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一萬小時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
英國神經學家Daniel Levitin認為,人類腦部確實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去理解和吸收一種知識或者技能。
即使是被稱作音樂神童的莫扎特,在他6歲生日之前,他的音樂家父親已經指導他練習了3500個小時。
但語言學習跟其他知識技能的學習又不太一樣。像過去很多關於「狼孩」的報導,比如在狼群裡長到約八歲的孩子,回歸人類社會以後,經過6年的語言幫助,也只能掌握一些基本的溝通詞彙。這些案例證明了一個理論:人類語言習得的機制具有生理屬性,既有生理成熟期,也有生理退化期。所以幼兒在五歲前,如果完全不接觸語言環境,那麼經過後期的學習和訓練,也很難特別優秀的習得某一種語言。
針對目前中國孩子的學習特點,想要完全掌握英語這門語言,學英語時要把握以下三點:1.兒童語言學習黃金期;2.科學的學習頻率;3.足夠的使用機會。
抓住學習語言黃金期
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孩子出生就開始聽英語兒歌、繪本故事磨耳朵,從牙牙學語就開始教簡單的英語單詞,3、4歲就開始計劃跟外教學習進行英語啟蒙。
根據數據統計顯示,能否抓住學習黃金期進行英語教育,與當地的經濟水平和父母的知識層次有著密切的關係: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對孩子的教育方式相對來說更加理性和科學,孩子接觸英語的時間也會越早,對英語口語和實際應用能力尤其重視。而經濟發達的地區,能夠掌握更多的教育信息和外教資源,大環境使然,重視孩子英語能力的家庭就會越多,經濟上的投入也會越大。
保持科學學習頻率
上面提到的一萬小時定律,對各行各業都適用,對於英語語言學習來說,即使不是想成為語言學家或英語老師,想要正常交流也至少要學習2000小時。一般來說中國孩子學英語要學12年,那平均每天至少要進行27.39分鐘的口語學習。而小朋友的專注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微鳥少兒英語的課程科學設置為25分鐘。
根據艾賓浩斯的實驗,我們知道遺忘是有規律的,學習要勤於複習鞏固,有很多人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只注重了學習當時的記憶效果,孰不知,要想做好學習的記憶工作,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單純注重當時的記憶效果,而忽視了後期的保持和再認,同樣達不到良好的效果。
微鳥反覆建議家長保證孩子上課頻次,一周至少上三到五次課程,這樣更有利於孩子鞏固記憶所學內容,同時在和外教的交流過程中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保證足夠二語使用機會
有些家長會很困惑,每次和老師上課都上得挺好的,甚至每天都跟一個外教上課學習,為什麼孩子明明在英語學習上付出了那麼多時間,還是不行?
根據美國緬因州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的學習金字塔理論,在塔尖的第一種學習方式——「聽講」,也就是老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這種我們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學習效果是最低的,兩周以後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
而最後一種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記住90%的學習內容。
從目前市場反饋來看,外教一對一依然是最佳模式,如果家長不能及時和孩子做有效的英語學習互動,那麼選擇跟不同外教上課是達成金字塔基座學習方式的不二選擇。
微鳥學員的成功案例無一不是跟不同外教上課,從而使家長發現孩子確實進步不小。一直跟同一個老師上課,師生達成默契後課堂可能確實比跟新老師上課更加順暢,但這種「順暢」有時候對學習卻並非好事。學員可能不需要完全表述準確外教就能理解,這樣對孩子口語表達能力的進步有一定影響,也會影響家長客觀評價孩子學習成果。
比如這位寶貝,起初在微鳥一直和一個老師上課,雖然媽媽每天都能看到孩子小小的進步,但當跟新老師上了一次課之後,她才發現寶貝已經可以用英語流利輸出了。跟這個老師學的英語小故事,轉頭就可以複述著講給別的老師聽。現在她固定和三四個外教上課,既保證了學習效果,又讓課程一直有新鮮感。
同時,跟不同的老師上課,能更好地培養孩子的英語語感。學英語是為了跟更多人交流,不同的老師會有不同的表達習慣,適應了這樣的情況能更好地聽懂外國人講話以及用英語交流。
所有的語言學習都基於大量的輸入和輸出,重複的不夠,英語就不屬於你。即使微鳥英語為孩子們搭建了全球化教育+AI智能平臺,提供了純正歐美外教,讓學英語變得更科學,更有趣,但小朋友和家長還是需要付出相應的時間和精力,才能成為卓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