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的重心在哪裡?利用黑洞引力波,或將能夠精確到100米!

2020-10-18 博科園

當人類從伽利略時用肉眼觀察天象,過渡到使用望遠鏡觀察星空時,對夜空和我們在宇宙中位置的理解開始了革命性變化。四百年後的現代,科學家們通過搜索引力波,在對黑洞的認識上也經歷了類似的轉變。在尋找比太陽大數十億倍以前未被探測到的黑洞過程中,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的物理學和天文學助理教授、前天文學家史蒂芬·泰勒與北美引力波納赫茲天文臺(NANOGrav)合作。

通過尋找太陽系重心的精確位置,來確定這些黑洞引力波的存在,從而推動了研究領域的向前發展,其研究發現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黑洞是一類特殊的天體,也是由極度扭曲時空形成的純引力區域。找到潛伏在星系中心的黑洞將有助於我們了解這些星系(包括我們所在的銀河系),自形成以來數十億年來是如何成長和演化的,這些黑洞也是檢驗物理學基本假設無與倫比的天然實驗室。

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時空中的漣漪,當黑洞成對圍繞彼此運行時,它們會輻射引力波,使時空變形,拉伸和壓縮空間。2015年,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首次探測到引力波,為宇宙中最極端物體的研究打開了新視野。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通過測量4公裡長探測器形狀的變化,觀測相對較短的引力波,而引力波納赫茲天文臺,一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物理前沿中心,將尋找我們整個星系形狀的變化。

太陽系的重心

研究團隊正在尋找脈衝星定期閃光無線電波到達速率的變化,這些脈衝星是快速旋轉的中子星,有些速度和廚房攪拌機一樣快。同時這些中子星還發出無線電波波束,當這些波束掃過地球時,看起來就像星際燈塔。收集超過15年的數據表明,這些脈衝星的脈衝到達速率極其可靠,是出色的標準星系時鐘。任何與這些脈衝星相關的時間偏差,都可能表明引力波扭曲了時空。

利用在銀河系中觀測到的脈衝星,研究人員正試圖像一隻蜘蛛一樣靜靜地坐在她的網中間,對太陽系重心的了解程度至關重要,因為試圖感覺到網絡上哪怕是最微小波動的刺激感,在網中的太陽系重心,是所有行星、衛星和小行星質量平衡的位置。那麼太陽系重心在哪裡,太陽系中絕對靜止的位置?並不像許多人認為的那樣位於太陽中心。

相反,太陽系重心更接近太陽的表面,這是由於木星質量和我對其軌道的不完全了解。木星繞太陽一周需要12年,略低於NANOGrav一直在收集數據的15年。噴氣推進實驗室的伽利略探測器在1995年至2003年間研究了木星,但經歷了影響任務期間測量質量的技術故障。長期以來,識別太陽系重心一直是通過都卜勒跟蹤數據來計算,以獲得對圍繞太陽運行天體的位置和軌跡的估計。噴氣推進實驗室天文學家兼合著者喬·西蒙解釋說:

為精確100米而努力

問題是,質量和軌道上的誤差將轉化為脈衝星計時製品,很可能看起來像引力波。研究發現,使用現有太陽系模型來分析NANOGrav數據得出的結果不一致,在太陽系模型之間的引力波搜索中,沒有檢測到任何重要的東西,但在計算中得到了很大的系統差異,噴氣推進實驗室天文學家和研究的主要作者米歇爾·瓦利斯內裡(Michele Vallisneri)指出:通常,數據越多,結果越精確,但我們的計算中始終存在偏移量。

所以研究短腿決定在探測引力波的同時,探測太陽系的重心,研究人員在尋找引力波方面得到了更有力的答案,並能夠更準確地將太陽系重心精確到100米以內,如果太陽有足球場那麼大,那麼100米就是一根頭髮的直徑。對散布在銀河系中脈衝星的精確觀測,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好地定位了我們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通過這種方式發現引力波,再加上其他實驗,將對宇宙中所有不同類型的黑洞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博科園|研究/來自:範德比爾特大學

參考期刊《天體物理學》

DOI: 10.3847/1538-4357/ab7b67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關注【博科園】看更多大美宇宙科學

相關焦點

  • 為了尋找宇宙最大的黑洞,科學家卻發現太陽系的重心不在太陽中心
    為了尋找宇宙最大的黑洞,國外的多位研究人員反而精確定位了太陽系的重心,精度到了100米範圍內。要知道,時間在宇宙中都是相對的,根本沒有精確的時鐘可以度量。而這些脈衝星到達地球的任何時間偏差,都可能表明引力波扭曲了我們的銀河系。泰勒解釋說:「利用我們在銀河系中觀察到的脈衝星,我們就可以像蜘蛛一樣坐在靜止的網中間去感受和探測這些波動。」 太陽系的重心,是加上所有行星,衛星和小行星的質量平衡的地方,也就是物理學上的質心概念。
  • 新發現找到宇宙中最大的黑洞,從木星開始由引力波尋找到最大黑洞
    —太陽系的重心——來測量存在這些黑洞的引力波,從而將研究領域向前推進。超過15年的數據表明,這些脈衝星的脈衝到達率非常可靠,作為傑出的星系時鐘。任何與這些脈衝星相關的時序偏差都可能預示著引力波扭曲我們銀河系的影響。"利用我們在銀河系中觀察到的脈衝星,我們試圖像一隻蜘蛛一樣,靜靜地坐在網中間。"當我們試圖感知網絡上最小的一絲時,我們對太陽系的巴裡中心了解得有多重要。
  • 對太陽系質心了解的新突破,或將成為我們了解宇宙的關鍵一步
    一種能精確定位太陽系中心的新方法可能有助於觀測到「怪物黑洞」的碰撞——該技術將助力尋找使銀河系卷纏的引力波。NANOGrav的項目正試圖通過對脈衝星陣列的近距離觀測來檢測引力波。最近的一項研究報告稱,天文學家已經找到一種方法,可以將太陽系的質心精確定位在僅僅330英尺(100米)內。研究小組成員說,這種精確程度等同於一根頭髮絲的直徑之於足球場,極大幫助我們尋找扭曲銀河系的強大引力波。天文學家通常會仔細跟蹤行星和其他繞太陽公轉的物體的運動,來定位太陽系的質心或重心。
  • 超精度太陽系中心定位方法,讓我們更準確的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種能精確定位太陽系中心的新方法可能有助於觀測到「怪物黑洞」的碰撞 ——該技術將助力尋找使銀河系卷纏的引力波。最近的一項研究報告稱,天文學家已經找到一種方法,可以將太陽系的質心精確定位在僅僅330英尺(100米)內。研究小組成員說,這種精確程度等同於一根頭髮絲的直徑之於足球場,極大幫助我們尋找扭曲銀河系的強大引力波。
  • 外星高等文明在利用黑洞引力波通訊,幹涉儀參數細微變化揭示隱秘
    家的推測,我們人類在宇宙文明中屬於低級文明,只能夠利用地球本身的能源,甚至連太陽系的能源都不能開發使用,這是人類目前的一個現狀。那麼外星高等文明為具有什麼樣的科學計數呢?根據科學家的推出,這些外星文明很可能已經可以利用衡星,甚至黑洞來進行能源的開發,近期有些科學家宣稱很可能發現了外星人的信號,這些信號的來源可能來自於黑洞,美女小倩今天和大家探討的就是這個問題。
  • 人類首次直接探到引力波:黑洞碰撞引發-人類,引力波,黑洞,探測...
    此後,陸續有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實驗推出,但這些實驗都沒有超出太陽系的尺度,因此局限在宇宙的一隅,猶如坐井觀天。而且所有以前的實驗,只觀察到一個固定的彎曲空間,沒有一個實驗看到彎曲空間的波動。終於,97年後的今天,一個更震撼人心的實驗結果將要出現。
  • 官方:LIGO直接探測到雙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
    這些計算機模型讓科學家們得以構建精確的引力波形,也就是隨著黑洞之間相互接近並最終合併的過程中,其釋放出的引力波 波形特徵。因此,對於雙黑洞合併過程的直接觀測將提供一個精確檢驗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這項預言的理想的宇宙實驗室。
  • 來自黑洞的碰撞?科學家捕捉到巨大引力波
    經過1年多的研究,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探測器和歐洲「處女座」(Virgo)探測器的雷射束中產生的這種特徵性振動模式,使人們得以重構這一現象的發生方式。來自19個國家的近2000名科學家利用兩個探測器數據展開的兩項研究指出,這一巨大的引力波來自兩個黑洞的碰撞。
  • 科學家觀測到中子星與黑洞碰撞產生的引力波
    2015年,科學家首次發現由兩個黑洞碰撞形成的引力波現象。從那時起,引力波的探測變得越來越陌生,科學家迫切希望揭曉其中謎團,目前一支研究小組宣稱,首次探測到有比已知最大中子星更大、比已知最小黑洞更小的天體碰撞產生的引力波。
  • 僅僅30分鐘就探測到了引力波,黑洞合併,超新星和中子星!
    自從能夠探測到宇宙中巨大天體碰撞所引發時空漣漪的技術出現以來,世界各地天文學家一直在尋找可能伴隨這種碰撞而爆發的光,這種碰撞被認為是稀有重元素的來源。亞利桑那大學斯圖爾德天文臺已與卡特琳娜巡天計劃(Catalina Sky Survey)合作,利用亞利桑那天文臺的SAGUARO觀測引力波,尋找大規模合併的光學對應物,卡特琳娜巡天計劃從萊蒙山頂搜索近地小行星,卡特琳娜為小行星研究提供了所有這些基礎設施。
  • 解碼引力波信號 「弦外之音」驗證黑洞「無毛」形象
    4年前,兩個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信號被捕捉到,科學家將引力波轉化成聲波,人類開始「聽」到黑洞。5個月前,全球多地天文學家同步公布首張黑洞真容,人類終於「看」到了黑洞。  近日,人類再次破譯黑洞密碼。科研人員在《物理評論快報》刊文稱他們「聽懂」了一個新生黑洞的「聲音」。並發現通過分析這種「發聲」模式的特徵,可以得到黑洞的質量和自旋。
  • 利用引力波數據計算黑洞性質的數學方法!
    西維吉尼亞大學助理教授肖恩·麥克威廉士開發了一種數學方法,可以從引力波數據中計算出黑洞的性質。他寫了一篇論文描述了該方法,並將其發布在《arXiv》上,這篇論文現已被接受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當一個與LIGO探測器合作的團隊宣布他們已經探測到了引力波,並因此登上了世界各地的頭條新聞。從那時起,那裡和其他地方的工作人員一直在繼續這項工作,希望更好地理解黑洞,合併中子星,最終揭開引力本身。但是這樣的工作在一個方面受到了阻礙——引力波的來源,合併黑洞,是如此的複雜,以至於人們認為它們產生的信號無法用數學解釋。
  • 兩個超大黑洞在未來的可能對撞將產生宇宙最強引力波
    一個距地球25億光年的星系,存在一對超大質量黑洞。環繞這對黑洞的暖氣體和明亮恆星暴露了它們的位置根據天文學家的觀測,這兩個黑洞在不斷靠近的過程中,泛起的引力波漣漪將穿過周圍的時空。這些宇宙漣漪將與尚未被探測到的來自其它超大質量黑洞的引力波背景噪音結合在一起。
  • LIGO真的探測到引力波了嗎?
    引力波暴發源在哪裡?按照正常的實驗程序,首先應當通過某種方式,確認在太空的某個位置上發生了兩個黑洞併合事件,比如觀察到黑洞邊緣物質在併合過程產生的光學餘輝。然而,LIGO官方的解讀是:「我們在此報告愛因斯坦預言的兩個重要科學突破: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和首次觀測到雙黑洞的碰撞與併合」。也就是說,他們真實地觀測到雙黑洞的碰撞與併合。
  • 引力波探測器發現迄今為止最大黑洞
    他們發現兩個巨大的黑洞相互碰撞形成了另一個質量是太陽142倍的黑洞,這是迄今為止人類用引力波探測到的最大黑洞。我們有直接的證據證明黑洞可能是太陽質量的幾十倍,在恆星死亡時形成,而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至少是太陽的100萬倍,位於星系中心。
  • 引力波探測器或許檢測到了中子星和黑洞的碰撞
    ,這些波紋被地球上靈敏的引力波探測器捕捉到了。但這一次,科學家們認為他們可能探測到了更奇怪的東西。在啟動第三次觀測後,室女座引力波探測器和兩個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已經探測到了5個潛在的引力波信號。包括3種可能的碰撞,黑洞之間的的碰撞,一對中子星的碰撞,中子星與黑洞的碰撞。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和室女座科學聯合會正在幾近實時地公開發布他們的探測結果,這樣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就可以立即跟進自己的觀測結果。
  • 黑洞引力波到達地球,會發生什麼?
    幸運的是,引力波在如此遠的距離上減弱了。但是如果沒有那麼幸運呢?如果幾個黑洞相撞發生在太陽系中,我們還能生存嗎?如果地球被巨大的引力波撞擊,會發生什麼?是什麼引起了這些波動?怎樣才能發現它們?1916年,愛因斯坦用他開創性的廣義相對論推出了波,著名的公式是E=mc。他證明了能量和質量是可以互換的,空間,或「時空」,是相對於任何物質和輻射的能量和動量的曲線。
  • 科普中國詳解引力波:兩個黑洞的「火拼」
    黑洞合併產生了非常強烈的時空振蕩,所以我們遙遠的地球才觀測到了。黑洞通常認為是大質量(超過25個太陽質量,請注意這是前身星的質量)的恆星在其演化的最終階段,恆星中心會形成我們了解的恆星級黑洞。它們的質量通常預計在3個太陽質量到100個太陽質量之間。因為黑洞本身沒有任何的輻射(不考慮量子效應下的霍金輻射,它的電磁輻射也是異常微弱),所以我們不能直接看到黑洞。
  • 黑洞的碰撞使引力波變得更加有趣
    Physics), Simulating eXtreme Spacetimes (SXS) Collaboration) 研究引力波的天文學家們首次探測到兩個質量相差很大的黑洞的碰撞 LIGO在2015年9月首次發現了引力波,並探測到了兩個正在合併的黑洞產生的時空漣漪。
  • 用脈衝星高精度的計時觀測探測引力波
    這個被命名為GW150914的事件來自於距離地球十幾億光年之外的兩個恆星量級黑洞的併合。 這是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和黑洞的碰撞與併合過程。這個重大發現打開了一扇觀測宇宙的新窗口,意味著引力波天文學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