在推動全球經濟社會發展,讚賞北鬥系統在和平利用外太空、參與聯合國空間活動國際合作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貢獻。據了解,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在1994年就開啟建設的項目。整整26年的光陰,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共組織了44次北鬥發射任務,其任務成功率100%。
  • 1958年南極科考隊,自稱看到了哥斯拉,地球上存在巨型生物嗎?
    曾經一部名為《哥斯拉》電影上映後,大家對這種生物存在深信不疑,有人說曾經在南極看到過類似哥斯拉生物,哥斯拉身為電影中生物,它出現是由人刻意幻想出來產物,卻有人卻信誓旦旦的表示真的看到了哥斯拉,難道哥斯拉事件不是虛構,而是真實存在的嗎?
  • 厲害了!我國南極科考隊放大招!要在南極建立首個永久飛機場
    自從1985年2月南極長城站建立,我國的南極科學考察事業便日新月異。至今,我國已建立4個科學考察站。我國自主生產的「雪龍2號」也將於2019年上半年下水投入使用。我國的南極科學考察事業正在邁入世界前列。
  • 庫姆塔格沙漠科考隊順利完成科考任務返回敦煌
    首次庫姆塔格沙漠聯合科考隊順利完成科考任務返回敦煌市  新華網蘭州9月24日電(記者王志恆) 23日晚間,首次庫姆塔格沙漠聯合科考隊61名隊員全部返回甘肅省敦煌市,這標誌著中國對庫姆塔格沙漠的首次科考活動順利結束,聯合科考隊完成了全部預定的科考任務,此舉結束了庫姆塔格沙漠沒有進行過全面科考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