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手機「轉菊花」,我們要靠 5G 毫米波

2021-01-08 愛範兒

據不完全統計,但看起來很有公信力的一個調查結果,人們在手機上最怕看到的三樣東西分別是:多年未聯繫的微信好友發來的「在嗎?」,使用年限超過兩年的手機顯示「電池電量低,請充電」和網絡不好的時候屏幕上轉動的「菊花」。

這個時候,經歷了戰爭、死亡以及愛情洗禮,進化了數百萬年的人類已經學會拉黑微信好友,使用移動電源,但是面對網絡問題時,他們即便變換各種姿勢,把手機親親抱抱舉高高也還是不能改變信號問題。

這是屬於全球 50 多億手機用戶共同的無能為力。這種無能為力大多數情況是離散狀態的,此刻他無能,他地你無力,只有一種時候,這種無能為力有著明顯的集群狀態:那就是大家一起看演唱會的時候。比如某年某月蔡徐坤在鳥巢開演唱會,會場裡肯定滿座,至少 9 萬人,場外至少還得聚集買不到票的另外 9 萬人,這 18 萬人在準備發朋友圈的時候,就會發現手機轉菊花,天涯共此時。

手機為什麼會轉「菊花」?

大多數時候,4G 網絡能夠滿足用戶的需求,聊微信刷抖音甚至看個 1080P 高清流媒體電影也不在話下。

負責給手機傳數據信號的基站,自身有覆蓋的範圍,以及承載的數據傳輸能力。一旦基站覆蓋範圍內用戶急劇增多,大家一起發消息,尤其是在演唱會裡面,發的大多還是視頻消息,這就會大大超過基站的數據傳輸能力。

類似的情況就像春節或者國慶假期裡,大量車輛在高速公路上出現的幾公裡的擁堵。平時,高速公路就是高速公路,因為路上的車不太多,在通行能力之內。而到了節日出行高峰期,路上的車就大大超過了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於是高速公路就變成了帶狀停車場。

這裡可以做個比方,高速公路就是基站,車輛就是數據,需要傳輸的數據太多,基站就忙不過來堵住了。

在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裡面,臺灣新竹發生地震,震後大家都一起打電話,結果都打不出去,當然也接不到電話。於是男主柯景騰的宅男室友一語道出其中的道理:

這裡人太多,基地臺(基站)超載,人少的地方搞不好才會通耶。

當然,通過多建基站,提高單個基站的承載能力等等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人口密集場所的網絡問題。不過目前的 4G 網絡依然是存在上限的,雖然 LTE 有載波聚合這樣的技術,但是有些時候也會黯然銷魂,載不動許多愁。基站的數據傳輸承載能力受制於代際技術的天花板,無法很好地解決掉演唱會這種特殊情況下的網絡擁堵問題,愛的魔力依舊會轉圈圈。

5G 毫米波,有望成為「菊花殺手」

4G 網絡做不了的事情,就留給 5G 來做。

有心的話,就會發現,從 2G 網絡(GSM、CDMA)到 4G 網絡(LTE),大的趨勢是,頻段頻率越來越高。以移動 2G GSM 網絡為例,其頻率集中在 900MHz 左右,而到了移動 4G 網絡,頻率又集中在了 2500MHz 左右。

當然這個小秘密大多數人不會注意到,但是大家肯定會注意到,曾經好幾萬一部的大哥大天線能有十釐米長,然後到了翻蓋手機時代,天線就剩拇指頭那麼長了。現在的小朋友估計都不知道手機天線長啥樣了,因為全部都集成在機身內部了。

然後,根據著名的公式,光速 = 波長 × 頻率。頻率越高,波長也就越短。

手機天線越來越短,一方面由於技術和工藝的進步,另一方面是由于波長越短,接收信號的天線也可以不用那麼長。

正如 Wi-Fi 分為 2.4GHz 和 5GHz,以及還沒有普及的 60GHz 一樣,2.4GHz 非常能穿牆,我住 3 樓,把家裡的 2.4GHz Wi-Fi 名字設成「804 室小姐姐加我微信 uncle-lau」,結果加到了 10 樓穿 Hollister 的小哥哥。

而 5GHz 的 Wi-Fi 信號穿一堵牆就不行了,但是厲害之處在於速度快,不擁堵。至於 60GHz 的 Wi-Fi 的穿牆能力幾乎可以忽略,但真的是網速如刀,快如閃電俠。

和 Wi-Fi 有些類似的是,想要獲得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帶寬,那就把頻率提上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只要網絡頻率足夠快,那麼菊花就追不上我」。

因而,相較於 4G 網絡的頻率,5G 網絡的頻率再一次提高,頻段基本上分為 6GHz 以下頻段(Sub 6GHz)和毫米波兩類。

依據上表,波長在 1 到 10 毫米之間的電磁波,通常對應於 30GHz 至 300GHz 之間的無線電頻譜,也就是廣義上的毫米波。不過這個定義也不是那麼嚴格,24.25GHz 電磁波的波長是 12.37 毫米,也可以叫它毫米波,雖然它比較像毫米波裡面的姚明。

負責制定 5G 網絡標準的 3GPP 組織之前開會規定,5G NR 主要使用兩段頻率:FR1 頻段和 FR2 頻段。FR1 頻段的頻率範圍是 450MHz——6GHz,又叫 sub 6GHz 頻段;FR2 頻段的頻率範圍是 24.25GHz——52.6GHz,也就是 5G 領域裡面的毫米波(mmWave)。

4G 網絡通過可以使用的最大帶寬是 100MHz,數據速率不超過 1Gbps(通過更高載波聚合,MIMO 技術還能再快一些)。在 28GHz 頻段毫米波的可用頻譜帶寬可達 1GHz,數據速率高達 10Gbps,其他頻段上的毫米波還可以更快。並且,相較於 4G 網絡理論上 10ms 的延遲,5G 網絡的延遲可以在 1ms 之內。

綜上,相比於 4G 網絡,5G 毫米波就是詠春葉問,一個打十個。

之前 4G 網絡就像高速公路,可以通過多修車道(載波聚合)或者修多層車道(MIMO,多入多出)來提高通行能力。但是車道不可能無限加,所以決定了 4G 網絡的局限性。

5G 毫米波相比於 4G 網絡的帶寬拓展,就像開放了空域,理論通行空間是十倍二十倍級別的增加。

也是正是由於毫米波的這些特點,使得工作在毫米波上的 5G 網絡可以做很多 4G 網絡做不了的事情,比如虛擬實境、增強現實、無線基站回程(backhaul)、短距離雷達探測、密集城區信息服務、體育場 / 音樂會 / 購物中心無線通信服務、工廠自動化控制、遠程醫療、安全監控、智能交通系統、機場安全檢查等等。

這就是為什麼 5G 毫米波可以解決掉在演唱會等巔峰時刻手機網絡擁堵導致的轉菊花問題的主要原因。

這麼棒的技術,為什麼之前沒有用?

毫米波看起來可以秒天秒地秒 4G,但是這個技術其實算起來已經一百多歲了。在清朝光緒年間(1897 年),Jagadish Chandra Bose 這位物理學家就開始在實驗室裡研究毫米波了,這也是公認的毫米波技術的起源。

雖然毫米波的研究開始得早,但是一直都在實驗室裡面呆著,真正的商用到上個世界末才到來,主要用途是 77 GHz 汽車防撞雷達。

問題來著,前面說毫米波在 5G 裡面強無敵,為什麼不用呢?

這個原因要從主觀和客觀兩個原因來分析,人類主觀層面,是因為之前沒能攻破技術和成本兩道難關。

客觀層面,作用於移動通信的時候,毫米波也有天然的缺點。

這個缺點主要表現在信號衰減大,易受阻擋和覆蓋範圍小。

不光是建築物會阻擋毫米波,包括氧氣、和雨滴都是毫米波傳播的敵人。比如 60GHz 必須承受約 20dB/km 的氧氣吸收損耗,這意味著一公裡外,60GHz 的信號衰減到只剩不到 1%。

在和氧氣的爭寵中,60GHz 毫米波敗下陣來,而 28GHz、38GHz 與 73GHz 情況就好多了,這也正是目前一些運營商將 28GHz 定為主要測試對象的原因。不過它們將迎接下一輪的挑戰:溼度。

在高溫和高溼度環境下,其信號在 1 公裡內可衰減一半(3dB/km)。

如果說這個衰減還可以接受的話,毫米波最怕的還是暴雨,在特大暴雨天氣下(降雨強度為 50 毫米 / 小時),毫米波傳播損耗可達到 18.4dB/km,也是一公裡外剩不下啥信號了。

自然界給毫米波的磨難不小,接著,建築物、甚至是人的身體,以及握持手機的手,都會不同程度地擋住毫米波信號。所以,在 5G 時代,對別人說「麻煩讓一下,你擋住我的信號了」真不是開玩笑。

告別「菊花」倒計時

家裡有大別墅的讀者在家裡可能有組裝 Mesh 網狀 Wi-Fi 網絡的經驗,因為 Wi-Fi 的覆蓋範圍有限,尤其是 5GHz Wi-Fi,一個路由器根本覆蓋不了大別墅。所以 Mesh 網狀網絡就是在別墅裡設置多個網絡節點,每個節點覆蓋家裡的一部分,最終覆蓋整個別墅。

解決毫米波先天缺陷的方法邏輯和上面說的 Mesh 網狀網絡有異曲同工之妙。

於是,進擊的毫米波使出第一招:小基站。

在以往的認知當中,基站都是一座座高高的鐵塔,一個鐵塔覆蓋半徑幾公裡的地方,在 2G 網絡時代,確實是這樣的。這種大鐵塔,或者建在樓頂的小鐵塔,叫宏基站。

到了 5G 時代,因為毫米波信號容易衰減和被阻擋的原因,基站的覆蓋半徑可能就剩幾十米了,所以相比於 2G、3G 和 4G 時代,覆蓋相同面積的基站數量就要多很多。同時,因為覆蓋面積需求小了,5G 毫米波基站也不需要建那麼高大威猛,小身材也能有大能量,這就是小基站。

在今年 MWC 的高通展臺,他們就和愛立信合作,把 5G 小基站放進了室內,這個基站同時支持 Sub 6GHz 和毫米波。

接著就是第二招:Massive MIMO(大規模多入多出技術)。

前面講 4G 的時候就已經提到了這個技術,4G 時代的 MIMO 技術主要是 2×2 MIMO 或者 4×4 MIMO,數字代表天線數量,意思就是多根天線同時發送(多出)和接收信號(多入)。

為什麼 2G 時代沒有這個技術呢?這個前面也說了,2G 時候信號波長太長,天線也需要很長,那麼搞 MIMO 技術的話,手機天線就要很多根,於是手機就變成四腳獸或者八爪魚。

後來天線不需要那麼長,幾毫米的長度完全可以集成在手機內部,還可以多做幾根,於是才有 MIMO 的應用可能性。

到了 5G 時代,因為波長更短了,天線也可以做更小,完全可以做好多個,形成天線陣列,基站那邊也是同理,於是這些天線寶寶們一起活動,即便人類看不到,但場面想像一下依舊非常壯觀,這就是 Massive MIMO(大規模多入多出技術),它能有效的提高網絡傳輸效率,補償信號衰減。

然後就是第三招:波束賦型。

在以往,行動網路通過基站 360 度全向發射和接收信號,即便某一個方向沒有人。

而在 5G 毫米波上使用的高增益天線同時具有較好的方向性,通過調整,能夠把信號,也就是無線電波對準需要行動網路的手機。同時機變它也變,手機動了,無線電波也會換方向繼續對準,信號被擋了還可以瞬間切換無線電波,這就是波束賦型和波束追蹤。

波束賦型技術的優點在於提高了功率和效率,又擴大了覆蓋範圍,同時增強了安全性,降低了信號被截聽的概率。

如果說之前的網絡是對誰都一樣的「中央空調」的話,那麼毫米波這個波束賦型技術就是「專屬暖男」。

前面說了三千多字都是虛的,技術再強不落地,對於用戶來說是放屁。

2019 年作為公認的 5G 元年不是沒有道理的,預計今年內,消費者就能買到首批 5G 手機了。

在此之前,5G 的參與者們就開始多年的實驗和研發,2016 年,高通就發布了全球首款商用 5G 數據機——驍龍 X50 數據機,支持在 28GHz 頻段毫米波頻譜,下載速度最高可達 5Gbps。

到了手機製造商這邊,光有個基帶晶片還不夠,還需要有天線模塊。於是在 2018 年 7 月份,高通接著發布了全球首款面向移動終端的毫米波 5G 天線模塊 QTM052,包含了從收發器到所有射頻前端的器件,還有電源管理 IC 以及天線本身,覆蓋第一批會投入商用的 5G 毫米波頻譜。

毫米波 5G 天線模塊 QTM052 和驍龍 X50 數據機天生一對,搭配起來用的話,能實現前面說的波束成形、波束追蹤等技術,也克服了手掌擋住信號的問題。

到了今年 MWC 期間,5G 的進程進一步加快,小米、一加、OPPO、、中興、索尼、LG、三星等等手機廠商都展出了旗下基於驍龍 855 和 X50 數據機的首款 5G 手機。

馬上在 2 月份,高通又更新了產品:首先是 QTM525 5G 毫米波天線模組,通過降低模組高度可支持厚度不到 8 毫米的 5G 智慧型手機設計,並且還增加了更多的毫米波頻段支持。

接著就是驍龍 X55 基帶的發布,同樣也是 2G、3G、4G 和 5G 都支持,在毫米波頻段下可實現最高達 7Gbps 的下載速度。很明顯,驍龍 X55 基帶和 QTM525 5G 毫米波天線模組又是一對。

目前來看,首批推出 5G 手機的廠商幾乎都是用了高通的方案。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從驍龍 X50 到 X55 兩代 5G 數據機,高通也是市場上唯一一家能夠面向智慧型手機提供商用毫米波解決方案的廠商。

可以這麼說,從時間上來說,我們能體驗到毫米波確實已經進入了倒計時。但是在空間上,毫米波離國人有點兒遠,因為目前而言,我國部署 5G 網絡還是集中在 Sub 6GHz 頻段,北美則重點部署毫米波。

不過也不用太擔心,至少工信部已經在上個月發話,發布了《2019 年全國無線電管理工作要點》。其中,特別提到要適時發布 5G 系統部分毫米波頻段頻率使用規劃,引導 5G 系統毫米波產業發展。

既然工信部爸爸都說要發展毫米波,那毫米波離我們也就不太遠了。

相關焦點

  • iphone12毫米波5g與華為5g對比一覽
    iphone12來襲之後,用戶又了解到一個新東西——毫米波,這個毫米波是幹什麼用的?iphone12毫米波5g與華為5g有什麼區別?小編帶你了解下iphone12毫米波5g與華為5g的對比分析~ iphone12毫米波5g與華為5g對比一覽 5G 網絡的支持自然是消費者最在意的點。
  • 早報丨 2020 款 5G iPhone 或不支持毫米波 / iOS 微信更新或為...
    9to5mac 消息,據 Susquehanna 的分析師預測,今年發布的 5G iPhone 或僅僅支持 sub-6GHz,而支持毫米波版本的 iPhone 可能要等到 2021 年。1 月 6 日下午,QQ 官方針對該問題進行回應稱,大家不用擔心隱私會洩漏,這個功能必須通過「在線狀態」選擇,決定是否向對方實時顯示自己的手機電量以及充電狀態,不設置好友是沒有任何辦法查看的。
  • 手機的護眼模式有效嗎?答案是這樣的……
    我們的生活因手機更多彩我們的眼睛也因此更疲勞健康君作為資深離不開手機星人真心明白那種玩久了眼睛累不玩不看又難受的感覺於是白天將手機調護眼模式朋友都會說手機調成護眼模式唄~護眼模式也叫低藍光模式有實驗發現,手機開啟「護眼模式」能降低屏幕藍光輻射比約40%,有抑制屏幕有害藍光的作用。
  • 新裡程碑:美國5G頻譜大拍賣進行中!「黃金頻段」軍用改商用
    拍賣5G「黃金頻段」,軍用改商用這次美國政府要拍賣的 3.5GHz,屬於所謂的中頻段範圍,是以 Sub-6GHz 方案建設 5G 網絡的重要頻段,可以稱作是 「黃金頻段」。雖然只有 100MHz 頻段,即 3.45GHz-3.5GHz,但也向 5G 運營商和商業公司釋放了積極信號,未來可能有更多中頻段資源放出。
  • 「5G專題報導3」為什麼5G使用毫米波 6G使用太赫茲?
    >裡我們談到通訊電磁波頻譜如圖一所示,愈左邊波長愈長(頻率愈低),愈右邊波長愈短(頻率愈高),頻率由左向右依序為千赫茲(KHz)、兆赫(MHz)、十億赫茲(GHz)、兆赫茲(THz)。那麼到底不同頻率的電磁波有什麼不同的特性和應用呢?
  • 「5G專題報導3」為什麼5G使用毫米波 6G使用太赫茲?
    作者:知識力CEO曲建仲在上一篇<5G的意義二:什麼是毫米波與太赫茲?>裡我們談到通訊電磁波頻譜如圖一所示,愈左邊波長愈長(頻率愈低),愈右邊波長愈短(頻率愈高),頻率由左向右依序為千赫茲(KHz)、兆赫(MHz)、十億赫茲(GHz)、兆赫茲(THz)。那麼到底不同頻率的電磁波有什麼不同的特性和應用呢?
  • 手機信號升級5G之後,原來的4G手機怎麼辦呢?
    現在我們的4g手機是無法升級為5g手機的,因為其中缺少硬體的支持,4G手機現在使用的是4G基帶晶片,而5G網絡則是需要通過5G基帶晶片才能夠順利訪問的,所以在現在5G的到來的時候,很多網友都延後了換手機的計劃,就是準備一部到位更換5G手機,很多人都擔心現在買了4G手機,到時候5G來了,4G就白買了
  • 沒有毫米波參與,5G只能算玩具
    到今年底,全球的5G應該可以說完成了第一波建設,大城市的5G差不多普及開來,但這不是5G的結束,因為後面還有更好的,尤其是5G要實現從能用變成好用的跨越,毫米波技術也是時候登場了。下面就為大家普及一下毫米波在5G方面到底有多大分量。什麼是頻段?
  • 5G毫米波的四大誤區
    我們知道,5G毫米波存在信號衰耗大、易受阻擋、覆蓋距離短的「天然缺點」。而2019年華為推出5G後,高通就毫米波還與華為有過一場口水仗,說華為是「假5G」,那麼5G毫米波到底有哪些問題呢?我們來看看5G毫米波的四大誤區。
  • 自斷菊花,眼睛射血……動物的求生操作太迷了
    動物中常見的自保手段是「壯士斷腕」,而這種斷胳膊斷腿的「自殘」行為,被稱為「自切」。 「自切」(autotomy)一詞最早來源於古希臘語 α τοτομ α,由「自動/自主」和「切斷」組成。
  • 5G要用毫米波,需要解決這兩個問題
    在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昨日發布的《5G到來之前,我們先聊聊千兆級LTE是什麼》一文中,我們提到要達到千兆級的傳輸速度,必須有載波聚合、高階調製和高階MIMO三項技術的支持,而5G所需的很多技術也正是由4G演進而來。
  • 支持毫米波5g?
    讓迷你led屏幕使用,這個材質的屏幕顯示色彩很好,所以可以期待,當然,可能還有支持毫米波5g的技術,然後這個是集成的,所以這部平板未來集成5g,然後使用現在最新的屏幕?算是吧,使用的是自己的AIP,所以這一代應該這個平板就是屏幕值得期待,當然迷你led屏幕的最大的優勢就是,有更多的調光區,可以提供更深的黑色,更高的亮度,更大的對比度,所以這個屏幕如果開始用在小屏幕設備上,也許未來手機使用這樣的屏幕時代就要來了,那樣對於手機來講也是一個新的進步,所以等待看看吧!
  • 5G毫米波產業高峰論壇在京召開 《5G毫米波技術白皮書》發布
    斯寒表示:「希望通過白皮書能夠總結5G毫米波的技術優勢,闡述5G毫米波的創新解決方案,講解5G毫米波的產品實現方案和測試方案,描述5G毫米波的應用場景,推動產業形成對5G毫米波的共識,促進5G毫米波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毫米波的應用已經提上日程。5G毫米波是「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運營商滿足行業能力要求的必要手段。
  • 專訪一加設計師:手機設計要「無負擔」,想通過電光紫表達一加氣質
    在這位一加內部最大的產品經理看來,這些看似「老生常談」的東西才是智慧型手機體驗最核心的部分,而不是那些為了差異化而做得「炫技」。不過「炫技」不代表「沒追求」,發布會最後登場的電光紫配色就是一加在設計上最新的代表作。發布會之後,我們採訪到了 6T 發布會上的另外一位演講嘉賓——一加手機創意總監曾熙,聊了聊一加手機的設計理念和電光紫配色背後的一些故事。
  • 「暖心小短句」有人慌張見面,有人簡單告別
    可明明沒有結果的事情,我們還總是天真地,想改變結局。想改變我們之間的關係,那些喜歡和思念都是美好的,哪怕有一天我離你而去,那也是我最美好的回憶。我並不是真的想和你告別,我認為我們每次見面都有意義。When I am alone, I will secretly think of you, the answer is very simple, you are my secret.
  • 5G和毫米波之間有怎樣的聯繫
    通訊基站與手機就好比兩個物流站點之間進行貨物的傳輸,貨物就是需要傳輸的數據,連接兩個站點之間的正是我們通訊所使用的電磁波,它就好比一條高速公路一般;相互之間的數據傳輸,則如同一輛輛卡車中的貨物。 想要將全部的貨物運送到另一端,我們可以加大卡車的容量,讓其可以一次運送更多的貨物,從而在在卡車速度被固定的情況下(電磁波傳輸速度固定為光速),在更短的時間內將貨物運送完畢。
  • 最強5G手機不是華為mate30pro,也不是榮耀v30pro!是榮耀v30!
    在12月4號,高通發布了最新的驍龍865SOC,但是搭載這款處理器的手機要得到明年才能買到。也就是沒有了對毫米波的支持!而毫米波並不是像眾多某廠家粉絲和水軍宣傳的那樣,只有美國在用,根本不會民用等等。事實上5G的超高速正是通過毫米波實現的。沒有毫米波的5G就是個限速版的5G而已!
  • 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公布一周年:我們甚至拍到了黑洞「打噴嚏」會拐彎
    俄羅斯套娃這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來自馬普射電所的金哲勇,對這個結果感到興奮的同時,也有一點迷茫:我們都很清楚,每當我們新打開一扇了解宇宙的窗,我們就能發掘一些以前不知道的東西。 這回,我們想著要去探索噴流形成的地方,拍了一張精度最高、畫質最棒的照片,然後我們找到了一種垂直的結構。
  • 5G將讓用4G手機的我們看起來很古怪!
    你可能已經習慣我們的手機網絡定期升級換代了。但5G將比之前的技術進步要大得多。高通稱其為「5G將具有與汽車和電力一樣的革命性」。實際上,當使用手機流量的時候,速度也將會非常之快,無論是在家還是公司。手機將成為真正強大的工具。如今我們的手機處理器還仍然受限於溫度和電池容量。但不妨想像一下,手機通過5G連接到了一臺功能更強大的在線電腦上,這雖然是遠程操作,但由於連接速度如此之快,我們會覺得額外的強大處理器就在手機之中,在我們的手中。
  • 熱不化的冰淇淋、能減肥的可樂…人類執著於「吃喝」時,怎麼把它變...
    不論人類進化到何種地步,對於食物的開發和創造就始終沒有停歇,如文豪、吃貨蕭伯納所說「這個世上沒有比愛美食更真心實意的愛了。」如果你關注科技行業,會發現我們身邊在不斷變化的科技行業,關於飲食業的變化是最接地氣的,畢竟不論什麼樣的新技術,只要能方便人們「吃喝玩」三大件的升級,都是喜聞樂見的事。所以,當我們再來回望一下近一兩年科技和食物之間的新動態,會發現有不少驚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