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2月,前蘇聯境內的烏拉爾山脈中發生了一起離奇的死亡事件,一行10人的登山滑雪團隊被永遠地留在海拔僅僅1234米的奧託爾滕山。
在這起被稱為「迪亞特洛夫事件」的事件中,一個難以理解的情況讓調查者感到非常奇怪,那就是其中有兩名死者被發現時是全身赤裸的。
要知道,他們當時所處的環境是冰天雪地,平均氣溫接近零下20℃,為什麼會全身赤裸呢?
近一步的研究更是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因為這兩名死者是被凍死的,但他們的衣服卻是自己脫下來的,也就是說他們在被凍死之前,自己主動將全身衣物脫了下來。
事實上,早在「迪亞特洛夫事件」之前就有科學家發現,有的人在凍死前會脫光自己的衣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呢?這要從人類的體溫生理學開始說起。
我們都知道人類是溫血動物,和溫血動物相對的是冷血動物,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溫血動物能夠依靠新陳代謝產生的熱量維持體溫。
新陳代謝需要酶的參與,溫度決定了酶的活性,雖然在最開始的時候酶的活性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升高,但這並不是無節制的,當溫度達到某個限度時,酶就會開始變性並最終失去活力。
科學家們將溫血生物這種維持最佳生命活力的溫度範圍稱為「核心溫度」。相信大家也都知道人類的核心溫度是多少,通常是在36.5°C至37.5°C之間。一旦超過這個溫度,人體就會主動進行調節。
在一天當中人類的體溫並非一成不變的,它會在小範圍內產生波動。而不僅僅是在一天之內不同,一些情緒上的變化比如疲勞、飢餓等等,都會促使體溫產生小幅度的波動。
在影響人類身體溫度的因素中,環境溫度的影響其實是最大的。當環境溫度會影響人體核心溫度時,大腦會操控身體協同工作,通過散熱或產生熱量,使得核心溫度保持在正常範圍內。
所以夏天溫度高的時候,身上的汗毛孔會主動張開,通過蒸發流出的汗液降低機體溫度。而到了冬天,在我們感覺到冷的時候,身體會不由自主地顫抖產生熱量,維持正常的體溫。
雖然知道了人類的身體會自動調整溫度,以維持核心溫度不變,但身體究竟是如何調整的呢?
一般來說,冷血動物主要是靠環境來調節身體溫度,比如青蛙、蛇有時會曬太陽,有時也會去陰涼地將體溫降下來。
而溫血動物調節體溫通常不靠外部環境,大多數情況下光憑自己的身體就能夠調節溫度。比如人類平均有200萬~400萬個汗腺,當環境溫度過高時,大腦就會下達散熱指令,身上的毛孔會全部張開流出汗液,使得皮膚降溫。
皮膚降溫之後,皮下淺表血管中的血液溫度就會降低,冷卻後的血液會返回人體核心區域,以保持核心溫度的溫度。
值得一提的是,人體並不是非得在高溫環境下才會出汗,寒冷同樣也會使人體「出汗」,具體表現為雞皮疙瘩。
當人體皮膚受到寒冷刺激時,它會像大腦傳遞信號,大腦會命令皮膚下密密麻麻的絨毛直立肌收縮,並且將皮膚下隱藏的水分排出,這時由於蒸發吸熱人會覺得很冷,然後全身起雞皮疙瘩。
之所以大腦會在寒冷的情況下還下達排汗指令,是因為皮膚水分的流失會讓皮膚整體乾燥,從而增強人體禦寒的能力。
當然了,起雞皮疙瘩並不會讓我們感到暖和。當寒冷一直持續的時候,有90%的熱量會通過皮膚散失,而剩下的熱量則會被我們通過口鼻呼出繼續散失。當皮下脂肪層無法抵禦低溫的時候,身體就會出現顫抖的情況。
在寒冷的情況下,顫抖是人體的一種保護反應,因為橫紋肌的收縮可以使得身體產生比平時多2-5的熱量。
而除了下達讓身體顫抖的指令之外,大腦還會下達增加腎上腺素和甲狀腺素水平的指令,同時收縮全身血管使得更多的血液流向心臟、肝臟等重要器官,以保持它們的正常運轉。
知道了人類的身體究竟是如何調節溫度的,下面來看看文章開頭的問題:為什麼有的人會在凍死前脫光衣服?
就像前面所說的,當人體感受到寒冷的時候,身體外圍的血管會劇烈的收縮,以保證身體重要器官的熱量和血液供應。
但在持續的寒冷之下,血管的收縮和身體的顫抖會迅速將身體儲備的糖原消耗掉,神經系統在長時間沒有能量補給的情況下會越來越疲勞,最終完全走向崩潰。
神經系統的崩潰會直接導致身體溫度調節機制的失調,原本收縮血管的肌肉會突然放鬆,大量的血液重新從內部器官湧回身體外圍,導致體表和四肢的血液含量激增,從而產生一種酷熱難忍的感覺。
在這種情況下,大部分人會主動將全身衣物脫下。而失去了衣物的禦寒,新一輪的血管收縮和內臟功能停擺,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奪取人們的生命。
總的來說,當周圍溫度高的時候全身毛孔會張開,通過蒸發吸熱這一物理效應給身體降溫。而當寒冷的時候,身體會通過排汗使得皮膚乾燥,以加強對寒冷的抵禦能力,同時身體會顫抖、血管也會劇烈收縮。
如果這些措施還不能保持人體核心溫度,就將會對身體內臟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直至在睡夢中走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