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二氧化碳濃度多少才科學?

2021-01-18 凱陸環保監測設備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製造二氧化碳的速度就越來越快。工業革命之前,地球上二氧化碳的濃度是280PPM;2013年,這個數字上升到400PPM;今年的5月份,這個數值突破到了415PPM。人類正以每年2%的增長率提升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而415PPM已經達到了1400萬年以來的峰值,並且按照這個速度,200年之後將達到760PPM,這與3400萬年前始新世—漸新世物種大滅絕時代的二氧化碳濃度是一樣的。

在這種情況下,全球人類擔心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升高和對二氧化碳本身的厭惡與日俱增,二氧化碳幾乎被稱為毒殺人類和人類文明的一顆毒藥彈。

但二氧化碳的濃度真的是越低越好嗎?肯定不是的。

在地球歷史上,二氧化碳曾是地球大氣層中的主角,正是由於二氧化碳的大量存在,地表的溫度才得以維持,地球植被才得以發展。如果不是地球早期的二氧化碳,整個地球的生命將會被冰封。而後隨著植物的大量增長,尤其是早期熱帶雨林的全球性覆蓋,二氧化碳濃度越來越低,氧氣濃度越來越高。終於在24億年前引發了全球變冷,幾萬年間地表溫度下降了幾十攝氏度,這個被稱為休倫冰期的時代一直持續了3億年,期間連赤道都被冰川覆蓋,地表的溫度持續為零下10度。

後來隨著火山的活躍,大量二氧化碳從火山內部噴出,溫室氣體以救世主的姿態拯救了地球生命,幾萬年的時間,地表溫度逐漸恢復,地面冰川逐漸瓦解,生命重新出現在地表。

根據科學研究,二氧化碳可以將地表的溫度維持在15度左右,而如果沒有二氧化碳,地表的溫度將會降低到零下19度。另外,當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濃度低於150PPM時,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會停止,整個生態系統立刻崩塌,人類和動物自然也就不復存在。所以,二氧化碳的濃度絕不是越低越好,維持在工業革命之前的280PPM可能是對人類最有利的。

相關焦點

  • 科學研究發現:西安市PM2.5與二氧化碳濃度在下降
    最近,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周衛健院士帶領的團隊以西安市長期(2011–2016年)大氣觀測為主,進而將觀測擴展到全國15個主要城市,通過碳14示蹤準確定量了我國主要城市大氣二氧化碳的濃度水平,分析了其在不同城市之間的差異;並研究了盆地城市二氧化碳的來源和傳輸。
  • 西安科學家發現:我市PM2.5與二氧化碳濃度在下降
    最近,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周衛健院士帶領的團隊以西安市長期(2011–2016年)大氣觀測為主,進而將觀測擴展到全國15個主要城市,通過碳14示蹤準確定量了我國主要城市大氣二氧化碳的濃度水平,分析了其在不同城市之間的差異;並研究了盆地城市二氧化碳的來源和傳輸。
  • 乾旱會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多少?
    ▲陸地生態系統對於吸收人為的二氧化碳排放非常重要陸地生態系統平均可吸收30%的人為二氧化碳排放,從而延緩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但是植物需要水才能生長。當乾旱發生,土壤乾涸時,植物會減少光合作用,以節約用水和保護自身組織。
  • 室內多少PPM二氧化碳濃度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室內外二氧化碳濃度一般是多少?當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正常的時候,它對人體無危害,但超過了一定含量之後會影響人們的呼吸系統,因為血液中的碳酸濃度增大,酸性增強,並產生酸中毒。那麼,多大含量是正常的?一般在室內和大自然環境二氧化碳濃度是多少呢?在大自然環境裡,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正常含量是0.04%(400 PPM),在大城市裡有時候達到500 PPM。
  • 二氧化碳濃度突破415ppm 地球熱循環失衡+極端天氣頻現
    二氧化碳濃度突破415ppm 地球熱循環失衡+極端天氣頻現  Evelyn Zhang • 2019-05-15 14:19:33 來源:前瞻網
  • 日本研究稱地球上空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
    原標題:日本研究稱地球上空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  新華網東京5月18日電(記者 藍建中)日本研究人員最新報告說,他們通過分析20年間的數據,發現在高約10公裡的地球上空,二氧化碳濃度正在不斷上升,這一現象在工業活動活躍的北半球尤為顯著。
  • 五年後,地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將攀升至330萬年來最高值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近日在《自然:科學報導》上刊文認為,2025年地球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將比330萬年來的所有時期都高。研究人員對採集自加勒比海底的微化石化學成分進行了分析,並以此為基礎重建了大約330萬年前「上新世」時期的地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
  • 日研究稱地球上空二氧化碳濃度不斷上升
    作者:藍建中   來源:新華網    2015年05月19日 收藏   中化新網訊 日本研究人員最新報告說,他們通過分析20年間的數據,發現在高約10公裡的地球上空
  • 二氧化碳濃度越高,植物加速生長越快?南大一項研究登上《科學》
    二氧化碳(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二氧化碳濃度越高,植物的加速生長是否得越快?有最新研究結果顯示,在全球範圍內植被的二氧化碳的「施肥效應」有下降趨勢。12月11日,南京大學國際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所和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張永光教授、居為民教授和陳鏡明院士團隊的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室內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會使人變笨嗎?_二氧化碳傳感器
    科羅那多大學的海洋科學教授克裡斯·科納斯克司(Kris Karnauskas)開始帶著一臺口袋大小的二氧化碳探測器在校園裡走動。他這麼做不是為了測量大氣中的碳汙染含量——他對房間裡的二氧化碳含量更感興趣。
  • 二氧化碳濃度衝破了410PPM閾值
    當地時間4月18日,美國夏威夷冒納羅亞觀測站記錄了二氧化碳濃度首次超過410ppm閾值的時刻(410.28ppm)。近二百年來,二氧化碳濃度從未達到過這個高度。
  • 二氧化碳濃度再創新高,其實地質史上它的濃度總趨勢是下降
    地質史上二氧化碳在大氣中越來越少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取決於地球碳循環的平衡。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而生物呼吸消耗氧氣、排出二氧化碳,這二者能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補償。在大的時間尺度上,大氣中二氧化碳就越來越少。在多細胞動物和植物發育之初的寒武紀時期(約5億年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為6000ppm。植物登陸以後,隨著光合作用愈發強烈,二氧化碳含量的總體變化趨勢是不斷下降,到恐龍時代(約1億年前)已經下降到2000ppm。
  • 再過5年,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達到330萬年來的最高點
    一組來自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的團隊最近在《自然:科學報導》上發表文章稱,2025年,地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超過過去330萬年的水平。研究者分析了從加勒比海底採集到的微化石的化學組成,並以此為基礎,重建了約330萬年前「上新世」時期地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那時地球平均溫度比現在高3攝氏度,兩極冰蓋比現在小,海平面比現在高。
  • 如果地球二氧化碳濃度繼續升高,會出現巨型爬行動物嗎?
    作為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元兇,二氧化碳的含量近年來依然在繼續升高。雖然世界各國都在著手減少碳排放量,但溫室效應帶來的野外二氧化碳排放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現在我們明顯感覺到,夏天的氣溫比以往更熱,熱得更早了。如果地球大氣層二氧化碳濃度繼續升高,地球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 現如今二氧化碳濃度刷新紀錄,並且持續飆升
    讓地球形成了溫室效應,據資料顯示,二氧化碳氣體有吸熱和隔熱的效果,當這種氣體在大氣中佔據的含量越多,它們會覆蓋在地球的表面,如同一個無形的保護罩一樣。科學家發現大氣CO2濃度嚴重飆升根據《科技日報》6月份的報導,有研究人員發現,當下地球的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已經達到了2300萬年以來的最高值。
  • 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達人類史上最高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濃度已經超過415ppm,即CO2質量超過整個大氣質量的萬分之4.15,創造了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圖片來自網絡)當地時間11日上午,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在位於夏威夷的莫納羅亞氣象臺記錄下這一歷史性數據415.26ppm。
  • 1.8億年前地球啥樣子?專家:二氧化碳濃度是現在的三四倍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帶領的國際科研團隊與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博士後周寧等,通過對1.8億年前銀杏植物化石的不懈探索,發現當時的二氧化碳濃度是現在的三四倍,屬於溫室氣候期。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地學學術刊物《古地理 古氣候 古生態》上,對了解古環境和古氣候情況具有重要作用,還為探究未來氣候變化提供參考依據。
  • 2017年地球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濃度是80萬年來從未見過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雜誌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稱,2017年地球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濃度達到
  • 我國科學家揭示中生代古大氣二氧化碳濃度
    新華社南京4月27日電(記者 王珏玢)記者27日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科研人員在一項最新研究中,依據銀杏類化石成功揭示出中生代晚三疊世(距今約2億年)和中侏羅世(距今約1.6億年)的古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這一研究成果對了解過去地球的環境和氣候演變具有重要作用。
  • 大氣中有多少氧氣和二氧化碳?全球氣候變暖是因為二氧化碳排放?
    關於大氣中的氧氣與二氧化碳的幾個數字2020年初,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濃度為412PPM(parts per million,以體積計),或者為622PPM(以質量計)。這個濃度會隨著季節變化而變化,如北半球春夏因為植物的吸收而下降,而秋冬因植物死亡、腐爛、冬眠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