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孩子學外語經常會陷入一個怪圈,很多叱吒考試的高分「學霸」在實際交流中往往張不開嘴,或者沒有自信地說著磕磕巴巴的中式英語。怎樣才能真正掌握一門外語成為家長、老師探討的熱點話題。
最近,在央視看到一則關於iEnglish的品牌廣告。廣告語很簡單:母語式學習解決方案,學英語,就用iEnglish!大多數人會比較關注「母語式學習解決方案」是什麼?通過官方資料查詢得知,母語式學習解決方案簡單來說,就是像學母語一樣學習外語,不刻意強調背單詞、學語法。換種說法就是,不背單詞、不學語法,也能學好英語。
那麼有案例嗎?答案是有的。
iEnglish在近日也舉辦了一場365天英語學習訓練營頒獎盛典活動,活動中獲獎的都是每天不間斷學習30分鐘以上的孩子,無論是口語能力還是聽讀能力,都得到了顯著提升,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對iEnglish的認可度極高。
活動中,託普朗寧CEO、iEnglish創始人趙亞松接受了媒體採訪,並提到: 聽和讀是輸入系統,說和寫是輸出系統,那麼在沒有語言環境情況下,中國孩子只有大量輸入這一條路。大量輸入就是要聽要讀, 這是輸入系統, 沒有大量的輸入做基礎上輸出,叫做無源之水。所以,學好英語的奧義在於海量的輸入和輸出,就像學母語一樣。
趙亞松的觀點其實並不是首次見諸媒體,很多語言學家很早就對此做過研究,並證實了母語式學習的理念。
回想一下,我們學會說話的時候,沒背過單詞,也不懂語法,但是到了兩三歲就會說漢語了。這背後其實就是大量的有意識和無意識的語言輸入,在大量輸入的基礎上,我們開始進行從簡單到複雜的語言輸出,最後完成了語言學習的過程。
如果一個人處在沒有大量語言刺激的環境中,即使長到十幾歲,也不會說話,以前報導的「狼孩」就是這種情況。所以,只要是正常的人擁有了海量的輸入和輸出,都能學好一門語言,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從這個角度看,母語式學習解決方案確實能夠讓孩子學會英語。
再打個比方,學說話就像學打籃球。
如果一個人在無人幹擾下定點投籃很準,是否在賽場上能成為真正的高手?
答案是不能,當他參加一場真正的籃球對抗賽時,在快速運動中,後面有人追擊、側面有人搶斷幹擾、前面還有對手揮動雙手阻攔,這個時候他自己的身體可能都不能保持平衡,這時他在課堂學到的定點投籃技能還能發揮多少?
如何才能成為賽場上真正投籃高手?
答案很簡單:
第一,在籃球教練的指導下進行標準動作的學習,打下框架和基礎(教材學習);
第二,進行大量的練習,比如投籃動作就需要1 萬次以上的練習。同時還要在複雜場景下進行對抗訓練,在大量的、變化複雜、真實對抗的環境中,不斷磨練自己的籃球技巧,最終將投籃知識轉換成條件反射式的技能,在大腦負責運動的區域形成複雜的神經網絡迴路,這才是掌握。
學好一門語言的方法也是如此。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即使是高分學霸,僅僅通過考試掌握的單詞、語法拿到高分,缺乏足夠有效的輸入和輸出練習,結果就會出現高分低能的狀態,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所以想要真正掌握一門外語,大量有效的輸入與輸出是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