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試試嗎?利用引力波數據計算黑洞性質的數學方法!

2020-12-05 博科園

西維吉尼亞大學助理教授肖恩·麥克威廉士開發了一種數學方法,可以從引力波數據中計算出黑洞的性質。他寫了一篇論文描述了該方法,並將其發布在《arXiv》上,這篇論文現已被接受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當一個與LIGO探測器合作的團隊宣布他們已經探測到了引力波,並因此登上了世界各地的頭條新聞。從那時起,那裡和其他地方的工作人員一直在繼續這項工作,希望更好地理解黑洞,合併中子星,最終揭開引力本身。

但是這樣的工作在一個方面受到了阻礙——引力波的來源,合併黑洞,是如此的複雜,以至於人們認為它們產生的信號無法用數學解釋。相反,科學家一直通過將這些信號與計算機模擬產生的信號進行比較來解釋這些信號。在這項新的努力中,McWilliams(他是LIGO科學合作委員會的成員)聲稱已經開發出可以用來計算信號的數學公式。計算包括使用最內層穩定的圓形軌道(ISCO),這是一個黑洞周圍的區域,大約是視界距離的三倍,在這裡,一個物體可以繞黑洞運行而不掉進去。

ISCO在歷史上一直是天體物理學家尋求數學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的難題。麥克威廉士解釋說:他只是簡單地忽略了合併後黑洞的最終狀態,從而避開了這個問題。相反,他用廣義相對論來計算當一個小質量旋轉進入最終形成的黑洞,並最終受到擾動時會發生什麼。他指出,這使他能夠計算來自ISCO和內部的信號。分析方法使用了他創建的兩個公式來研究黑洞碰撞產生的引力波。並表示結果和模擬結果一樣準確。

隨著研究人員觀察到更多的黑洞碰撞,它們可能會用於未來的廣義相對論測試,以及分析來自LIGO的數據。在McWilliams的說法得到證實之前,該領域其他人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這是一個非常精確、完整的分析模型,用於任意質量比和自旋矢量的黑洞雙星後期吸積、合併和環降,包括基本模式之外的諧波貢獻。這個模型只假設非線性效應在整個合併過程中保持較小,並且是基於對後期二元(雙星合併)演化動力學的物理理解而建立。

特別是對動態二元時空的行為趨勢,就像靜態合併剩餘時空的線性擾動一樣,甚至在合併發生之前也是如此。模型與最精確的數值相關性結果一致,在整個合併-結束階段都在它們自己的不確定性範圍內,而且它是這樣做的,例如,它跨越了目前可用數值相關性進行測試的雙星參數空間整個範圍。此外,模型在大部分相關參數空間上都能保持精確到合併剩餘時空最內層穩定的圓形軌道,大大減少了引入唯象自由度來描述後期吸積的需要。

博科園-科學科普|Copyright Science X Network/Bob Yirka,Phys參考期刊文獻:《arXiv》,《物理評論快報》Cite: arXiv:1810.00040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博科園-請看更多精彩內容:

與地球有何不同?在火星上發現了新的水循環!

發現迄今已知最熱系外行星大氣層中含有稀土金屬!

什麼時候可以看到彗星?本月就可以看到4顆啦!

相關焦點

  • 專家:引力波就此可以確切地確認黑洞的存在
    引力波事件GW151226是由高新LIGO的兩個探測器:LIGO漢福德(左側)和LIGO利文斯頓(右側)探測到。這一圖片展示了併合前最後一秒鐘內探測器記錄的數據中,信號隨時間和頻率(赫茲或每分鐘轉的圈數)的演化。為了確信我們真的探測到了引力波,我們把探測器中探測的數據和一個事先生成的併合雙星模型進行對比。哪怕引力波信號被噪音淹沒,無法用肉眼看到,這種方法也可以讓我們探測引力波。
  • 關於雙黑洞和引力波,LIGO科學家回答了這7個你可能會關心的問題
    從雙星發出的X-射線的性質,可以用來大概推斷它的組成。在一些這樣的雙星中,天文學家判斷, 應該有一個很緻密、質量很大的星體,很有可能是黑洞。當然,這樣對黑洞的觀測不太直接,沒法很清晰的判斷黑洞附近的時空幾何結構。所以,雙中子星、以及發射引力波的雙中子星都是存在的。雙星中的黑洞,也是基本上認為是存在的。那麼,如果我們拍一下腦袋,是不是可以認為,發射引力波的雙黑洞也應該是存在的呢?
  • 解碼引力波信號 「弦外之音」驗證黑洞「無毛」形象
    研究人員將這種新技術應用於對GW150914的實際觀測數據,分析表明,信號峰值後的幾毫秒裡,至少存在一種頻率更低、衰減更快的「弦外之音」,並確定了兩種不同的「聲音」模式,每一種「音調」和衰減數據都來源於新生黑洞。  通過數值模擬,科學家們計算出了引力波的演化過程,進而確定了黑洞的質量和自旋。科學家們還利用信號峰值之後的「聲音」特徵,確定了新生黑洞的質量和自旋。
  • LIGO真的探測到引力波了嗎?
    LIGO幹涉儀獲得應變數據後,會與這個波形庫中的各種波形進行對比,找到與幹涉數據最匹配的波形,也就是通常的匹配濾波法。因此所謂的13億光年遠處兩個黑洞的併合事件只是計算機的模擬結果,不是真實觀察到的物理事件。
  • 人類首次直接探到引力波:黑洞碰撞引發-人類,引力波,黑洞,探測...
    朱宗宏說,在LIGO還沒有升級改造的時候,LIGO高層主管在數據分析科學家不知情的情況下,輸入了一個約6000萬光年之外的兩顆中子星碰撞併合的模擬信號,數據分析科學家們從引力波信號波形的分析找到了這個事件——這說明在LIGO升級之前,引力波信號波形的分析技術已經成熟——此路可以走通,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
  • 引力波真的存在嗎?
    ■將新聞進行到底  近日,一條關於神秘引力波被發現的傳言正在迅速擴散。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物理學家勞倫斯·克勞斯在社交網站推特上發布消息稱自己收到可靠證據,美國雷射幹擾引力波觀測站(LIGO)已成功偵測引力波。媒體廣泛跟進了這一消息,並稱LIGO研究團隊正收集數據撰寫報告。
  • 利用黑洞引力波,或將能夠精確到100米!
    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時空中的漣漪,當黑洞成對圍繞彼此運行時,它們會輻射引力波,使時空變形,拉伸和壓縮空間。收集超過15年的數據表明,這些脈衝星的脈衝到達速率極其可靠,是出色的標準星系時鐘。任何與這些脈衝星相關的時間偏差,都可能表明引力波扭曲了時空。
  • 黑洞碰撞產生的引力波,擠壓和拉伸空間,導致時空永久性的扭曲!
    莫納什大學引力波發現ARC卓越中心(OzGrav)的科學家,終於開發出一種搜索和檢測引力波記憶的方法。在OzGrav博士Moritz Huebner的帶領下,新發表的這篇研究論文解釋了通過分析來自大量觀察數據尋找引力波記憶的棘手之處。Huebner將在坎培拉的澳大利亞國家理論天體物理研究所(ANITA)展示這些結果。
  • 華人科學家:愛因斯坦都不敢想像 我們探測到引力波
    直到20世紀70年代初,數學物理學家才證明了愛因斯坦方程在原則上可以系統的用初始條件加時間演化的方法求解。在1979年,丘成桐先生和他的學生Richard Schoen用幾何分析的方法證明了《正質量定理》,給廣義相對論中質量的概念奠定了數學的基礎。真正女神的魅力是持久的,愛因斯坦方程解的全局性質、以及物理學家所用的數值解法的收斂性問題,至今也還是數學研究的前沿問題。
  • 人類發現引力波,時空旅行成現實!7分鐘視頻讓你明白什麼是引力波
    正是因為吸積盤和噴流的存在,他們都能夠產生我們非常熟知的電磁輻射(也就是有我們熟知的光子產生),從而我們利用傳統的探測方式,比如地面或者太空的望遠鏡,就可以間接地探測黑洞的存在。大約在50年前,1974年,人類就是利用此方法發現了第一個黑洞候選體,天鵝座X-1 (Cygnus X-1)。
  • 外星高等文明在利用黑洞引力波通訊,幹涉儀參數細微變化揭示隱秘
    如果有荔波確實產生了細微的變化,那麼也確實有可能是外星人利用引力波,當然這些還需要科學家進一步的研究,拿出更切實的證據。現在的天文望遠鏡不具備精密分析引力波的參數,也沒有高精度的數據分析的功能,所以科學家只能根據細微的變化來做出一種推測,當然這種推測難免會引起大家的爭議,畢竟我們直接的證據,能夠證明外星高等生命的存在。
  • 科普中國詳解引力波:兩個黑洞的「火拼」
    大約在50年前,人類就是利用此方法發現了第一個黑洞候選體,天鵝座X-1 (Cygnus X-1)。在1974年,地球上兩顆聰明的大腦、理論物理學家霍金和好朋友基普索恩就這個候選體是不是黑洞而打了個賭,他們以一年的成人雜誌《閣樓》作為賭注。後來的觀測是利用天鵝座X-1中的伴星運動測得了黑洞質量,大約為15個太陽質量,從而霍金認輸並且在兩人的賭書上簽名按上了自己的手印。
  • 陳雁北、範錫龍:愛因斯坦都不敢想像,我們真的探測到引力波!
    在1979年,丘成桐先生和他的學生Richard Schoen用幾何分析的方法證明了《正質量定理》,給廣義相對論中質量的概念奠定了數學的基礎。真正女神的魅力是持久的,愛因斯坦方程解的全局性質、以及物理學家所用的數值解法的收斂性問題,至今也還是數學研究的前沿問題。
  • 中國科學家助力 「看見、聽見」引力波
    中國科學家助力 「看見、聽見」引力波 一秒鐘處理上萬個引力波數據  北京時間昨晚10點,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歐洲南方天文臺、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等全球數十家科學機構宣布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壯麗的雙中子星合併產生的時空漣漪——引力波及其伴隨的電磁信號。
  • 專家訪談:關於引力波,你想到的想不到的都在這
    愛因斯坦研究所)所長,LIGO科學合作組織(LSC)分布式計算項目Einstein@Home(意為「愛因斯坦在你家」)領導人。布魯斯·艾倫:引力波是時空曲率的漣漪,從源處以光速傳播。2.大質量黑洞併合時發出的引力波這類引力波對應的頻率在百萬分之一到億分之一赫茲。這種事件往往發生在星系與星系相撞的後期。人們想出一個絕妙的方法去試圖觀測這種天體物理過程發出的引力波:利用校準後的毫秒脈衝星!
  • 【科學講座】陸由俊:黑洞與引力波
    在講完如何確定恆星質量的黑洞後,陸老師又講解道我們如何「看見」近鄰星系中心的大質量黑洞,即利用軌道擬合等方法確定中心天體質量,我們就可以發現銀河系中心黑洞、M87星系黑洞等等。確定了天體質量後,我們又如何判定一個大質量天體是黑洞呢?
  • 愛因斯坦都不敢想像, 我們真的探測到引力波|深度專訪
    在1979年,丘成桐先生和他的學生Richard Schoen用幾何分析的方法證明了《正質量定理》,給廣義相對論中質量的概念奠定了數學的基礎。真正女神的魅力是持久的,愛因斯坦方程解的全局性質、以及物理學家所用的數值解法的收斂性問題,至今也還是數學研究的前沿問題。
  • 引力波再次被發現:14億光年外,兩個黑洞繞轉併合
    雖然技術原理非常普通,但是具體處理方法經過很多優化,整套程序是LVC開發的,實時處理數據,這次信號在到達探測器70秒後就被發現了。什麼是引力波?引力波就像時空結構中的漣漪,如果把空間想像成一塊巨大的橡膠膜,那些有質量的物體就會讓橡膠膜彎曲,就像我們站在蹦床上時引起床墊變形一樣。質量越大,空間被彎曲得越厲害。
  • 最新研究發現黑洞與蟲洞的碰撞也會產生豐富的引力波
    人們可以按圖索驥搜尋蟲洞進而開展時空旅行嗎?「反啾啾聲」:黑洞穿過蟲洞的引力波特徵蟲洞和黑洞都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的特殊時空結構。天文學家普遍認為,黑洞是恆星坍縮的產物。2015年發現黑洞併合產生的引力波後,科學家便提出可以利用引力波來研究中子星、黑洞、白矮星等緻密天體的結構。2016年,有學者提出蟲洞的空間結構不同於其他緻密天體,應該會形成不一樣的引力波信號。2017年人們發現黑洞併合發出的引力波信號裡有回音現象,即「反啾啾聲」。「這就是本次研究的意義所在。因為回音現象表示併合的天體也可能是蟲洞而非黑洞。
  • 黑洞與蟲洞相遇後結局眾多 但都繞不開引力波
    黑洞為何會「落入」蟲洞內?所發出的一種特殊的引力波是什麼樣的?人們可以按圖索驥搜尋蟲洞進而開展時空旅行嗎?  「反啾啾聲」: 黑洞穿過蟲洞的引力波特徵  蟲洞和黑洞都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的特殊時空結構。天文學家普遍認為,黑洞是恆星坍縮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