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於世界最北端的格陵蘭島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存在?
世界上最為靠北,同時又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區域是哪裡?其不外乎格陵蘭島。格陵蘭島基本上已經靠近北極點,是世界上僅次於南極洲的第二個"寒極",終年氣候嚴寒。不過,就是在這樣一個極其寒冷的區域,依然還有數以萬計的人類在這裡紮根生存。
格陵蘭島位於加拿大東北部,其西北部與隸屬於加拿大的伊莉莎白女王群島、德文島以及巴芬島隔海相望,東部是格陵蘭海,東南部是與其有密切貿易往來的島國─冰島。格陵蘭島簡稱格陵蘭,現今人們口中常說的格陵蘭就是指格陵蘭島整個島嶼,現在,格陵蘭是獨立的一個國家,之前隸屬於丹麥,但隨著國內人民獨立呼聲高漲,之後格陵蘭則從丹麥的控制中脫離出來,不過,格陵蘭目前的外交事務以及防務事情上仍需要向丹麥匯報。格陵蘭全國地界面積有216萬平方千米,在這廣闊的土地上卻只生存著7.6萬人口,可見,格陵蘭的人口居住密度是多麼的小。格陵蘭極其地廣人稀的原因與其氣候嚴寒不無關係,除此之外,格陵蘭境內多是冰雪覆蓋的永久凍土層,只有約25%的土地才適合人類居住。常年的寒冷給了這個地區居住的人們極大的生存壓力,但是,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適應與摸索,這個地區仍舊生存著數以萬計的人口。格陵蘭常年平均氣溫低於0攝氏度,即便在夏季較為炎熱的季節裡,格陵蘭全國範圍內的溫度也不會超過10攝氏度。而在冬季,其大部分區域的氣溫都在零下20攝氏度左右,而在中部高原地區,其最低溫度出現過零下70攝氏度,因此,將格陵蘭稱為地球上僅次於南極洲的"世界寒極"並不為過。
格陵蘭人的祖先是因努伊特人,這些因努伊特人在史前時代從北美洲渡過海洋來到格陵蘭島,在格陵蘭島上繁衍生息,之後又不斷向周邊地區遷徙,每次遷徙都會發展成為不同的因努伊特文化。到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700年,格陵蘭島上演變成為薩夸克文化,再至後來的多賽特文化以及鄧達斯文化和因努蘇克文化等。
公元982年,挪威人埃裡克因殺人罪而逃離冰島來到格陵蘭島定居。985年,埃裡克返回至冰島。為了使冰島人願意到格陵蘭去生活,他給他所逃離到的地區命名為格陵蘭,意思是指一片綠色的地域。986年,埃裡克組織一支探險隊來到格陵蘭細緻考察當地的自然環境。自此之後,這塊地界就變為由他國人民統治的殖民地。殖民者們在這裡搭建農場,蓄養牲畜,也算是為後期的農業文明做了必要的鋪墊。
公元1261年,格陵蘭島正式成為挪威的殖民地。1380年,挪威與丹麥結盟,格陵蘭島因此而由丹麥和挪威共同管理。1776年,丹麥獨自霸佔了格陵蘭島的對外貿易活動,自此之後格陵蘭島的海岸對外關閉。1841年,丹麥、挪威實現分治,格陵蘭島成為丹麥一個國家的殖民地。之後,挪威與丹麥就格陵蘭島的歸屬問題曾發生過一系列的爭執。1933年,經國際法院的裁決,格陵蘭島整個島嶼的主權由丹麥掌控。二戰期間,德國佔領丹麥,格陵蘭島由美國接管。二戰結束後,丹麥重新開始管轄格陵蘭島。之後,格陵蘭島境內人民不斷反對丹麥人的統治,隨著反抗呼聲高漲,丹麥難以實現有效控制。1979年5月1日,格陵蘭人獲得格陵蘭島的內政自治權,不過其外交、防務以及司法事務仍由丹麥控制。2008年,格陵蘭就正式實行內部自治舉行全民投票,結果四分之三的人民都投贊成票,因此,自2009年6月21日起,格陵蘭開始正式實行內部自治,格陵蘭則可以行使部分外交事務權,但是在格陵蘭防務和外交事務上丹麥仍擁有最終的決策權。
如今的格陵蘭,其領地內人民生活較為安逸,百姓居民基本上能實現自給自足。格陵蘭的經濟支柱產業是採礦業以及漁業,其每年挖掘出的礦產資源還有打撈出來的魚類食物,除了供國內人民使用之外,還會有大量的剩餘供出口,這也為發展格陵蘭的對外貿易經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格陵蘭境內交通方式與其他國家頗為不同,其內陸地區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雪橇,因為內地寒冷常年有積雪以及冰川覆蓋,只有在沿海無冰地帶才會有公路,這些區域可以駕車行駛。在格陵蘭境內,其居民擁有的汽車數量總共有四千餘輛,而隨著交通條件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與提高,這一數字還在不斷高漲。在格陵蘭,其主要的交通方式還有空運以及水運,格陵蘭內地水路都極為順暢,坐船出門是當地居民常選的遊樂方式。每一個星期,格陵蘭都有通往冰島、加拿大以及丹麥等國的定期航班,這也極大得豐富了當地人們的出行方式。
格陵蘭自然環境優美,動物以及植物資源豐富,想去地球靠近北極區域遊玩的夥伴不妨考慮去一趟格陵蘭,來為自己的人生增添一份不平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