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英語第二語言教育的專業人士,我關心的最核心問題是怎樣提高二語習得的效率,本應該就是在前人的基礎之上,提出一些新的觀點和建議,跟大家共同提高。可是目前的中國少兒英語領域裡,形成了太多大家都照著做的「共識」,而這些共識的形成過程中,第二語言習得的科學視角又沒有被納入,所以我總是要去釐清許多「共識」的問題。這是一個挺痛苦的被邊緣化的感覺。
這裡對於什麼叫「英語先行」、什麼是正常的認知發展,採用常識性、共識性的概念,不再深究。這兩點,以及會產生什麼樣的負面影響這些話,都應該理解為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絕對的黑白對錯之分。話題提出來,是為了促進大家思考的。具體到每個家庭每個孩子應該怎麼做,那是需要各人具體把握的平衡。
人類孩童的認知能力有一個逐漸的發展過程,這應該是沒有爭議的。這個發展過程中,人類語言是第一決定要素,也應該是沒有爭議的。這個語言,是人類進化的結果,是一個人的母語。
要花力氣去學、最後到達的結果還每個人水平不一樣的第二語言,能不能在年幼孩子的認知成長過程中,承擔主要的角色?大量的中國爸媽這樣認為,或是這樣夢想。這就是在追求嗎啡的致幻作用而已。一個正常的中國孩子,應該沿著孩子成長的正常道路,發展各個方面,包括在語言基礎上成長起來的認知水平。
英語先行、或是早早地投入英語,必然在母語和認知的發展的過程中,產生「擠出」效應,侵佔孩子的時間和精力。再具體一點說,目前中國一些少兒英語的「共識」操作,就是直接有害的行為了。列舉幾個非常明顯的做法:
第一,「磨耳朵」。特別是低齡嬰幼兒的磨耳朵,用噪音般的所謂「英語音頻」侵佔孩子生活,擠出了孩子正常應該得到的(母語)語言刺激,對於他們大腦的語言中樞發展,顯然是不利的。我們從國外學來的,對嬰兒說話、甚至對胎兒說話,還有再大一點給孩子讀繪本等等做法,都是為了加強跟孩子的交際。該加強的沒有得到加強,再弄些個噪音去「磨耳朵」,孩子得到的語言刺激少於正常,這不是很可怕的事情嗎?
第二,把孩子刷牙洗臉這些零碎時間都用英語音頻佔滿。這同樣是我在書中提到的,往水桶裡灌水「輸入」的邏輯,反正灌進去一點是一點,有朝一日就灌滿了。
不要小看這些生活內容,是孩子要一點一點學習的,也是成長的一部分。美國K年級好大的精力就用在教孩子怎麼拿鉛筆、怎麼排隊上廁所、怎麼買飯,還有後來的怎麼用剪刀、怎麼繫鞋帶這些事情上。這些事情,包括怎麼理解指令、怎麼執行指令,伴隨著孩子生理的發展和認知的發展,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都應該在交際互動中進行。這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部分,也是他們語言和認知發展的一個側面。
我們需要尊重人類孩子大腦的能動性和創造力,不應該簡單地拿他們當流水線上機械操作的工人對待。在現實生活通過語言互動去帶領孩子學會完成這些事情,是幫助他們成長的好機會。如果只是用不承擔交際意義的英語背景「噪音」去填滿,就會在這些方面耽誤孩子的成長,包括認知方面的成長。
第三,父母一方抽出來,只跟孩子說英語。不論這一名爸媽的英語有多強,畢竟孩子生活在中國的環境裡,碰到吃喝拉撒睡這些生活細節,或是疼了癢了這些感官描述,再碰到今後更抽象層面上對人對事的理解,就都自然地隔了一層,如同隔靴搔癢。這樣隔了一層來帶孩子,勢必在孩子的(認知)成長方面拉後腿。
第四,一些網上曬出來的孩子,在學齡前就能英語「自主閱讀」。我反覆介紹過美國小學母語教育的做法,大約在4年級才是分水嶺,孩子從此走上通過閱讀學習知識(read tolearn)的道路。平均水平的孩子在認知能力不夠的時候,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理解是談不上的。大多數國家制定的6歲、7歲這個入學年齡,顯然首要考慮的因素,就是孩子的認知能力在這個年齡段才到了可以認字讀書的水平。
學齡前,把還不具備閱讀理解的認知能力的孩子們的精力,扯向一個拼音語言,通過大量地聽音頻、然後跟著大聲念出來的做法,看似聽到了孩子的琅琅書聲,其實孩子未必產生理解。不但擠佔母語和其他方面的成長時間,而且就英語閱讀自身來說,過早集中於處理具體的抽象文字符號,學生在理解力和批判性思維方面的發展,也自然要受到影響。
綜合來看上面幾條,還有其他一些目前中國普遍存在的「共識」做法,都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大人「好操作」。平心靜氣地想一想,這些做法,大人就是跟某個書單、某個線路圖、跟著某些「資源」,然後,就開足水龍頭,灌吧,最多當然在旁邊記錄一下流量和時間。
所有的教育,孩子都應該是第一位的,一定要是一個學習者中心論的出發點,才能做得好。第二語言的學習,又特別地倚重語言的交際性和社會性,學習者為中心的人本主義的出發點更加重要。把大人理解的「理想狀態」實施到孩子身上,是一個主客顛倒了的思維方式。
我把以上觀點在群裡分享之後,引發了不少思考,可是還帶來了一個非常好玩的現象。不是說太小了學英語不好嗎,我們就學奧數。一時間,一個英語和留學[微博]的群,快變成奧數群了。更精彩的是,還有群友找我來吐槽,說本來小小孩學英語,就是為了擠出後面的時間搞奧數,因為太小的孩子,是對付不了奧數的,這一下好了,估計要弄成「學前奧數」了。其實道理是相通的,就是孩子的成長要尊重規律。而在第二語言方面,我對於規律學習的深一些,也就寫出來分享了。至於如何在應試教育中拿分升學,實在不在本文的視野之內。
說到底,第二語言就是「第二」的,投入要適度適量適時,關鍵在於目標要明確,到底學了要幹什麼用,然後根據目標做相應投入。如果只是折騰學校的考試,說良心話,拿出學好一門外語十分之一的精力我看就夠了。就是死讀書、讀死書、拼考試成績就行了,不需要動腦筋,簡單。就算是有明確的出國留學目標的孩子,也不必要把英語學到跟美國人一樣好。按照流行的說法,美國不缺美國人,缺的是有思維能力的人才。如果把外語學到跟美國人一樣好有又什麼了不起呢,到了美國,不就才是一個會說話會認字的人而已。一個中國孩子,真正強的地方在於,已經具備了用中文處理信息、用中文視角看世界的能力,現在再加上一個英文的維度。他們使用英文,可以不絕對標準,就是第二語言的典型水平。但是這兩個維度看世界的水平,一般美國人可就比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