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活動也傳來捷報,並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科考活動中,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表現驚豔,搭載著科考隊員完成了在南大洋太空人海海域的首個調查斷面的科考工作,為未來進一步保護與開發南極大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於近年來,中國在南極科考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美國等西方國家開始以「破壞生態環境」等莫須有的罪名,頻頻抗議中國。在無視這種無中生有的污衊的同時,中國南極科考事業接連創造了新的歷史。
首先來說,遠洋破冰船是開展極地科考活動的必備載具。在這一領域,儘管中國自1984年開始就正式開啟了南極科考活動,但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依然缺乏國產專用破冰船。經過數十年的潛心研究,我國船舶設計專家逐步吃透傳統破冰船的設計要領,並且開始結合我國極地科考任務的眾多技術經驗,打造出一款具備世界一流水平的破冰船。為了保障設計進程的順利與高效,2009年,我國通過公開招標的形式,由芬蘭阿克北極公司聯合參與到國產破冰船「雪龍2」號的設計中。據悉,目前全球現役破冰船中有超過70%均由該公司設計生產。而在這次聯合設計項目中,中國技術團隊在充分學習借鑑的基礎上擔當設計主體。最終,「雪龍2」號於今年7月正式交付使用。
從技術參數來看,「雪龍」2號長122.5米,寬22.3米,排水量1.4萬噸,航速12-15節,續航力2萬海裡。實測顯示,在保持2-3節航速的基礎上,它能在超1.5米厚的冰雪層海面連續破冰航行。不僅如此,「雪龍2」號所採用的雙向破冰技術,也是全球首創,代表了當今極地破冰船研發領域的最高技術水平。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也是「雪龍」號和「雪龍2」號首次實現聯合出徵南極。特別是不久前,根據中國南極科考隊傳來的好消息,科考隊在南極海域的大洋深處,首次完成了用超長取樣器採集海底巖心樣品的壯舉。在此次科考實驗中,除了用到「雪龍2」號自帶的各種先進設備之外,包括長柱狀重力活塞柱狀取樣器、6噸級伸縮折臂吊機、翻轉機構以及π架等一流設備的綜合應用,也再次體現出我國極地科研領域的強大實力。
眾所周知,儘管南極地區被譽為「白色沙漠」,但卻是地球上最後一塊沒有被全面開發的資源寶庫。一直以來,各國在進行各種科研活動的同時,也在逐步深入探索南極資源的開發利用之道。根據權威資料顯示,南極大陸蘊藏著儲量驚人的各種資源。其中,其蘊藏的高品位鐵礦資源可供人類使用200年,南極冰蓋下儲藏的煤炭高達5000億噸,其石油儲量更是超過人人類的想像。此外,再加上體量龐大的淡水資源及海洋生物資源,南極大陸的資源開發利用,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共識。基於此,對於中國近年來在南極科考活動中的亮眼表現,美國方面一直羨慕嫉妒恨,甚至頻頻以「破壞環境」的旗號在國際大型會議上對中國發起抗議。
當然,對於這種無端指責,中國在堅持開展合法科考活動的同時,始終不予理睬。與此同時,在持續開展長達35年的南極科考活動中,中國科考隊的各項成就也可圈可點。毫無疑問,隨著第五座南極考察站在去年開建,以及「雪龍2」號的強力加入,中國南極科考事業正在迎來百花齊放的新時代。(舍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