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紅喜(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注釋處處長、編審)
2011年11月,習近平同志指出:「在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中,在建立紅色政權、探索革命道路的實踐中,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以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鬥、爭創一流、無私奉獻等為主要內涵的蘇區精神。」蘇區精神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在艱辛探索中國革命正確道路的偉大實踐中培育形成的偉大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偉大革命精神鏈條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井岡山精神的繼承和發展,是長徵精神的直接源泉。正如習近平同志所強調的,蘇區精神「既蘊涵了中國共產黨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顯示了蘇區時期的特色和個性,是中國共產黨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質的集中體現,是中華民族精神新的升華,也是今天我們正在建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來源」。
矢志不渝的堅定信念
理想信念是產生巨大精神力量的根本源泉。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也是經受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中國共產黨能夠歷經挫折而不斷奮起,歷盡苦難而淬火成鋼,歸根到底在於千千萬萬中國共產黨人心中的遠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終堅定執著,始終閃耀著火熱的光芒。
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人面對國民黨的屠殺,繼續高舉革命旗幟,領導發動土地革命和武裝鬥爭,創建蘇維埃根據地,並建立了新中國的雛形——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從朱德、毛澤東率領紅四軍主力於1929年1月走下井岡山向贛南閩西進軍,到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徵,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央蘇區戰鬥了五年零九個月。面對「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迷茫和質疑,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建立起一個又一個革命根據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蘇區軍民始終堅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論斷和中國革命必定勝利的信念,為了追尋崇高的理想、光明的願景,前僕後繼、捨生忘死,奮勇向前。即使在戰爭暫時失利,面對敵人高官厚祿的誘惑,陷入敵人囹圄的共產黨人也鏗鏘有力地回答:「我們軍事上是暫時失敗,政治上是不會失敗的。我們一定會勝利,共產主義一定要在中國實現的。」「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因為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真理!」這種如磐的信仰並不止步於情感上的信條,更源於理論上的科學性與真理性,是洞悉真諦後的從容篤定,是知信行合一的體現。
求真務實的實踐探索
求真務實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鮮明特徵,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本質要求。深入調查研究,堅持求真務實,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大力倡導和實行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毛澤東堅決反對「左」傾教條主義。《反對本本主義》是毛澤東1930年5月寫於中央蘇區的一篇文章,是為了反對當時紅軍中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那時的教條主義被稱作「本本主義」。毛澤東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蘇區時期,在毛澤東「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影響和指導下,蘇區各級黨政幹部十分注重調查研究,不斷改進工作方法,以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不斷開創工作新局面。這一時期,我們黨領導實施的正確的土地革命路線、方針、政策,紅軍第一至第四次反「圍剿」正確的戰略方針和戰術,根據地黨和政權建設、經濟文化建設等正確的方針政策,等等,正是通過調查研究,不斷總結蘇區幹部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和創造性地提出來的。通過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
一心為民的執政理念
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謀利益,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和價值追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工農民主政權,是中國共產黨在局部地區執政的重要嘗試。蘇維埃政權作為新生的國家政權,不僅是工農勞苦群眾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機關,而且代表了工農勞苦大眾的利益,踐行了一心為民的執政理念。中國共產黨不僅從理論上認識到「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的重要性,而且從行動上非常關心群眾生產和生活,因此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真心擁戴。
蘇區時期,我們黨正是憑藉著忠實踐行一心為民的宗旨意識,和廣大人民群眾建立了血肉聯繫,由此形成了一道什麼力量也無法打破的「真正的銅牆鐵壁」。作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澤東,號召黨員幹部要「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要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一切問題。他說,每個共產黨員要像和尚叨念「阿彌陀佛」一樣,時刻叨念「爭取群眾」。為了解決瑞金沙洲壩村民的飲水困難,毛澤東帶領政府工作人員和紅軍戰士開挖「紅井」;朱德幫助農民插秧收稻;周恩來、張聞天等幫助紅軍家屬挑水砍柴……這些共產黨一心為民的故事,至今還被廣為傳頌。蘇區群眾發自內心地感嘆道:「共產黨真正好,什麼事情都替我們想到了。」
清正廉潔的政治品格
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是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為鞏固新生的紅色政權,保證中央蘇區建設和革命戰爭的進行,黨和蘇維埃中央政府嚴格要求蘇區幹部養成清廉從政的工作作風,實行了一系列堅決有力、行之有效的反腐倡廉措施,創建了「空前的真正的廉潔政府」,贏得了高度讚譽。
興國山歌「蘇區幹部好作風,自帶乾糧去辦公,日穿草鞋鬧革命,夜走山路打燈籠」,不僅是蘇區幹部艱苦奮鬥、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的真實寫照,更表達了蘇區人民對蘇區幹部好作風發自肺腑的讚頌之情。這一時期,從中央政府主席到鄉蘇維埃工作人員的所有幹部,一律沒有薪餉。毛澤東到寧都縣鏟田區調研,在區政府住宿一晚,堅持交上食宿費「大洋一元八角」。
為保持黨的純潔性,黨和蘇維埃政府注重幹部作風和反腐倡廉建設,堅持用制度和法紀反腐懲貪,建立了懲防並舉,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黨風廉政建設機制。在懲處腐敗分子方面,中央蘇區制定了《政府工作人員懲辦條例》和《關於懲治貪汙浪費行為》。在制度建設方面,頒布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暫行財政條例》等法規。在監督方面,一是在中央設立中央黨務委員會,各級蘇維埃政府設立工農檢察委員會,同時組織突擊隊、輕騎隊,監督蘇維埃政府法令、批示的執行;二是重視新聞輿論監督,在《紅色中華》等報紙雜誌開闢「紅板」等專欄;三是發動群眾監督,通過建立控告局、開展群眾評議等方法,發動群眾廣泛參與檢舉運動。
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
艱苦奮鬥是指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不怕困難、奮發圖強、艱苦創業的奮鬥精神,是黨的政治本色和優良傳統,是我們戰勝種種困難不斷前進的力量源泉。
蘇區時期,由於國民黨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中央蘇區物資嚴重匱乏,廣大軍民的生活異常艱難,每人每天只發不到1角錢的菜金和大半斤糧食。在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時,面對戰爭日益激烈、根據地範圍日趨縮小、蘇區財政經濟狀況嚴重惡化的嚴峻形勢,蘇維埃中央政府通過《紅色中華》報發出「為四個月節省八十萬元而鬥爭」的號召,並提出了開展節省運動的具體辦法。中央黨政機關及工作人員率先響應,每天只吃兩餐飯,節約一餐口糧支援前線。節約每個銅板為著戰爭和革命事業,成為蘇區軍民的自覺行動。在節省運動中,中國共產黨和蘇區政府不斷推進反對貪汙浪費和消極怠工的鬥爭,贏得了人民群眾的高度認同,毛澤東指出:「中國共產黨以自己艱苦奮鬥的經歷,以幾十萬英勇黨員和幾萬英勇幹部的流血精神,在全民族幾萬萬人中間起了偉大的教育作用。」
爭創一流的工作境界
蘇區精神中的爭創一流,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幹部勤奮工作,為民服務,爭當模範,突出體現在創造「第一等的工作」,這是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對待工作的一種基本境界。
在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領導人的帶領下,廣大蘇區幹部自覺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發揚銳意進取、勇於開拓、爭創第一的革命精神,湧現出了各方面工作都取得優異成績的模範縣、鄉,培養和造就出大批模範幹部和優秀黨員。贛東北省委、興國縣委及長岡鄉、才溪鄉蘇維埃政府,都創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受到毛澤東和蘇維埃中央政府的表彰。蘇區軍民發揚爭創一流的精神,以蓬勃的革命熱情、昂揚的革命鬥志,踴躍支前擴紅、發展生產,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中,創造了蘇區黨的建設、行政工作、社會工作、群眾工作等各個方面的「第一等工作」。
無私奉獻的犧牲精神
「無私奉獻」突出體現在「一切為了蘇維埃」。在蘇區血與火的崢嶸歲月裡,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無私奉獻、不怕犧牲,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蘇區幹部沒有薪餉,「自帶乾糧去辦公」,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蘇區群眾義無反顧、傾其所有支援革命、支前參戰,作出了重大貢獻和巨大犧牲。正是這種無私奉獻精神,使黨和紅軍能夠在極端艱難時期發展、壯大,最終奪取中國革命的勝利。
蘇區群眾從實踐中切實感受到,中國共產黨是維護勞苦大眾利益的政黨,蘇維埃政府是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人民群眾自己的政府,是真正為人民謀利益的新政府。沒有中國共產黨、蘇維埃政府和蘇區革命的勝利,就沒有自身的解放,也無法過上幸福生活,由此激發出他們的奉獻精神。這種奉獻精神是他們出於對共產黨、蘇維埃政府及其革命事業的高度信任和衷心愛戴,也是他們基於對切身利益的維護而自覺產生的,是一種徹底的、主動的、忘我的奉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