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16日,2011中國(國際)第9屆現代救援醫學論壇在天津召開。論壇期間,中國醫學救援協會舉辦了現代醫學救援裝備及技術研討會,旨在提高衛生應急處置能力,促進醫學救援設備及技術發展。
開放氣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e)—胸外按壓(Circulation),ABC本來是傳統的心肺復甦的正常順序。但如今,這個順序應該調整一下了,《2010心肺復甦指南》最關鍵的一項變化,就是把胸外按壓放在了開放氣道前面,作為心肺復甦的首要步驟,ABC變成了CAB。
這個調整,是2010年國際復甦聯合會(ILCOR)和美國心臟協會(AHA)的313名專家,對於411篇科學證據總結之後進行的評估與修改。
心肺復甦術自上世紀60年代由彼得·沙法和考恩發明以來,救治了大量心跳呼吸驟停患者,最初口對口人工呼吸法被認為更有效。
但調查顯示,45%的醫生和80%的護士不願意對陌生人做口對口呼氣,高達85%的普通人不願對陌生人做人工呼吸,這無疑削弱了開放氣道的重要性,耽誤了急救時間。
此外,最近幾年的多項研究發現,心肺復甦時,決定患者生存與否的最重要因素是心臟灌流壓,而灌流壓則是由連續的胸外按壓產生的,所以,在復甦過程中給與更多胸外按壓可提高存活率,而減少按壓則會降低存活率。
專家建議:在心肺復甦的時候,如果你不願意做人工呼吸,就應該立刻做胸外按壓;如果願意做人工呼吸,則應保持胸外按壓和通氣的比例為15:2,交替進行。
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時,按壓頻率對於促進心臟驟停患者恢復自主循環以及生還後神經系統的康復至關重要,按壓頻率要求每分鐘不小於100次,成人按壓幅度至少為5釐米,嬰兒和兒童的按壓幅度至少為胸部前後徑的三分之一(約4釐米)。按壓時,儘量保證每次按壓後的胸部回彈,儘可能減少胸外按壓的中斷。
(責任編輯:林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