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龍2」號:雙向破冰 智能航行

2020-08-03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欽振

「雪龍2」號:雙向破冰 智能航行

圖為2019年12月,「雪龍2」號突破南極層冰區駛入浮冰區。中國船舶集團第七Ο八研究所供圖

「雪龍2」號:雙向破冰 智能航行

圖為2020年7月15日,「雪龍2」號停泊在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當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出發,執行科學考察任務。 新華社發(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供圖)

地球的南北極是神秘而迷人的所在,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有著極大的科研價值。隨著極地科考事業不斷發展,現代科考破冰船已成為極地考察的重要裝備,除用於破冰外,有的還兼負運輸和海洋考察等任務。

7月15日,伴隨一聲長鳴,中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出發,執行科考任務。這是「雪龍2」號今年4月順利完成南極首航後,首次承擔北極科學考察任務。

作為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於去年7月交付使用,是全球第一艘採用船艏、船艉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科考破冰船,擁有雙向破冰、360度原地迴轉、防氣泡下沉式龍骨、模塊化作業甲板、冰區水密月池、DP2動力定位、全船防冬化設計、智能船體和智能機艙等亮點設計,能夠搭載101名船員和科考人員航行2萬餘海裡,實現全球無限航區航行。中國船舶集團第七〇八研究所專家、「雪龍2」號總設計師吳剛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雪龍2」號已進入世界最先進極地科考船的行列,將助力我國極地科考實現新的跨越。

攻堅克難——從無到有填補空白

1983年,中國加入《南極條約》,擁有了參與南極事務的國際資格。但直到加入《南極條約》後的第十年,1993年,中國才買到一艘可用於北冰洋運輸的船,經過多次改造,成為目前的「雪龍」號極地科考破冰船。

自1994年起,「雪龍」號搭載著中國科學考察隊先後執行了22次南極考察任務和9次北極考察任務。按船齡計,「雪龍」號已是「老驥伏櫪」,加上是「半路出家」,其科考與破冰能力都不足以滿足當前我國極地科考的新需求。

國務院於2009年6月批准啟動「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建設項目,確定「國內外聯合設計、國內建造」這一原則。中國科研人從「雪龍2」號項目立項的那一刻起,就樹立起「從零開始一舉突破」的理念,反覆研究,攻堅克難,十年磨一劍,最終建成了世界首艘「雙向破冰」極地科考船。

「雪龍2」號項目最先面臨的是「底盤」問題,既要船體質量好,還要採用全迴轉推進方式,並實現「雙向破冰」。這對沒有極地海岸線、沒有建造高冰級極地船舶經驗的我國科研人員來說,挑戰和考驗是可想而知。為穩妥起見,經過反覆研究,我國決定吸收國外先進的破冰船設計理念、技術和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進行改進。經科研人員與芬蘭阿克北極公司近3年的反覆論證,2012年7月,「雪龍2」號項目基本設計合同籤署。

確定基本設計方案後,新問題也隨之出現。吳剛告訴記者,阿克北極設計方案的主要問題在於其沒有特殊用途船尤其是科考船的設計經驗,同時對於我國地理位置和考察習慣帶來的船型設計特點了解不清晰,在船舶科考功能設計、防浮冰幹擾的船型考慮、抗風穩性、破艙衡準、淡水艙設置等方面無法滿足我國新建極地科考破冰船的高要求。「這時候,七〇八所在這方面的設計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吳剛說。

七〇八所把我國傳統的「遠望」系列和「向陽紅」系列科考船型的設計優勢,傳承到「雪龍2」號科考破冰船。針對「雪龍2」號船底聲學設備容易受氣泡和碎冰影響的實際,專門設計了下沉式箱形龍骨的船底結構。此外,與其他商船相比,破冰船在敞水水域的油耗更高,為此,七〇八所設計團隊利用拖曳水池的實驗優勢,對船舶的首部壓冰角、舷側排冰角在確保破冰性能的前提下進行了優化調整。

「『雪龍2』號肩負了國家極地考察的重任,因此在沿承常規科考船設計要素的基礎上,還具有自己的特點。我們不僅在舾裝設計方面增加了防寒要求和貨艙儲運的考慮,還突出了極地作業的特點,使『雪龍2』號在極區的科考作業更加遊刃有餘。」「雪龍2」號舾裝專業主任設計師黃維介紹說。

自2009年6月啟動項目建設,至2019年7月交付使用,「雪龍2」號歷經10年的論證、設計、建造,終現真身。

超強性能——破冰能力實現質的飛躍

船好不好,開船的人最有發言權。「有勁兒、靈活、聰明」,這是「雪龍2」號船長趙炎平對「雪龍2」號的評價。

南極地區部分海域常年冰封,破冰是航行的前提。長期以來,中國都依靠貨櫃運輸船改建而來的「雪龍」號進行極地破冰。「雪龍」號僅能在0.5節航速下衝破1.1米厚、含0.2米雪的冰層,只有等到夏季兩極冰川大面積融化時,才能抵達考察位置。由於船隻無法靠岸,2019年1月初,第35次南極科考隊從「雪龍」號卸運至南極中山站和內陸出發基地的貨物時,只能在冰面上運輸44公裡才得以到達目的地,承擔了極大風險。

「雪龍2」號的破冰能力與之相比,實現了質的飛躍。它能在極地1.5米厚冰環境中,以2至3節的航速連續破冰航行,遇到極難「拱」的冰脊時,船舶吊艙推進器轉動180度,把船艉變「船艏」,尾部的螺旋槳在海面下旋轉削冰,能夠把10多米高的冰脊「掏空」。船艏還配備了兩臺1200kW槽道式側向推進器,船舶可以靈活轉身、精準定位,極大提升了惡劣海況下的安全性和調查作業精度。

趙炎平說,以往「雪龍」號在南極尤其是浮冰特別密集的地方,調頭非常困難,可能要花超過12個小時。如今再遇到同樣的情況,「雪龍2」號則不需調頭,可以直接尾向破冰航行。

有了這些優勢,「雪龍2」號既可拓展極地考察海域,也具備了實施夏季之外季節考察航次的能力。「藉助『雪龍2』號更強的破冰能力,科研人員能更早進入極地、更晚離開。對於科學家來說,能夠延長科考作業的時間窗口、擴大科考作業範圍,是彌足珍貴的。」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負責人介紹。

全球首艘雙向破冰極地科考船的名號之外,「雪龍2」號還是全球首艘智能科考船,集智能航行、智能能效、智能機艙、智能船體為一體。在「雪龍2」號的船體和設備上,共裝置了7000多個智能感應點。智能機艙能通過傳感器等設備進行船體全壽命監測,當船體與冰面發生刮擦,即能自動預警。智能船體還能自動進行「健康體檢」,並收集船體鋼板與冰面的摩擦數據,為今後設計製造新船型提供參考。

作為駕駛團隊成員、參與了「雪龍2」號南極首航的集美大學航海學院教師周建文說,跟以往駕駛員只能完全根據冰圖、經驗以及現場冰況推測前方冰情不同,「雪龍2」號配備了動態定位系統,為冰區航行、大洋科考提供了高效、準確的系統支持。

完美結合——閃耀著人性與科技的光芒

除了是一名破冰能手之外,「雪龍2」號還具有強大的科考性能。

通常,密集冰區科考船舷外無法下放和回收科考設備,惡劣海況下,舷外作業設備和人員都面臨較大風險。而「雪龍2」號船舯安裝有世界上第一個「水密月池」,月池系統由上蓋、底蓋、防浪板、抽排水裝置、除冰裝置和吊放裝置等構成,從主甲板往下貫穿5層甲板,直通海底。有了月池系統,可以不經過船舷,從月池直接下放科考設備進行作業並回收,防止昂貴的科考設備在極地嚴寒環境下,一拉出水面就凍結,也為科學家們營造了一個更舒適的作業環境。

「雪龍2」號還配備有深水和中淺水多波束系統、深海淺地層剖面儀、生物儲量評估回聲積分儀系統、水下全方位聲吶、超短基線、萬米測深儀等聲學設備,能夠滿足海底精細化測量和漁業資源探測需求。

作為國際先進的極地考察和海洋科學研究移動平臺,「雪龍2」號處處閃耀著人性與科技的光芒。

由於中國相對南極的地理位置較遠,南極科考隊註定會經歷長時間遠航,並經受南半球西風帶的考驗。受強烈氣旋影響,船隻在經過西風帶時會發生劇烈搖晃,嚴重時傾斜角度最大可超過35度,不僅對船上設備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造成威脅,也會引起隊員身體的極度不適。於是,在原來可滿足10級大風海況中航行的設計基礎上,「雪龍2」號最終提升到了可以在12級大風裡斬風破浪前行的強度。同時,為減少船上人員經歷惡劣海況時的不適感,船上還配備了先進的減搖水艙系統,能有效減小船隻搖擺幅度。

在吳剛看來,「雪龍2」號最人性化的設計之一,是實現了Wi-Fi全覆蓋。極地科考動輒數月,網絡是船上人員與家人聯絡的唯一方式。「雪龍2」號設計之初,就制定了一個硬性指標:登上這艘船,手機即可流暢上網。「雪龍2」號加載VAST衛星通信系統,同時設置了更多「放大器」,Wi-Fi信號覆蓋船隻各個區域,船上船下聯繫更加便捷,圖像和聲音得以更快速地傳輸。

不僅如此,「雪龍2」號還針對船上人員生活起居進行了多處人性化設計,如房間加熱設施、窗戶雙層保溫、室外主要梯道的電纜加熱和防滑處理、淡水的充足供給等等,充分改善船上人員生活條件,彰顯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吳剛告訴記者,通過「雪龍2」號建造項目,七〇八所積累了極地船規則規範經驗,掌握了雙向破冰船型設計、PC3級破冰船結構設計和破冰船低溫防寒設計等關鍵技術,打造了一支日趨成熟的科考船、破冰船設計團隊。未來,我們對建造重型破冰船將更有信心。

相關焦點

  • 「南徵北戰」破冰忙,「雪龍2」號實力槓槓的
    該船是全球第一艘採用船艏、船艉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考察船,能夠以2~3節的航速在冰厚1.5米+雪厚0.2米的情況下連續破冰航行,具備全迴轉電力推進功能和衝撞破冰能力,可實現極地冰區360度旋轉,並能突破極區20米厚的當年冰脊。  在實際冰區航行中,「雪龍2」號能否達到設計能力?作為一項工程科學問題,不能僅憑感性認識,還需要通過一系列試驗做出定量評估,得出科學結論。
  • 「雪龍2」號迎來破冰能力大考,「雙龍」挺進普利茲灣!
    「雪龍2」號迎來破冰能力大考,「雙龍」挺進普利茲灣!電話:010-68047618網址:中國自然資源報微信平臺投稿郵箱:mnrnews@163.com11月19日上午,「雪龍」號進入密集冰區,厚達1米以上的巨大浮冰成為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隊前往中山站的第一個攔路虎。面對浮冰,「雪龍2」號身手初顯,為「雪龍」號破開一道順暢的航行通道。
  • 國瓷永豐源助力「雪龍2」號南極科考,中國「破冰」勢不可擋
    2」號,為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專業極地科考破冰船,是全球第一艘採用船艏、船艉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重器」,「雪龍2」號可謂全身都是亮點:雙向破冰、智能船體、智能機艙、可抗12級大風、全球無限航區航行。
  • 首艘「中國造」極地破冰船「雪龍2」號今日在上海下水
    這艘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被正式命名為「雪龍2」號。「雪龍2」號是全球第一艘採用船艏、船艉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科考破冰船,它能夠在1.5米厚冰環境中連續破冰航行,交付使用後將填補我國在極地科考重大裝備領域的空白。「雪龍2」號的順利下水標誌著我國極地考察現場保障和支撐能力取得新突破。
  • 海上航行30餘天:「雪龍」與「雪龍2」破冰重逢抵中山站
    「雪龍」號船長朱兵介紹,此次在霍巴特停靠期間,有29名科考隊員上「雪龍」號,同時將完成400噸船用柴油、630桶航空煤油、300噸淡水以及船站食品的補給工作。此外,包括2輛雪地車在內的船站裝備、轉運科考物資也在此次補給之列。「雪龍2」號於11月7日下午離港出發,「雪龍」號則在9號上午離港出發。
  • 「雪龍」號非專業破冰船 破冰能力有限
    1月3日,在完成對俄羅斯「紹卡利斯基院士」號52名乘客的救援任務之後,中國「雪龍」號科考船也遭遇到了浮冰圍困。美國「北極星號」破冰船5日將從澳大利亞出發赴南極幫助「紹卡利斯基院士」號以及「雪龍」號脫險。事實上,「雪龍」號並非專業的破冰船,破冰能力也並不出眾。
  • 首艘「中國造」極地破冰船「雪龍2」號下水
    「雪龍2」號建造工程由自然資源部所屬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組織實施,中國船舶工業集團第七〇八研究所設計、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承擔建造,是一艘滿足無限航區要求、具備全球航行能力,能夠在極區大洋安全航行、具備國際先進水平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
  • 我國自主研發「雪龍2號」首航南極!!
    雪龍2號極地考察船(H2560)是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於2019年7月11日交付使用,是全球第一艘採用船艏、船艉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2號的船體結構強度滿足PC3級要求,能夠在1.5米厚冰環境中連續破冰航行,將填補中國在極地科考重大裝備領域的空白。雪龍2號極地考察船被分解為114個分段分別建造,然後合成11個大分段,最終合攏拼裝。
  • "雪龍2"號對極地科考有何重要意義?總設計師回應
    吳剛:「雪龍2」號誕生前,我國唯一一艘極地科考破冰船「雪龍」號已經服役多年,它是由貨櫃運輸船經過多次改裝而成的。以「雪龍」號的破冰能力,只有等到夏季兩極冰川大面積融化時,才能到達考察位置,而且即使是夏季,也無法深入北冰洋中心區。由於船型和航次任務原因,「雪龍」號的科考與破冰能力都不足以滿足我們極地科考的需求,我們急需一艘更強大的極地科考船。
  • 題:十年磨一劍——「雪龍2」號總設計師談中國造破冰船
    新華社「雪龍2」號11月19日電題:十年磨一劍——「雪龍2」號總設計師談中國造破冰船新華社記者劉詩平「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19日抵達南大洋普裡茲灣浮冰區,將首次進行陸緣冰破冰。該公司在破冰船型等方面經驗豐富,提供了最初的概念船型,並按合同約定承擔了基本設計,以及設計建造中的重大問題諮詢和指導等。「在眾多單位的通力合作下,『雪龍2』號項目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振奮人心的成果。」吳剛說。2019年7月,由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負責建造的「雪龍2」號在上海交付。
  • 獨創雙向破冰技術,10米冰牆直接掏空
    2013年底2014年初,中國破冰船「雪龍」號參與營救被困俄羅斯船隻的英雄事跡將被翻拍成電影,2019年1月19日,「雪龍」號在執行中國第35次南極考察任務期間,在位於南極洲的邊緣海,南太平洋一部分的阿蒙森海密集冰區航行中,因受濃霧影響與冰山碰撞,船舷桅杆及部分舷牆受損,所幸無人員受傷,船上設備運行正常,總的來說,與一般的船舶相比,破冰船要求有高強度的船體,要能承受冰壓力的衝擊載荷,需要有強勁的動力設備
  • 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在北極科考時發現了什麼?
    、船艉雙向破冰技術的極地科考破冰船,能夠在1.5米厚的冰環境中連續破冰航行。7月15日,「雪龍2」號從上海出發,前往執行我國第11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這是「雪龍2」號順利完成南極首航後,首次承擔北極科學考察任務。「雪龍2」號此次北極科考究竟發現了什麼呢?讓我們先一睹為快!
  • 「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今啟航前往北極 邊檢站開闢「綠色通道」助...
    新民晚報訊 (通訊員 陳超 記者 江躍中)今天上午9時許,「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在浦東外高橋港區的中國極地科考碼頭啟航,開始了中國第11次北極考察之行,外高橋邊檢站開闢「綠色通道」,快速為該輪和科考人員辦理了邊防檢查手續,助其順利出境。
  • 「雪龍2」號首次在南大洋浮冰區航行
    11月15日,「雪龍2」號航行在南大洋浮冰區。當日凌晨,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隊搭乘的「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南緯60度59分、東經112度21分駛入南大洋浮冰區。這是「雪龍2」號首次在浮冰區航行。11月15日,「雪龍2」號航行在南大洋浮冰區。當日凌晨,中國第36次南極科考隊搭乘的「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南緯60度59分、東經112度21分駛入南大洋浮冰區。這是「雪龍2」號首次在浮冰區航行。
  • 「雪龍2號」抵達南極,國產極地破冰船迎大考,俄網友:期待組隊
    「雪龍2號」是由我國自主研發的極地破冰船,今年的7月份,「雪龍2號」船交付給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使用,並於今年的10月15日正式開啟南極之旅。而如今進入南極,可以說是國產破冰船首迎大考,「雪龍2號」的破冰能力如何很快便能見分曉。
  • 3隻帝企鵝圍觀「雪龍2」號,半小時後,心滿意足跳入海中離去
    為了能夠在極地附近的海面上行走,人們建造了「破冰船」這類在極端條件下也能航行的船隻。近期,中國的破冰船「雪龍2」號就正好在南極附近進行科考。根據人民日報海外網12月8日的報導,近期以來,中國第36批南極科考隊員正駕駛著「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在普裡茲灣海域進行科考作業。
  • 「雪龍2」號的2020丨3次極地考察 獲得2項殊榮
    下面,一起回望一下「雪龍2」號2020年的「高光時刻」。3次極地考察2020年4月23日,「雪龍2」號和「雪龍」號返回上海國內基地碼頭,標誌著我國第36次南極考察首次「雙龍探極」圓滿完成。此次南極考察歷時198天(2019年10月15日啟航),順利完成南極陸地科學考察與工程技術維護以及相關海域調查等62項任務,取得了豐碩成果。
  • 「雪龍2」號交付使用 我國極地考察現場保障和支撐能力取得新突破
    「雪龍2」號交付後,將正式加入我國極地考察序列,開展船載科考設備調試等工作,計劃在今年下半年和「雪龍」號極地考察破冰船共同執行我國第36次南極考察任務。「雪龍2」號作為我國第四艘極地科考船,也是我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它能破多厚的冰?除了破冰還能做什麼呢?
  • 雪龍2號出徵南極,兩艘破冰船並駕齊驅,卻被惡意「潑髒水」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科考活動中,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雪龍2」號表現驚豔,搭載著科考隊員完成了在南大洋太空人海海域的首個調查斷面的科考工作,為未來進一步保護與開發南極大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由於近年來,中國在南極科考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美國等西方國家開始以「破壞生態環境」等莫須有的罪名,頻頻抗議中國。在無視這種無中生有的污衊的同時,中國南極科考事業接連創造了新的歷史。
  • 俄專家曝出這消息,雪龍2號十分先進,核動力破冰船緊隨其後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最新報導,日前俄羅斯南北極科研所所長維亞切斯拉夫·馬爾基亞諾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隨著他在中國上海出席雪龍-2號破冰船下水儀式後,他深切體會到中國現代造船工業的先進,同時還指出中國的船舶技術已經達到了世界頂尖 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