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寫給誰,解決什麼問題要精準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有些爭議的朝代。公元11世紀前半期,積貧積弱的北宋王朝出現了日益嚴重的尖銳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這個問題怎麼解決,成為了當時無數愛國的仁人志士思考的一個問題。
蘇洵、蘇軾、蘇轍,一起從四川來到汴梁,一起拿出了同題作文《六國論》。他們都想從戰國時期的那六國滅亡的教訓之中,尋找到解決北宋王朝問題的鑰匙。父子三人的同題作文,父親蘇老泉的《六國論》,超越了兩個兒子,成為了議論文的經典作品。
二、寫了什麼,觀點要鮮明
開門見山,作者提出中心論點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兩個分論點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和「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三、怎麼寫,謀篇布局要精巧
提出問題:第一段,作者提出問題,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分析問題:二、三段分別圍繞兩個分論點,列舉韓、魏、楚三國因為將祖先的土地賄賂秦國而力虧走向滅亡的事例,齊、燕、趙三國不賄賂秦國,卻因為失去強大的援助,走向滅亡的事例加以論證。前後照應,思路清晰。
解決問題:四段「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五段借古諷今,勸說北宋統治者改變政策,不要重蹈覆轍。
四、怎麼寫,論證方法要豐富,說理要透徹
運用各種論證方法,將說理說透徹。
01總分論點:開篇提出中心論點之後,從正反「賂者」「不賂者」兩個方面對比地分析,將兩個方面考慮得周全、周到。
02 對比論證:秦國戰勝得到的土地和賄賂所得到的土地對比,六國戰敗失去的土地和割地失去的土地對比;祖輩父輩和子孫對待土地態度的對比,有限的土地和秦國無限的欲望對比
03引用論證: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形象生動地說明賄賂秦國的危害。
04比喻論證:「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子孫對待土地的態度,用「如棄草芥」來比喻論證,更加形象生動。
05舉例論證:齊國「與嬴而不助五國也」,燕國「以荊卿為計」,趙國「牧以讒誅」,都不能獨完。
06假設論證:「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假如三個國家保存實力,愛惜土地,三個國家改變自己的的做法,也許歷史會被改變,通過這種可能性來論證賂秦的危害。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如果六個國家團結一致,將賄賂秦國的土地,對待秦國的心意,對待謀臣奇才,也許歷史會被改變,通過這種可能性進一步來論證被秦國滅亡的悲哀。
五、怎麼寫,語言要富有態度
對秦國的厭惡,「暴秦之欲無厭」,一個「暴」字態度鮮明,原因是「貪得無厭」。
對三國行為的哀憐:「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又」字體現秦的貪婪,六國的無寧日的生活的狀態。
對三國行為的憤怒:「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栩栩如生的敗家子形象,展現了作者憤怒。
對燕趙行為的肯定:「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一個「效」字,展現燕國雖小,最後滅亡的事實。
對趙國行為的可惜:「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一個「惜」字情感表現淋漓極致。
六、為什麼不寫,結尾含蓄
作者寫作的對象是北宋統治者,開出的藥方是不要賄賂,堅決抵抗。這樣明說,統治者很難接受。作者用委婉含蓄的寫法,讓聰明的智者們去猜一猜,最後為什麼不直接寫?
有時候不寫出來,有了一番猜測的樂趣;最重要的,「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為更多人開闊思考空間,使文章具有普適性意義。
版權聲明: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未經作者本人許可,不得轉載,更不得用於商業用途。
作者:郝玲君,唐山市開灤一中學語文高級教師,語文學科主任,張麗鈞名師工作室成員,教育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河北省名師、河北省骨幹教師、河北省三三三人才,主持、參與多個國家級、省級科研課題的研究,全國、省、市賽課多次獲獎。30餘篇文章在報刊雜誌上登載,參編教育書籍5部,獨著《語文靈動課堂的構建與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