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老年題材電影:夢境與現實的交替,源自一顆永不老去的心

2020-12-05 騰訊網

電影由故事組成,一部好的電影,其中的故事必然是優秀的,而在電影的語境中,思想與電影的主題是等同的。

對於老年電影來說,其核心價值即為主題的價值,有著豐富閱歷的老年人,他們對生命禮讚、對死亡敬畏、對親情渴望、對真愛追求,這些都是老年題材電影最常用的主題。

老年題材電影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特殊視角觀察生活的方式,在這其中不僅能更好地了解自己,還能發現生活的隱秘模式,從而獲得一份屬於自己的特殊感悟。

一、 身體層面無法逃脫的生死疾苦

對於歐美老年電影來說,有著深邃的思想,並不局限於生老病死所帶來的困苦和折磨,以及由此帶來的各種悲觀情緒,而是藉此表達對個體生命尊嚴的深刻思考。

01 衰老與疾病的苦痛折磨

如果理清老年題材電影的敘事結構,會發現衰老、疾病、痛苦、死亡是其中不變的主題,既可以指身體層面,也可以指精神層面。

衰老應該是熒幕上最能直觀體現的,隨著年紀的增長,他們皮膚變得鬆弛、行動遲緩、腰酸腿痛。

於是在電影之中經常出現這樣的鏡頭:在穿衣洗漱的瞬間,老年人不經意間看到自己在鏡中的形象,此時他們便會停頓在那裡仔細凝視鏡中的自己。

即使是通過屏幕,我們依然能感受到他們那種情緒,一股哀傷的氣息在迅速蔓延,他們對自己的衰老無能為力。

一瞬間,他們陷入回憶之中,年輕時那顆精力充沛的心是他們嚮往的,但同時也是難以觸及的。

當然在歐美電影中,老年人對於衰老的恐懼只是一個開端,繼而他們會對這種現實進行反抗,以證明自身依然是存在價值的。

正如美國電影《相約星期二》中莫裡教授所說的一句話:「年齡的增加不僅僅意味著變老,還有成長。」

誠然在美國的文化中,特別推崇年輕的價值,很多人都害怕被問及自己的年齡,希望自己的青春能夠永遠存在。

但是莫裡教授卻是一個例外,他直接說道:「害怕變老意味著沒有意義的人生。」

除了衰老,疾病也是人生苦痛的巨大煎熬,幾乎在每一部老年題材電影中都能發現疾病給老年人生活帶來的嚴重困擾。

在現今的歐美電影中,將老年痴呆症作為疾病的集中表達,例如電影《戀戀筆記本》中的老年艾莉。

不幸患上老年痴呆症的艾莉,她的愛人每天都在讀日記,希望喚起她曾經的記憶,然而這種日復一日地努力,所獲得的效果卻是極少,甚至只有幾分鐘的清醒。

每當艾莉獨自站在窗外,欣賞美麗的風景時,我們卻能從她的臉上看到死亡的逐漸逼近以及一種如花朵凋謝般的哀傷。

正是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歐美老年題材的電影導演,不再注重著重刻畫老年痴呆這一症狀,而更多的是對老年人心路歷程的一種關懷。

02 死亡的恐懼與直面人生

電影的主題極其紛雜,若是要清晰地分類恐怕很難做到,但是若談及其中最為沉重的主題,非死亡莫屬。

毫無疑問,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無法逃脫的宿命,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坦然面對這個話題,這導致在歐美老年題材的電影中很少有深刻談論這個話題的。

不過瑞典的電影大師伯格曼卻對話題有著近乎天才般的洞察,他的電影《野草莓》正是這一題材電影的典範。

電影講述的是一位78歲的斯德哥爾摩醫學院教授伊薩克伯格在領獎的途中對於自己一生的回顧與反思,在夢境中他看到了一隻沒有指針的時鐘和一輛裝載著自己屍體棺材的馬車,由此來暗示他的死亡即將到來。

雖然在歐美老年題材電影中,導演們關於如何面對死亡有著自己不同的理解,但是他們都是在指導人們如何面對痛苦和恐懼。

波蘭電影《生命宛如致命惡疾》就是以紀錄片的方式來展示一個病人在臨死前的絕望狀態,儘管在這部影片中有著濃厚的悲劇色彩,不過導演卻是要讓他在這種撕心裂肺的痛苦中追尋生與死的意義。

二、精神層面:無法言說的愛與孤獨

老年人的心理狀況與精神問題是社會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但同時也是老年題材電影的又一重要主題。

對於老年人來說,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晚景悽涼,被遺忘或者被拋棄,獨自承受著遲暮的痛苦。

越是孤獨的人對愛便越是有強烈的渴望,因此在老年題材電影中,從不缺乏對無法言說的愛與的孤獨的表達。

01 孤獨的守望者

退休是老年人晚年生活孤獨的一個重要社會因素,對待退休生活,是獨自進行時光的消耗還是重新對自己進行定位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選擇。

早在1952年,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導演德西▪卡就表達了對老年人退休生活的獨特關注,他的影片《溫別爾託▪D》描寫便是一個退休公務員的悲慘生活。

他沒有親人,沒有足夠的錢來支付自己的房租,怕被自己的房東掃地出門,但是他又放不下自己作為知識分子所謂的尊嚴。

被時代和社會拋棄的他,他只能選擇死亡去解脫這一切,這裡面的悲劇力量難以言說。

不過導演卻藉此透露出一個社會現實,在資本主義國家退休後,若是只有微薄的收入,那麼將會度過一個無比悽慘的晚年,人生也將因此充滿濃厚的孤獨感。

但是隨著現今物質生活的改善,這種傾向逐漸在被淡化,隨之而來的是老年人無法適應退休后角色的變化。

在美國電影《關於施密特》中,主人公施密特退休後的生活非常寂寞,老伴的離世更是加劇了他內心的這種孤獨,回首自己的一生,他竟然找不到任何價值的存在。

在自怨自艾了一陣子之後,他選擇了去旅行,在這次旅行中,他認識了一位非洲小孩,也因此發現了自己生命中的真正價值所在。

02 愛的渴望

愛是電影中歷經歲月的沉澱都不會改變的主題,當然老年電影中也不能缺乏對愛的表達。

親情便是其中最為直觀的體現,在電影中表現為對於美好親情和家園完整的渴望,不管發生什麼,親情似乎永遠都是最真誠、最深遠的情感。

對於老年題材電影來說,導演們經常選擇將母親這一角色塑造成家庭成功與幸福的關鍵,她們利用自己平和細膩的心思來傾聽孩子們的心聲。

而父親的形象則與之相反,固執而嚴格,年輕時忙於在外掙錢,從而與孩子們之間普遍缺乏必要的交流,最後導致彼此之間關係的疏遠。

不過在部分電影的結尾,這種疏遠卻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變,如《瑪麗昂之歌》、《天倫之旅》等電影。

這些電影的結尾,父親們主動認識到自己曾經的錯誤,主動向孩子們坦白一切,而孩子們看著自己年老的父親,逐漸理解了在父親身上發生的一系列事情,迎來了一個大團圓的結局。

愛情作為人類中最神秘也是最嚮往的一種感情,電影中的一句「我愛你」撥動了多少人的心弦,同時也是歐美老年電影中表現的最多的主題之一,一份矢志不渝的愛情是任何人都嚮往的。

這又得提到電影《戀戀筆記本》,在這部電影之中,艾莉因為老年痴呆失去了自己曾經的記憶,丈夫諾亞不顧自己身體的安危一直陪伴著她,一遍又一遍地給她說著年輕時候的愛情故事。

只是希望自己的愛人有一天能夠清醒過來,電影的最後兩人一起安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如此珍貴的愛情簡直令人動容。

最後則是歐美老年電影中的友情,不同於親情的血脈相連,也不同於愛情的山盟海誓,但是卻有著自己奇妙的地方。

正如魯迅曾感慨道:「人生得一知己,難矣,足矣。」

電影《遺願清單》中,原本性格有著很大差異的兩個老人,卻在臨終的時候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一起相扶著走到生命的終點。

三、歐美電影主題的新特點

好的電影,往往能在結尾處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從而產生一種對於生活的獨特理解,賦予影片以更深刻的含義。

現今歐美老年題材電影的導演已經不再滿足於對老年生活的單調復原,而是通過技術影像來傳達一種情感,使得這些電影最終跨越了時空的界限,成為永恆的經典。

01 心理治療與救贖

人們或許會產生這樣的疑問:已經到了人生的最後篇章,生命中最重要的又是什麼呢?

對此歐美電影導演給出了屬於自己的回答,他們將放在老人內心的情感世界,著力從微觀層面來剖析老人的心理問題,進而給出一定程度的心理治療與救贖。

所以在這樣的影片,老人一般都具有一些性格上的缺陷,但是同時也擁有著複雜的情感。

美國電影《聞香識女人》中的主角弗蘭克便是這樣的存在,他孤僻、怪異、自負,同時也富有同情心。

看起來是十分矛盾的存在,但在他的故事中卻發現一切又是十分合理的,在遇到年輕人查理之後,弗蘭克對於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從而激發了他對生命的熱愛。

電影《生命宛如致命惡疾》同樣也是一部探討老年人生活的電影,老人在最終明白了死亡是連接愛與永生的橋梁,在這一刻他放下了內心的恐懼,獲得了屬於自己的心理治療與救贖。

這遠比那些敘述那些老年人物內心的創傷故事要顯得更為打動人心,而這已經成為歐美老年題材電影中一種普遍的選擇。

02 構建全新的老年文化

21世紀是一個人口老齡化逐漸突出的世紀,老齡文化逐漸在社會中佔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在一些感性認知的表達生,歐美的老年題材電影導演正在挖掘一種新的老年文化,在這種文化背景下,老年人生命價值以及尊嚴得到充分體現。

電影《二手雄獅》中,兩位老人豁達樂觀,對生活充滿著熱情,他們的這種積極向上的情感總能在周圍創造一種喜劇的氛圍。

正如其中一個老人哈默所說的:「一個男人的身體也許會老,但是內心的精神會永遠年輕和充滿活力。」

在歐美的這些電影中有著很多這樣可敬的老人,他們幾十年如一日地充滿著對生命的熱愛,為了成全社會上的下一代,他們敢於犧牲自己。

雖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電影視偏愛年輕人的藝術,它們儘自己的所能在放大青春與美麗,但是老年人真的是一個可以忽視的群體嗎?

在這些老年題材的電影中,他們並不是秋風落葉般的存在,歲月的滄桑或者在他們的身上一覽無餘,不過最為重要的卻是他們身上始終在閃耀的光芒——一種永遠都不能磨滅的價值。

結語

歐美老年題材的電影,在與永恆的對話中,獲得了屬於自己的永恆的生命力。它們不僅是在彰顯電影最本質的魅力,還讓人們在平靜質樸的日常生活中體悟到了人世間的純淨之愛,從而成為電影史上一道獨特的夕陽風景線。

作者:臨海聽音

相關焦點

  • 網絡電影題材變遷史
    那時,觀看網絡電影的用戶主要男性為主,所以傳統網絡電影的類型範疇以古裝玄幻、東北喜劇、民俗怪談恐怖片、香港老片新拍、當代軍警等題材類型為主,大幅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據統計,2018年,有21部網絡電影對《西遊記》中的重要人物或經典故事情節進行了改編。 這當然又造成網絡電影新一輪的單一類型化,題材同質化,也存在一定的對經典作品的惡搞調侃現象,另一方面,這些源自經典IP的改編作品,也大概率成為市場上票房營收的穩定力量。
  • 奇幻電影多爛片?超現實題材也需現實主義創作精神
    她曾參與電影《大魚海棠》當年的眾籌活動,然而成片儘管畫面精美、想像恢弘,但主人公沒來由的愛情以及為實現所謂的「愛情」連累其存在的世界險些毀滅的情節設置,從道德倫理、情感邏輯等都令人難以相信。 「隨著觀眾文化素質的提高,需要在電影中看到人性、看到自我,找到自己的情感寄託和某些問題的解決方式,這也是《我不是藥神》等現實題材影片票房、口碑雙收的原因。」
  • 《AI:夢境檔案》評測:夢是現實的投影
    從上文的描述,大家想必也都清楚了,這依舊是打越老師極為擅長的推理題材。但與核心玩法是「密室脫出」的《極限脫出》系列不同,《AI:夢境檔案》的「Psyncer」是一個夢中世界,既然是夢,自然沒必要太過強調邏輯性,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才是這個世界的靈魂。所以與其說本作是一部推理遊戲,倒不如說是帶有一定程度推理成分的懸疑作品更恰當一些。
  • 究竟夢境是現實的鏡子,還是現實是夢境的鏡子,誰也理不清
    途中景色不斷,心湖波蕩起伏,如沙河水,靜靜地,偶遇風起,泛著波瀾,東流不息,心生的情思,仿佛都隨著倒影傾洩入沙河水中,光影晃動著,若夢如幻,變化著,此時心境黯然,生怕夢醒一般,往往夢中的故事難以存久,醒了再也找不到蹤跡了。
  • 韓國電影《念力》:用奇幻元素講了一個現實題材的故事
    類型混搭,導演非常敢嘗試,用奇幻元素講了一個現實題材的故事。有一個亮點是,當爸爸獲得了超能力,別人都在想怎麼用這個能力發財,只有女兒關心父親會不會身體會受影響,而父親自始至終只是想給女兒更好的生活。音樂7畫面8導演8故事7表演9印象8平均7.9/10韓國本土化的超能力故事,很有鄉土氣息。中規中矩+略有新意,漸入佳境。尤其人物設置,不論大小角色,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及意義,何況還都那麼個性十足。
  • 野獸兇猛,美女撩人,10部「猛獸」電影沁人心脾
    在電影世界裡,有一類不容忽視的存在——野獸。它們或出自古老傳說,或來自外星文明、或因變異而存在,或者僅僅只是我們身邊的物種。它們有的兇猛惡毒,毫無人性,攻擊性極強,有的卻在大塊頭下藏著一顆天真的心。: 雷德利·斯科特編劇: 丹·歐班農 / 羅納德·舒塞特主演: 西格妮·韋弗 / 湯姆·斯凱裡特 / 維羅尼卡·卡維特 / 哈利·戴恩·斯坦通 / 約翰·赫特老實說,在看《異形》之後,你很難想像這是一部1979年的老電影
  • 宅在家裡,就看這15部經典哲學電影
    看明白《紅辣椒》只需要了解一點:那就是千葉墩子出現的世界是現實,紅辣椒行動的世界是夢境,最後千葉和紅辣椒一起出現的時候,那是現實和夢境混在一 起。千葉和紅辣椒的形象、性格差別很明顯,所以這個不難分。本片的特色在於現實與夢境的混淆不清,導演成功地創造出令人迷茫而又恐怖的緊張氣氛,在夢中被弗萊迪殺死的人在現實中同樣會死亡,演員們一個個地逃不掉所製造的「惡夢」而被殺。
  • 燒腦神作《盜夢空間》,網友一臉迷惑:電影中到底有幾層夢境?
    夢與現實的交替,你看透了嗎?大家好,我是追劇集集。相信有很多喜歡懸疑片的影迷朋友們都看過《盜夢空間》,今天集集就來給大家深入解析一下這部電影。關於電影中到底有幾層夢境一直都是備受爭議的話題,關於這個問題,集集在網上找到了一張導演諾蘭的手繪原圖,從圖上可以看出,《盜夢空間》其實只有三層夢境和下面的迷失域!
  • 豆瓣評分9.1的《火星生活》——現實還是夢境真的那麼重要麼?
    剛看完《火星生活》大結局的我,迫不及待去網上搜各種影評來看。是的,不明白。很多事情覺得對不上。可是剛看完一兩個短影評,突然又釋懷了。真相是什麼真的那麼重要麼?哪裡是現實,哪裡是夢境,真的那麼重要麼?我們想要去確認的,不過是我們預想中那個結局。或者說是我們不過是想用我們能夠理解或者認同的方式去得到一個既定的結果。不過都是想找到我們現有認知裡面的一個肯定回答罷了。你無法理解的事物就真的不存在嗎?不重要了。2018年是現實還是1988年是現實這都不重要了。不管說最後是爛尾還是神來之筆,很多東西原本就是無法清楚去定義的。你說這是現實它就真的是現實嗎?
  • 《盜夢空間》,諾蘭十年磨一劍,夢境與現實,你分得清嗎?
    諾蘭則通過這部電影給我們設計了一個迷宮。我們必須相信他能夠引領我們走出去,因為我們已經迷失在時空中了。諾蘭必須不斷調整故事的時間線,每個細微的改變都會產生蝴蝶效應,影響整個劇情發展。影片的劇情不能說,一說就破。這是一部不能劇透的電影。
  • 聽科學家談他們喜歡的科幻電影
    作為上海光源建設的元老,這位洞察微觀世界的科學家喜愛的科幻電影是哪一部呢?「我平時看電影的機會少,但鑑於《流浪地球》這部電影評價高,我也走進了電影院觀看。這部電影拍得非常好,視覺效果和故事情節引人入勝,融入了很多科學的元素。」何建華說,「雖然有些情節從科學角度推敲存在一些漏洞,但作為一部科幻電影,它的大膽想像是值得稱道的。」
  • 《盜夢空間》,虛擬與現實交錯,經典的科幻懸疑電影
    導演諾蘭,不愧是電影光影的追隨者,本片若不細挖掘,稱得上是驚悚刺激,愛情與槍戰的結合,無論你想要尋找到什麼樣的看點,盜夢空間都能夠使你得到滿足。可若你想要挖掘電影的深度內核,諾蘭依舊可以滿足你。他給觀眾構造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每個人都有必須遵循的準則,否則你若是陷入夢境,當夢境與現實無法區分之時,活著和死去的界限是模糊的。你以為是真切的現實,或許只是虛假的構造。現實永遠不是完美無缺的,夢境或許是完美又幸福的,可人真的會沉溺於這種虛假的幸福中,而忘卻自我在外界的責任。
  • 夢境般的現實!!
    把現實中的鬧鈴當作夢境中的背景音樂,我知道需要很深沉的睡眠,也需要很冷靜的平靜,更需要淡定的浪漫,因為在你的懷裡,我不用害怕失眠,你忘記了時間,我失憶了明天。我害怕甜蜜的夢境只是一瞬間,所以我抱緊了枕頭,就像在夢中抱緊你那樣用力,醉倒在你的溫柔鄉裡,不用清醒後去面對冷嗖嗖的街頭,不用起床後去面對未知的一天,因為在未知的時光裡,我怕錯過未知的你。
  • 入侵夢境!MIT:當夢被破解,現實生活將受益
    睡夢中出現在人類意識中的那些畫面和故事情節已經吸引了幾代人的想像力,由此催生了《盜夢空間》、《催眠大師》等電影,解夢秘籍《周公解夢》以及黃粱一夢的典故都是其中的典型。儘管如此,現代科學在很大程度上相信,夢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沒有影響。
  • 電影|「帶你深度思考」精選十五部經典哲學電影
    在原作中,現實與夢境層疊交織讓人難辨真幻,那些奇異複雜的夢境成了電影化的一大難點,因而這部作品遲遲未被搬上銀幕。 如果看明白了《紅辣椒》,那就一定不會被諾蘭的新片《盜夢空間》繞暈。因為《盜夢空間》雖然號稱是諾蘭原創故事,但概念和故事重點很神奇地與《紅辣椒》相 似。
  • 《香草天空》:夢境與現實的游離不清
    《香草天空》是美國派拉蒙影業2001年出品的科幻懸疑電影,翻拍自亞歷桑德羅·阿曼巴的《睜開你的雙眼》,由卡梅倫·克羅執導,湯姆·克魯斯、佩內洛普·克魯茲、卡梅隆·迪亞茨主演。這是一部燒智商的電影,整部電影有點混亂,一直在夢境,現實,夢境現實中變幻,可能稍微一不留神,就分不清夢境和現實了。而這種明明基調很文藝的故事,卻又十分燒智商。當然這樣的故事創意還是勾起了我的極大興趣。
  • 「夢境」是平行世界的真實投影?有沒有想過也許夢境才是現實世界...
    人們在夢境裡總是迷失自己,感覺無比真實,根本不會有所懷疑自己是在做夢,醒來後卻可以恍然大悟:原來是個夢!可你認為的「現實」生活不也如此嗎?你又何曾產生過懷疑呢? 人的一生,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夢境裡度過的。夢境顯然已經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電影《老阿姨》:展現樸素人生的大美之境
    近日,相繼在江西蓮花、河北燕郊等地舉行首映式的紀念建黨95周年重點獻禮影片《老阿姨》是長影電影人向黨和人民匯報的一次實際行動。  根據「2013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龔全珍老人事跡創作的影片《老阿姨》,講述了在中國大地上流傳了半個多世紀的故事:開國將軍甘祖昌與夫人龔全珍紮根山村幾十年,相攜互勵、全心全意為家鄉建設奉獻一生。
  • 燒腦科幻《盜夢空間》,如何分清現實與夢境,小李子化身夢中大盜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一聊盜夢空間這部電影,看過這部電影的小夥伴肯定一頭霧水,你怎麼證明我不是在做夢?再聰明的人看一遍也不見得能全部看懂,小編也是看過好幾遍才敢跟大家來聊一聊,以下是小編對這部電影的理解。
  • 電影《盜夢空間》重映,10年前的神作,是否還值得去影院觀賞?
    我們都知道電影《盜夢空間》是一場和夢境有關的故事,當年在引入內地的時候,因為重新取了一個和港澳臺不相同名字時,還因此引起了不小的爭議呢。因為「盜夢」這個詞彙,實在讓人太難以去描繪了。要知道夢境對於人類來講,它是十分的虛無縹緲的,同時又是那麼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