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環保材料有望代替泡沫塑料 可用於制一次性咖啡杯

2021-02-07 新華社新媒體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開發出一種植物性材料,隔熱性能優於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圖片來源:華盛頓州立大學官網)

新華社華盛頓5月9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環保植物性材料,其隔熱性能優於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未來有望成為製造一次性咖啡杯等用品的替代材料。

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9日發表公報說,這種環保材料主要由植物纖維素納米晶體構成,製造過程簡單,且無需使用有害溶劑。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廣泛用於製造一次性咖啡杯及多種建築材料,但其原料常來自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生成的聚苯乙烯高溫條件下可能產生對人體有害組分,且無法自然降解,燃燒時還會造成環境汙染。此前研究人員嘗試用植物纖維作為替代品,但後者強度和隔熱性較差,高溫高溼度條件下易降解。

在華盛頓州立大學團隊開發的新材料中,從木漿中提取出的植物纖維素納米晶體約佔75%。研究人員在植物纖維素納米晶體中加入另一種高分子材料聚乙烯醇,使其合成一種獨特結構,實驗顯示其隔熱性比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更佳。

研究還顯示,這種環保材料質量較輕,可支撐自身重量200倍的物體而不變形,還可自然降解,燃燒不會產生汙染性煙塵。

相關研究已發表在《碳水化合物聚合物》雜誌網絡版上。論文作者之一、華盛頓州立大學機械與材料工程學院助理教授阿米爾·阿梅利說,作為可再生材料的植物纖維素納米晶體隔熱和機械性能好,可節約化石能源,降低對環境的影響。

相關焦點

  • 塑料純天然材料替代品出現,100%可降解
    我們的星球被塑料垃圾包圍著。研究人員估計,自20世紀50年代初以來,全球已經生產了超過80億噸的塑料,其中近60%最終流入了垃圾填埋場的自然環境。塑料的實用性是不可否認的,特別是在醫療和食品保鮮領域。人們逐漸意識到塑料對環境的危害。目前,一次性用品非常流行,替代可重複使用物品的潛力很大。考慮到9%的塑料廢料被回收利用,大部分廢塑料進入自然環境,破壞生態系統,危害野生動物。
  • 五種可望取代塑料的生物降解材料 你準備好了嗎?
    椰子有望製成皮革,更加環保 塑料汙染已經成為老生常談的話題 雖然塑料最終也能分解,但其過程可能要長達1000年左右,而且,它更可能會分解成微塑料,對動植物造成傷害。 然而,好消息是我們身邊常用的一些塑料用品和包裝其實是可以用生物降解材料來代替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近來常常聽到生物降解這個詞。
  • 保麗龍咖啡杯:揮別歷史的舞臺,成為一代記憶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到一次性餐具、塑膠袋、漢堡盒、泡麵碗等等,這些一次性用品都少不了一種材料的構成,那就是聚苯乙烯,
  • 為了製造可生物降解的一次性咖啡杯 這家公司把葫蘆種成了杯子形狀
    為了減少塑料垃圾,一家設計公司正在用水果製作一次性咖啡杯。該公司聲稱,這些可生物降解的杯子可以大規模生產,提供了比紙杯更環保的替代品。葫蘆是一種生長迅速的植物,每個季節都會結出結實的果實。一旦乾燥,葫蘆堅固的外皮和纖維狀的內瓤就會變得防水。幾個世紀以來,葫蘆在全球各地都被用作裝飾性或功能性容器,在中國它還因口小肚大被認為可以增加財運。
  • 這家公司推出的「共享咖啡杯」,未來可能會出現在星巴克
    這兩年各種奶茶、咖啡店在各大城市遍地而起,形成了一股新的消費熱潮,同時也也讓一次性杯子的消耗量激增,這種一次性杯子帶來的環境問題也日漸凸顯。據 CNN 一項數據,每年全球這種杯子的使用量約有 6000 億個,其中絕大部分都沒有被回收。
  • 生物降解材料包裝商華哲經緯,做一次性塑料的「終結者」
    然而,迄今為止,世界上生產的90億噸塑料中,只有9%被回收利用,剩餘的大多數都被扔進了填埋場、垃圾場或自然環境中。為減少白色汙染,各國都在積極推進限塑、禁塑、開發使用可降解塑料,據測算未來可降解塑料成長空間10倍以上。北京華哲經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環保材料公司,成立於2018年06月19日,主做品質環保餐飲包裝服務商。
  • 泡沫塑料飯盒能用微波爐加熱嗎?
    塑料是什麼? 泡沫塑料是陶氏化學公司註冊的商標。它指的是一種通常用於建築行業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然而,在一些國家,如美國和加拿大,這個詞經常被錯誤地用來指一種發泡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這種泡沫塑料被注入模具,用於製造一次性外賣容器、盤子、咖啡杯和花生包裝。 這些容器很受歡迎,因為它們很便宜,是很好的絕緣體,這意味著它們可以讓食物和飲料保持溫暖。
  • 「這世界」為了讓大家少用一次性咖啡杯,英國在考慮徵稅
    不是因為英國人喝咖啡多過茶,而是大家因為喝咖啡用掉的一次性杯子是在太多了。上周五,英國的一些國會議員提交了一份報告,建議每銷售一杯咖啡就要徵收 25 便士的巨額咖啡杯稅。在英國 ,25 便士大約相當於一杯咖啡 10% 的價格。環境審計主席 Mary Creagh 說,建議咖啡杯稅的初衷是希望以此來迫使大家出於利益而隨身攜帶可重複使用的咖啡杯,減少一次性咖啡杯的使用。
  • 廢舊塑料再生利用實例—泡沫塑料篇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有用可發生聚苯乙烯珠粒模塑成型。用於家用電器等包裝或冷凍食品包裝的泡沫塑料;也有少數方便麵碗採用可發性聚苯乙烯珠粒注塑而成。這些塑料製品體積龐大,學雜費量大,其回收利用在中國受到特別重視。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回收利用主要途徑有:減容後造粒,粉碎後用作各種填充材料,裂解制油或回收苯乙烯和其他。
  • 恆力石化子公司自主研發的可降解聚酯新材料項目一次性開車成功
    12月25日,恆力石化(600346)子公司營口康輝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輝石化」)年產3.3萬噸PBS類生物可降解聚酯新材料項目一次性開車成功,順利投產並產出合格產品,標誌著恆力石化綠色產業正式上線。
  • 「限塑令」倒逼塑料企業轉型升級 可降解材料「火」了
    隨著我國禁塑工作全面實施,每年國內生物降解聚酯PBAT需求量有望突破1000萬~1500萬噸。有關專家認為,循環經濟是塑料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限塑令』的實施為塑料用品生產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重慶市晟世新材料有限公司法人劉星言表示。近日,該公司與重慶長壽經開區籤約,投資化工新材料項目,達產後年銷售收入超百億。
  • 商業領域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和回收申報辦法(含股份)
    原標題:【機會挖掘】介紹了商業領域一次性塑料製品使用回收的報告方法(有股份) 【商業領域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與回收利用報告(附存量)】我國生物降解塑料市場還處於起步階段。到2018年,產能約45萬噸,產能利用率只有30%左右。產品主要出口歐洲,國內消費市場還很小。
  • 環保咖啡杯 PLA杯子 可重複使用
    像是我們MoChic摩西就會在每年的某個時間出系列咖啡杯。今天小編想要給大家介紹的這款咖啡杯,是用了PLA可降解的材質,下面一起了解下吧。這款咖啡杯,通體使用的材料是玉米粒粉製作(pla材質),沒錯 !
  • 一體式可摺疊咖啡紙杯 無需塑料更環保
    來自紐約的設計二人組希望利用他們的作品「unocup」摺疊杯解決可持續生活帶來的不便。這款可摺疊咖啡紙杯重新設想了咖啡紙杯的蓋子,將其整合成一個單獨的形似摺紙的杯子,完全不使用任何塑料。
  • 塑料終結者:十大環保替代品帶你走進新生活!
    此外,許多類型的塑料無法生物降解。儘管一些塑料可以被回收,但大部分不可以(或者因為它們不能或者因為人們不能)。例如,每年在美國有超過70億磅(32億公斤)的廢棄的聚氯乙烯,其中只有大約0.25%可被回收,聚氯乙烯是世界上最常見的塑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塑料令人如此難以割捨,很難想像沒有它們的生活。然而,更多的環保替代材料紛紛出現。準備好看這十大環保替代材料了麼?
  • 可降解塑料並不等於環保
    「另外,可降解塑料也是一次性材質,不能跟環保畫等號,使用起來需要謹慎。」  「限塑10條」還需明確的激勵機制  新京報:你什麼時候開始關注塑料汙染問題,開始關注北京的限塑行動?  謝新源:2008年「限塑令」頒布前後,我對塑料汙染關注過一段時間,但不夠系統。
  • 德國人又開掛了,用樹葉代替塑料做出了世界上最環保的一次性餐具!
    隨著人們愛上點外賣,一次性餐具的用量也成倍成倍的增長, 打包盒、塑膠袋等已經成為了城市的頭號垃圾。來自德國的Leaf Republic 團隊,發明了一款用樹葉代替塑料,100%可循環的純天然一次性餐具。
  • 科學家使用小麥麵筋製成超強吸水材料 有望用於「環保」紙尿褲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一次性紙尿褲絕對不是環保的,不僅因為它的塑料外殼,還因為它的石油基吸收性內層。
  • 第九大生產基地落子貴陽、子公司聚酯新材料項目一次性開車成功!約...
    12月25日,恆力石化子公司營口康輝石化有限公司年產3.3萬噸PBS類生物可降解聚酯新材料項目一次性開車成功,順利投產並產出合格產品,標誌著恆力石化綠色產業正式上線。有分析指出,隨著全面禁塑臨近,該項目投產後,產能躍居國內前三,將大幅緩解國內PBS類生物可降解塑料供需缺口,預計增加年收入6-7億元。
  • 海南明年底全面禁用一次性非降解塑料製品,食品企業當早思對策
    包裝對食品業的發展非常重要,但有些包裝物不是環保產品,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危害。例如,食品行業廣泛使用的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就會破壞生態安全。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是該方案的重點任務,細則之一是制定實施「限塑令」,2020年年底前,在海南圍內全面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膠袋、塑料餐具等。推進快遞綠色包裝產品使用,2020年基本實現省內同城快遞業務綠色包裝應用全覆蓋。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探索在全島範圍內採取押金制等方式回收一次性塑料標準包裝物、鉛酸蓄電池、鋰電池、農藥包裝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