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提到蘇東坡,相信很多人第一個想起的就是那道讓人垂涎三尺的名菜——東坡肉。這道逢年過節招待親朋的經典菜餚,不僅飽含著人們對於親朋來訪的喜悅,也在無形之中表達了人們對蘇軾的尊敬。
蘇軾之所以偉大,不僅在於他在詩詞歌賦,書畫藝術方面的成就,還有他對自身處境的樂觀,更有他為了百姓不惜觸怒當權者的勇敢。他少時成名,但政治生涯卻走的沒有那麼順利,難以與他當時的名氣所匹配。
偉人大概分三種,一種是慢慢滲透,在時間的流逝中慢慢積攢著名氣;一種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剛出場時名氣達到了頂峰,後來又在新人的出現中慢慢被埋沒;還有一種就是蘇軾。蘇軾二十一歲初次參加科舉,在滿是英才的科舉市場上大放異彩。又在歐陽修一再的稱讚下名聲大噪,然而正當他準備一展身手的時候,突然傳來他的母親病喪的噩耗。
根據古代的守孝制度,他和他的弟弟蘇轍不得不守孝三年。守喪期滿後,蘇軾授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四年後歸朝,任判登聞鼓院。在蘇軾準備大展拳腳的時候,他的父親蘇洵病逝,守孝三年。在這三年中,朝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蘇軾歸朝之時,正值王安石施行變法,蘇軾的很多師友因為反對王安石的新法,被排擠離京。朝野一片破敗,眼中之景再也不是當時二十多歲看到的一片平和的景象。朝廷內部人心惶惶,各自為了各自的利益爭鬥,當初那些一心為國家發展的官員早已在變法中被貶謫離京。
在這種環境中,蘇軾堅持心中所念,堅持向皇上上書談論新政的弊端。這一點讓王安石頗為惱怒,他本以為蘇軾經過兩次浮沉,應該更加懂得趨利避害,轉到自己的陣營之中。蘇軾的做法讓王安石感到害怕,於是命令手下的御史向皇帝陳述蘇軾的過失,企圖讓皇帝對蘇軾感到厭惡。
蘇軾剛剛歸朝,本來應該是在朝廷上人微言輕,對王安石來說應該是不足為懼。但蘇軾在京城還有另一層身份,他是當時炙手可熱的文人,幾乎相當於領袖的地位。宋朝的皇帝宋神宗,愛才如命,早在藩王時期就對蘇軾的文章愛不釋手,相當於是蘇軾的忠實粉絲。這樣的身份反對自己,讓王安石感到害怕。
後來蘇軾心灰意冷,請奏離京。再後來就是震驚世人的烏臺詩案,蘇軾在湖州上任之後,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裡面的一些表達蘇軾自我感情詞語被新黨利用,說他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這個案子也是中國古代文字獄中的一個代表事件了。總而言之,烏臺詩案應該是蘇軾政治生涯中最嚴重的一次災難,幾乎要了蘇軾的命。
烏臺詩案結束之後,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此時的蘇軾經歷過烏臺詩案,早已心灰意冷,對朝廷的未來失去了信心。到任之後,四處遊覽,早已沒有了當初那種即使被貶謫也要在那裡做出一番功績的雄心壯志,整日借創作遊記來舒緩他內心的鬱悶和寄託謫居時的思想感情。也就是在這裡,蘇軾正式別號「東坡居士」。
之後宋哲宗即位,在高太后的支持下,司馬光重新被啟用,新黨被打壓。蘇軾作為之前反對新黨的一員自然受到重用,一路升任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禮部貢舉。但是,在這時蘇軾發現,舊黨與之前所謂的新黨其實不過是一丘之貉。所以他再次上書抨擊舊黨的腐敗現象,得罪了舊黨,再次被誣告陷害。
這時的蘇軾既不容於新黨,也不容於舊黨,只能自求外調。從此之後在朝廷之上不論如何起起伏伏,我相信在蘇軾的心中已經沒有那麼重要了。他所能做的不過就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為百姓多做一些事情,讓他們不必擔心酷吏的統治。
在我的心中,蘇軾從不曾在意自己有多少功名,也從不在意自己能在世上活過多少時間。他平生所求不過是心中的一個『道『字,一生所作所為,不求無愧於世人,只求無愧於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