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腦科學實驗室期待中國架構融入

2021-01-09 中國新聞網

  國際腦科學實驗室期待中國架構融入
  ——訪倫敦大學學院肯尼思·哈裡斯教授

  哈裡斯教授在接受採訪 本報記者 鄭煥斌攝

  今日視點

  2017年9月,國際腦科學實驗室(IBL)正式誕生,旨在探索神經科學領域國際合作研究的新模式。

  近一年來,該實驗室是怎樣運作的?取得了哪些進展?對中國腦科學研究將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日前,科技日報記者帶著這些問題採訪了IBL成員、倫敦大學學院(UCL)腦科學學院和生命科學學院定量神經科學教授肯尼思·哈裡斯。

  沒有總負責人,「自下而上」管理模式

  作為神經科學領域的大型國際合作項目,IBL正式成員涵蓋了美歐21家國際一流腦科學實驗室,UCL就有7家。獲得UCL機器人專業博士學位的哈裡斯教授同時也擔任UCL生命科學學院大腦皮層實驗室共同主任,他負責構建IBL的數據架構,該架構將使IBL能規劃未來研究工作中產生的所有數據。

  哈裡斯教授說:「IBL就是要建立一個國際合作研究團隊,從整體上理解大腦的運行機理。大腦在處理不同任務時可能採用不同的機理,單一理論不可能解釋所有機理,但如果建立大腦處理簡單決策任務的標準模型,將會十分有益,這就是IBL的目標。因此,IBL的21家實驗室將集中研究『簡單決策任務』——如果能夠理解大腦的工作機理,這將成為標準模式。」

  與目前已有的其他腦科學項目(如歐盟的「人腦計劃」、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的「大腦圖譜計劃」等)不同的是,IBL是一種「自組織」——採用「自下而上」管理模式:有人負責數據組織,有人負責行為任務分析,也有人負責計劃的管理,但整個計劃沒有總負責人;科學家們能夠在其框架內設計自己的研究計劃,並通過中央伺服器分享研究數據。但IBL正式成員必須研究同一個「決策任務」,且必須使產生的數據能夠呈現同樣的數據模式。

  IBL計劃分四階段,正在完成基礎工作

  哈裡斯教授介紹,IBL計劃共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開始於2017年9月,主要任務是構建組織;第二階段是構建IBL的基礎架構和一些技術細節,如確定攝像機的角度、數量,以及所採用的作業系統(OS)等;第三階段是收集數據;第四階段是從龐大實驗數據中得出結論。真正的研究工作將於2019年展開,而具體研究工作將從「認知視覺刺激」開始。

  IBL目前處於早期階段,正在按計劃完成一些基礎性工作,包括建立各種技術細節。全部基礎性工作可能會在未來1—2年內完成。

  暫不擴大規模,非成員尚無法獲得授權

  談及自己負責的工作時,哈裡斯教授說,IBL要建立一個大型獨立資料庫,存儲各實驗室所產生的全部數據,並利用這些數據理解大腦各部分是如何協同工作,並最終作出一項簡單決策的。

  IBL正式成員都被授權使用IBL開發的應用程式,但目前尚不打算進一步擴大規模,非成員尚不能利用這些程序。哈裡斯解釋說,這是因為,「從使用基礎設施的角度看,目前還沒有準備妥當。現階段保持小規模,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完成實驗性工作和基礎建設;可以從中汲取教訓——探索較小規模的組織如何才能更好地運轉,以便對IBL未來運轉機制有更清晰的認識」。

  哈裡斯認為,IBL也面臨諸多挑戰,「第一是需要找到足夠空間存儲即將產生的數據——其數量將多達數個拍字節(PB)。IBL成員、紐約熨鬥研究院(Flatiron institute)已提供了一個數據伺服器存儲第一批數據,但未來仍需更大的存儲空間;第二是需要21家實驗室一致同意研究同一種簡單決策任務,目前已基本達成一致。此外還面臨一些技術挑戰,諸如實驗過程中的視頻處理和監測技術細節等」。

  未來資源網上公開,期待中國架構融入

  哈裡斯教授說,未來,IBL開發的所有軟體、數據和各部分的設計等資源將完全在網上公開,希望這將有助於包括中國科學家在內的其他國家科學家的研究工作。

  「中國在神經科學研究領域享有盛譽,中國也可以建立類似IBL的架構,待IBL完成全部基礎性工作後,這兩個計劃就可以自動融合,中國科學家產生的數據將與IBL產生的數據類似,科學家們將能夠共同利用兩種數據。」

  (科技日報倫敦8月23日電)

相關焦點

  • 教育對腦科學的期待 腦科學對教育的影響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十三屆全國學術大會金秋十月,伴著豐收,碩果纍纍迎來一場盛宴。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十三屆全國學術會議於2019年10月10日至13日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盛大舉行,本次大會主要對近年來我國乃至世界神經科學的最新發展及腦科學研究成果進行研討交流。
  • 2020首屆北京腦科學國際學術大會召開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北京腦中心」)主辦的202首屆北京腦科學國際學術大會(2020·Beijing Brain Conference)10月24-26日在線上舉辦。Thomas C. Südhof、Edvard I. Moser、Michael W.
  •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聯合速眠成立數字睡眠與腦科學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院聯合速眠成立數字睡眠與腦科學實驗室    2020 年 7 月 24 日,首屆中國國際智慧睡眠發展高峰論壇暨數字睡眠與腦科學聯合實驗室成立儀式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舉辦
  • 中國科學院深圳高級研究所結合快速睡眠建立數字睡眠和腦科學實驗室
    2020年7月24日,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睡眠發展高峰論壇暨數字睡眠與腦科學聯合實驗室成立儀式在中國科學院深圳高級技術研究所舉行,網下高峰與網上直播聯動。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徐建國;畢,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所發展部主任;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所腦科學研究所執行主任兼聯合實驗室主任朱英傑;黃志立,中國睡眠研究會會長、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藥理學教研室主任。
  • 華東理工大學成立心腦科學研究實驗室 聚焦腦科學商業應用
    腦科學被稱為人類理解自然和人類本身的「終極疆域」,是當前國際科學前沿的熱點領域。上海正不斷完善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領域科學布局,吸引了眾多院校成立腦科學研究中心,推動腦科學領域的發展。  當前,腦科學研究的視角也在不斷垂直細化,涵蓋了分子、細胞、組織、環路、個體、群體等層面。但腦科學在商業領域的研究非常少,腦科學在商業中的應用幾乎是空白。
  • 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勢力"概覽2020版發布
    Chen Institute)在美國矽谷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組建上海陳天橋國際腦疾病研究所,致力於打造一個聚集中國優秀腦疾病專家進行大腦相關疾病研究、臨床和基礎研究交流和國際合作的平臺。本重點實驗室的目的是凝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腦功能與腦疾病方面的研究力量,快速提升中國科學院在腦疾病研究領域中的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建成從事轉化型研究的一流平臺,促進腦功能和腦疾病的基礎研究成果向臨床應用的轉化;培養一批在該領域中享有一定國際聲譽的科學家,凝聚一批從事轉化型研究的學術帶頭人和青年人才。
  • 【珍藏】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勢力"概覽
    科學界也有人將腦科學稱為「人類科學最後的前沿」。 2015年,中國科學家就對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在中國「一體兩翼」的部署達成了初步的共識。 目前,浙江大學在腦與腦機領域處於國際先進水平並積累了一定的成果積累,在今後的建設過程中,浙江大學將積極探索新的體制機制,積累經驗,並在教育部的指導下積極參與「中國腦計劃」的籌備和推進。
  • 萬字整理:中國腦科學研究主要研究機構概覽
    目前,浙江大學在腦與腦機領域處於國際先進水平並積累了一定的成果積累,在今後的建設過程中,浙江大學將積極探索新的體制機制,積累經驗,並在教育部的指導下積極參與「中國腦計劃」的籌備和推進。本重點實驗室的目的是凝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腦功能與腦疾病方面的研究力量,快速提升中國科學院在腦疾病研究領域中的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建成從事轉化型研究的一流平臺,促進腦功能和腦疾病的基礎研究成果向臨床應用的轉化;培養一批在該領域中享有一定國際聲譽的科學家,凝聚一批從事轉化型研究的學術帶頭人和青年人才。
  • 2019國際腦科學學術峰會在西安舉行
    為促進教育腦科學的研究與實踐,加強不同學科、專業和不同行業的專家學者的交流互動,推進教育腦科學研究與應用工作的發展,由西安絲路類腦科學研究院和深圳市科愛腦科學研究院共同主辦的「一帶一路」2019國際腦科學學術峰會(IBSS『2019)於2019年12月14日在西安隆重召開。
  • 【人物聚焦】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江實驗室腦...
    【人物聚焦】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江實驗室腦與智能科技研究院院長張旭:探究「盜夢空… 2020-12-01 15: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北京國際學術交流季——腦科學與類腦研究論壇舉辦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認知神經生物學分會共同舉辦了北京國際學術交流季——腦科學與類腦研究論壇暨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院學術年會。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是當前國際重要前沿科學領域,此次活動旨在探討、分享該領域前沿科技進展和最新成果,促進我國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的交流與發展。  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楊仁全,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郝芳華,中國科學院院士強伯勤,中國科學院院士陸林,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聯合主任饒毅、羅敏敏出席開幕式。
  • TCCI腦科學前沿實驗室落成,專注創新臨床研究以及成果孵化轉化
    實驗室包括了腦機接口、睡眠夢境、認知評估、數字醫療等多項內容,將以國際化和產業化為核心特色,進一步支持腦科學研究。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TCCI創始人陳天橋在落成儀式上致辭中說,腦科學前沿實驗室是TCCI進行腦科學研究的重要載體,也是TCCI捐助5億人民幣支持中國腦科學研究的重要一步。
  • 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9.4T核磁設備順利進場 助力腦科學和人工...
    1月6日,布魯克9.4T非人靈長類動物磁共振成像設備(BioSpec 94/30USR)順利入場並完成初步安裝,標誌著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的非人靈長類研究中心即將正式建成並投入使用。
  • 山大又一重磅研究院擬落戶青島 打造國際腦科學中心
    此外,山東省腦功能重構省級重點實驗室、山東省神經系統疾病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挪腦科學研究中心等多個高端學術平臺也將一併在藍谷落地,共同打造青島國際腦科學中心。   山東大學腦與類腦科學研究院的前身為山東大學腦科學研究所,於2007年依託山大齊魯醫院成立。
  • 首個腦科學實驗室落戶華山醫院 中國腦機接口明年有望人體試驗
    實驗室包括了腦機接口、睡眠夢境、認知評估、數字醫療等多項內容。10月23日,陳天橋雒芊芊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TCCI)第一個腦科學前沿實驗室,在大型神經醫學中心上海華山醫院虹橋院區落成投入使用。實驗室包括了腦機接口、睡眠夢境、認知評估、數字醫療等多項內容,進一步支持腦科學研究。
  • 「腦科學與教育」國際論壇舉辦
    本報青島5月12日訊(記者 孫軍)歷時兩天的「腦科學與教育」國際論壇今天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落幕。會議期間,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會見與會專家學者。青島市副市長朱培吉出席會議並致辭。
  • 中國腦計劃:探秘大腦「意念」實驗室
    原標題:探秘大腦「意念」實驗室   ■史俊庭 潘志強   不用連線,只要戴上一個特製的頭套,就能遙控無人機和機器人,儘管這些看來猶如科幻,但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腦機協同信息處理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副主任童莉帶著本科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將它們變成了現實。
  • 2020北京腦科學國際學術大會將於10月「雲上」開幕
    2020 首屆北京腦科學國際學術大會(Beijing Brain Conference)由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主辦,並聯合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北京大學磁共振成像研究中心、清華大學麥戈文研究院、清華大學神經調控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
  • 「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中國工作組成立
    」這一倡議,認為其符合國際大科學計劃的基本原則,同意並支持由科學界先行發起「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大科學計劃。和類腦研究領域開展了一系列戰略部署,組建上海市腦科學和類腦研究中心,布局市級科技重大專項等計劃,取得了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初步形成了腦科學領域國際合作網絡體系。
  • 中國加速融入全球科創網絡,「科學天團」呼籲交流合作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將深化與上海的全方位合作,依託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和國際聯合實驗室等平臺載體,邀請各國科學家來滬參與並開展前沿科學研究、貢獻智慧力量。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發表視頻演講時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仍然肆虐之際,有一個平臺來持續有力地聚集科學界的客觀理性的聲音非常有必要。這能夠為人類指明科學應對疫情的道路,幫助世界早日走出疫情的陰影。美國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教授雷蒙德·斯蒂文斯(Raymond Stevens)則認為,只有不斷地推動基礎科學和倡導國際合作才能將科學理論轉化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