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製造二氧化碳的速度就越來越快。工業革命之前,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濃度是280PPM;2013年,這個數字上升到400PPM;今年的5月份,這個數值突破到了415PPM。人類正以每年2%的增長率提升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而415PPM已經達到了1400萬年以來的峰值,並且按照這個速度,200年之後將達到760PPM,這與3400萬年前始新世—漸新世物種大滅絕時代的二氧化碳濃度是一樣的。
在這種情況下,全球人類擔心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升高和對二氧化碳本身的厭惡與日俱增,二氧化碳幾乎被稱為毒殺人類和人類文明的一顆毒藥彈。
但二氧化碳的濃度真的是越低越好嗎?肯定不是的。
在地球歷史上,二氧化碳曾是地球大氣層中的主角,正是由於二氧化碳的大量存在,地表的溫度才得以維持,地球植被才得以發展。如果不是地球早期的二氧化碳,整個地球的生命將會被冰封。而後隨著植物的大量增長,尤其是早期熱帶雨林的全球性覆蓋,二氧化碳濃度越來越低,氧氣濃度越來越高。終於在24億年前引發了全球變冷,幾萬年間地表溫度下降了幾十攝氏度,這個被稱為休倫冰期的時代一直持續了3億年,期間連赤道都被冰川覆蓋,地表的溫度持續為零下10度。
後來隨著火山的活躍,大量二氧化碳從火山內部噴出,溫室氣體以救世主的姿態拯救了地球生命,幾萬年的時間,地表溫度逐漸恢復,地面冰川逐漸瓦解,生命重新出現在地表。
根據科學研究,二氧化碳可以將地表的溫度維持在15度左右,而如果沒有二氧化碳,地表的溫度將會降低到零下19度。另外,當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濃度低於150PPM時,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會停止,整個生態系統立刻崩塌,人類和動物自然也就不復存在。所以,二氧化碳的濃度絕不是越低越好,維持在工業革命之前的280PPM可能是對人類最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