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人文資源積澱深厚,是「東夷文化」的發源地,《呂氏春秋》稱青州為「東方之州」,曾是山東境內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青州市社會福利中心位於譚坊鎮西鄭村,在原青州市第三中學基礎上改建而成,佔地面積44.5畝,交通便捷,環境優雅。該中心先後投入大量福彩公益金,實行花園式建設、賓館化管理,是集農村「五保」、城鎮「三無」人員供養、優撫對象療養康復於一體的綜合性社會福利機構,承擔全市十三個鎮、街辦的農村五保對象及城鎮「三無」特困人員供養。
「感覺掉進了福窩窩」
來自黃樓鎮墨家村的五保老人潘秀紅已經在青州市社會福利中心生活了十幾年,雖然已經是79歲高齡,依然腰杆倍兒直,面色紅潤,看起來比同齡人顯得年輕許多。潘秀紅以前在村裡務農,沒有子女,曾經抱養過一個閨女,現在也已經結婚。2004年她和老伴一起住進了社會福利院。說起在福利中心的生活,用潘秀紅的話說,就是「感覺掉進了福窩窩」。
回想起以前的日子,潘秀紅哽咽難言,她說:「以前實在是太難、太苦了,年輕的時候還好,特別是年紀大了,處處都是難事!」以前在村裡的時候,潘秀紅老兩口靠幾畝薄田度日,一直過著非常貧寒的生活。由於年紀大了,不能像年輕人那樣種大棚提高收入,看著人家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自己卻只能嘆氣。那時候吃水都是到井邊打水,特別是到了冬天,由於井邊結冰,每次打水都是愁事,有一次她丈夫去打水,一個趔趄差點滑到井裡去。「到了冬天生爐子,天天灰一把、火一把的,搬運煤炭也是麻煩事,而且年紀大了氣管也不好,爐子冒出來的煙嗆得我直咳嗽。」自從來到社會福利院,吃穿不愁,電視、風扇、暖氣一應俱全,她說:「現在什麼愁事也沒有了,每天都活得高高興興的,人自然也就顯得年輕了。」
「看到福彩的員工,我們都覺得很親」
2015年,潘秀紅的老伴因病去世。社會福利中心的護理人員怕她一個人寂寞,就經常陪她聊天、解悶,「他們對我非常關心,每天給我送菜、送飯,饅頭都是給遞到手裡,很享福!多虧了黨的政策好,讓我們這些五保老人也這麼有『福氣』!」還有很多其他的老人陪她一起唱歌、散步,搞一點娛樂活動,衝淡了老伴去世後的孤獨感,日子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潘秀紅說,每年老人節福彩的義工都會帶著「禮物」來社會福利中心為老人們獻愛心,「我們聽說社會福利中心使用大量福彩公益金建成,看到福彩的員工,我們都覺得很親。這裡還經常有人來公益演出,有歌舞、戲曲,讓我們過得熱熱鬧鬧的,感謝社會的關心,還是好人多啊!」
近年來,青州市民政局秉承福彩公益金「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宗旨,充分發揮福彩公益金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利益,自2013年以來,共使用福彩基金近1200萬元,在養老院建設、貧困大學生救助、城鄉困難群眾臨時救助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青州市社會福利院為七百多名像潘秀紅這樣的老人提供了舒適的生活環境,成了老人們的「福窩窩」,讓他們的晚年生活無憂無慮,感受到了多姿多彩的「最美夕陽紅」。
來源:山東彩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