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鄒嬋娟 通訊員胡運海
左圖:田俊華在狗身上採集蜱蟲。記者鄒嬋娟 攝
右圖:蜱蟲。
圖片來源於網絡
閱讀提示
今年3月以來,僅協和醫院就陸續收治了20餘例以發熱為主要表現的蜱蟲病患者,而從2009年至今,該院已累計收治200餘人次。「蜱蟲病」再次被關注,尤其是到了夏季旅遊高峰期時,防蟲、驅蟲更是成為市民的主要旅途攻略。
昨天,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布了一項針對蜱蟲以及「蜱蟲病」的研究結果:由該中心主任周敦金所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新病毒,由武漢專家命名為「淮陽山病毒(HYSV)」,今年7月17日通過了武漢市科技局組織的鑑定,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這個團隊中,31歲的市疾控中心蟲媒專家田俊華專門負責現場工作,他從2010年5月開始,在湖北、河南疫區44個縣開始了他的尋蟲之旅,兩年與牛、狗為伍,與同事一起採集近兩萬隻蜱蟲,為發現「蜱蟲病」新病毒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010年,武漢展開對蜱蟲的調查行動,因為之前頻繁出現的蜱蟲咬死人的事件,讓大家意識到對於「無形體病」的認識太少,一旦誤診,死亡率很高。該行動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防控所、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的15名成員組成團隊,對病人生活環境進行細緻調研。田俊華主要負責現場工作。
田俊華看起來黑黑瘦瘦,不過撩起袖管,胳膊卻驚人地白皙。他說,不光是他,整個團隊全都是黑皮膚,因為去野外找蟲子,不管多熱,他們都會穿上長袖長褲,臉暴露在太陽底下最多。與村民接觸得多了後,當地人都這樣總結田俊華一行人:「遠看像要飯的,近看像賣炭的,一問是防疫站的。」
昨天,田俊華告訴記者,疑似「無形體病人」主要分布在淮陽山地區,地處桐柏山、大別山一帶,大多數患者住在偏僻的地方。2010年4月,在對一名河南新縣患者進行調查時,由於沒有進村的路,他只好背上沉重的調查物品,步行5公裡前往患者的家中。終於到達時,他的上衣早已被汗水浸透。
在湖北紅安的一次調查中,正趕上大雨,要去的患者家被一條大河隔開,為完成任務,他毫不猶豫脫下衣服遊過河。在湖北麻城一個偏僻的山村,由於患者居住在海拔較高的山頂,通往山頂的水泥路還未修好,加上山上又下起了雨,他為了能找到蟲子,執意爬上了山……
吃得最多的是什麼?麵包!田俊華說,因為蜱蟲分布在丘陵或是山區,路途遙遠不說,更是要深入叢林,背包裡備得最多的就是麵包,有時一連幾個月都吃麵包,「說沒吃膩是假的」。現在課題研究已經結束,看到麵包,田俊華都會胃裡翻滾,嘴裡泛酸。
田俊華經常要在黃牛、山羊和狗等動物體表採蜱,這還真需要一定的勇氣和膽量。
提到牛,田俊華樂了。他說,牛沒有人想的那麼溫馴,生人接近多半都會蹬蹄子,一個不留神就會被踢到。所以每次要為牛取蟲時,他都會摸著牛的頭跟它說:「身上有蟲子多難受啊,不如我幫你捉蟲子吧。」就這樣自言自語一刻鐘後,感覺牛不怎麼排斥他了,才開始進行取蟲工作。
田俊華的「對牛彈琴」儘管被當地人稱作笑話,但是效果頗佳,同行的其他成員最後也採取田俊華的方法,儘可能安撫好牛的情緒後再取蟲。
山區的牛一般都是散養,農家很少會用繩子拴住它們。這也導致田俊華為牛取蟲時,牛一個不留神就跑了,一溜煙進了林子就不見了。丟牛的事一共發生了三次。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2010年9月在荊門時,田俊華要為一頭黃牛取蟲樣本,已經跟牛主人打好招呼,擔心長時間取蟲,牛若不固定會影響進度,田俊華準備用繩子拴牛時,牛突然暴怒,撒開蹄子就朝小樹林跑,沒一會就不見蹤影。田俊華傻眼了,這可怎麼辦?牛主人提出了三倍的賠償。
田俊華不死心,最後了解到,此地的散養黃牛都會「回家」,於是他從下午守到晚上,終於等牛回了家。
除了牛外,最讓田俊華頭疼的要數狗。狗沒有牛那樣配合取蟲,必須要在狗主人的幫助下取蟲,儘管如此,田俊華還是經常被狗咬傷。
2010年6月,在廣水的一個村子裡,田俊華為一隻土狗取蟲,狗主人儘管摁住了狗,但最後還是掙脫,掉頭就咬了田俊華一口,手上頓時流血,田俊華沒有慌張,去農戶家找來肥皂對水,用肥皂水衝洗傷口10分鐘後,處理完手上的工作,趕緊回到武漢接種疫苗。
從動物身上取蜱蟲也有講究的,必須是活蟲。
採集蜱蟲理應用手持鑷子或者戴手套進行,但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田俊華經常要徒手捉蜱。蜱蟲吸滿血後很容易被弄破,手上如果有傷口,比較容易受到感染,風險很大。
怎樣才能從一頭牛身上取下有用的蜱蟲?田俊華說,要一個人牽牛,他與另外一個隊友取蟲,最高紀錄是兩小時取蟲3000隻,結束後眼睛都成了對眼,看東西都是恍惚的。
兩個人兩小時捉3000隻蟲,這意味著每人至少一分鐘要取10隻蟲。田俊華說,天天跟蟲打交道,取蟲自然就熟練了。
在那段時間裡,田俊華沒日沒夜奔波在野外,搞調查、捉蜱蟲,經常趕夜路到11點以後,生活完全沒有規律。最忙的時候,一個月連續22天在野外工作。
田俊華所在的課題組,在湖北與河南省的流行區和非流行區44個市縣進行傳播媒介蜱的生態流行病學調查,從牛、羊、狗、草地等採集17731隻蜱。結果在長角血蜱與微小牛蜱中首次發現了與患者樣本具有高度同源性的新病毒,因為是在淮陽山地區一帶發現,依照國際病毒學命名原則,首次將此病毒命名為 「淮陽山病毒(HYSV)」,同時,首次將淮陽山病毒(HYSV)所導致的臨床上符合病毒性出血熱的疾病命名為 「淮陽山出血熱(HYSHF)」,提出了淮陽山出血熱病例的臨床診斷建議標準。
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周敦金昨天介紹,研究最後表明,「蜱蟲病」患者致病元兇並非蜱蟲,而是被帶有淮陽山病毒的蜱蟲叮咬後,感染並發病。但值得提醒的是,即使被帶病毒的蜱蟲咬了也不一定感染,患者感染病毒也不一定發病。因此,被蜱蟲叮咬時不必驚慌,可用驅蚊劑、煙霧或者酒精麻醉蜱蟲再從皮膚上摘除。
周敦金說,有了病毒,疫苗研發將變得十分容易,因此這一研究成果對未來預防、診斷、治療疾病意義重大。同時,早期發現和早期診斷,可以有效治療淮陽山病毒,及時治療大多數患者可以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