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雪龍2」號11月19日電題:十年磨一劍——「雪龍2」號總設計師談中國造破冰船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19日抵達南大洋普裡茲灣浮冰區,將首次進行陸緣冰破冰。當天在船上進行的南極大學講座中,「雪龍2」號總設計師、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中船集團)第708研究所專家吳剛以《「雪龍2」號 一路走來》為題,講述了這艘中國造破冰船的設計建造過程與技術亮點。
(小標題)十年磨一劍
從2009年獲批立項,到2019年7月交付,直至此次首航南極,「雪龍2」號可謂「十年磨一劍」。
吳剛說,2009年6月,「雪龍2」號獲批立項,有關方面選擇國內和國外在科考及破冰方面領先的設計公司開展聯合,同時確定新船在入級中國船級社的基本前提下,再入級一個國外相關領域資深的船級社,獲得雙船級。雙船級意味著船舶要分別接受兩家機構的檢驗,需要滿足更多規範。
中船集團第708研究所作為技術支撐單位,在需求論證、敞水性能、科考設計、智能設計,以及雙船級送審上發揮了主導作用,同時完成了基本設計的技術審圖,以及用於建造的最終詳細設計等。
芬蘭Aker公司與中方進行了「朋友般的深度合作」。該公司在破冰船型等方面經驗豐富,提供了最初的概念船型,並按合同約定承擔了基本設計,以及設計建造中的重大問題諮詢和指導等。
「在眾多單位的通力合作下,『雪龍2』號項目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振奮人心的成果。」吳剛說。2019年7月,由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負責建造的「雪龍2」號在上海交付。
(小標題)技術亮點多
「雪龍2」號總長122.5米,排水量約1.4萬噸。作為一艘破冰船,它的破冰能力令人關注。據介紹,「雪龍2」號艏向破冰能持續破1.5米冰加0.2米雪,艉向破冰可在20米當年冰冰脊(含4米堆積層)中不被卡住。
吳剛說,目前「雪龍2」號在實船性能測試方面已進行傾斜試驗、常規試航、系柱拉力試驗、科考專業試航,本次南極首航將迎接最後的考試——破冰測試。
在「雪龍2」號的設計和建造過程中,人們遇到了許多技術難題,比如破冰艏和側推孔帶來的氣泡下洩,可能干擾船底換能器正常工作的問題;吊艙全迴轉推進帶來的操縱安全性問題;首制船如何精準控制整船重量重心的問題。這些技術難題不僅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先後被攻克,許多技術難題最後還變成了技術亮點。
「『雪龍2』號項目的實施,對我國業界極地船舶設計、建造、規範應用和完善,以及極地規則在國內有效實施方面發揮了重大推動作用。」吳剛說,通過建造「雪龍2」號,國內掌握了雙向破冰船型設計技術、PC3級破冰船結構設計技術、破冰船低溫防寒設計技術和破冰船建造焊接技術,逐步建立起我國自己的極地船規則規範。
(小標題)國際先進行列
在國際新一代極地科考破冰船中,「雪龍2」號處在什麼位置?
吳剛介紹,目前國際新一代極地科考破冰船包括:2011年交付的俄羅斯「特列什尼科夫院士」號,航速2節時破冰厚度1.5米;2012年交付的南非「阿古哈斯II」號和2016年交付的挪威「哈康王儲」號,均為航速5節時破冰厚度1.0米;2019年交付的英國「大衛·愛登堡爵士」號,航速3節時破冰厚度1.0米;預計2020年交付的澳大利亞「新南極光」號,航速3節時破冰厚度1.65米;還有建造中的德國「極星II」號,破冰厚度大於1.5米。
吳剛說,「雪龍2」號在極地科考破冰船中首創雙向破冰和下沉式龍骨設計,首次採用智能船體和智能機艙設計,這些設計具有中國特色且具備世界先進水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