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語言》影評:將實驗進行到底

2021-01-21 搜狐網
《再見語言》海報


  (來源/《綜藝》 編譯/菜頭)片名說的是「再見」,但是在這次關於世界狀態和影像可能性的實驗性冥想的背後,戈達爾對觀眾說的實際上是「你好」。

  在83歲高齡的讓-呂克-戈達爾的新作《再見語言》中,《蔑視》遇上了《靈犬萊西》,這位法國影壇仍健在的最年長的「可怕孩子」交出了一篇談論電影、談論世界、談論一切的充滿個性、活力迸發、尖刻銳利的作文。從多種畫面比例的隨性切換,到再次觸電3D,戈達爾用第39部長片作品證明了自己到了這把年紀,還有很多話可說,還有能力變著各種新花樣來表達。影片精悍緊湊的69分鐘好像一劑腎上腺素,再次向觀眾證明了,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在探索和證明移動影像這一藝術形式的多種可能性這件事上,戈達爾的成就舉世無雙。

  作為戈達爾繼2001年的《愛的輓歌》之後首部入圍坎城主競賽單元的作品,《再見語言》的切入點比2010年那部《電影社會主義》要淺顯易懂一些,故事線放在了一對彼此不忠的情侶起起伏伏的感情路上,而導演六十年代的幾部作品就探索過這一話題,包括《蔑視》和《已婚女人》。導演本人在記者發布會上說了這麼一段話:「這個想法很簡單:一個有夫之婦遇到了一個單身男子,他們相愛,爭吵,拳腳相向。」當然,戈達爾的電影從來沒有簡單過,比如說,看完《再見語言》之後,觀眾會疑惑:我們看的究竟是一對情侶,兩對情侶,還是同一對情侶的分裂人格?

  影片開始出現了這麼一句話:「缺乏想像力的人在現實中尋找庇護」,而關於後面的內容最貼切的描述,可能在導演本人的理解中,是一次進入導演想像力的現實之旅。在開場的一幕中,一個二手書販子在一個工廠外叫賣陀思妥耶夫斯基和索忍尼辛,而邊上無意買書的無知路人開始拿出愛瘋求助度娘。路人甲說:索忍尼辛,不問度娘我也知道。路人乙說,反科技的法國哲學家雅克-埃路依「早就料到了這一切」。在這部不止一次地暗示西方世界已經墮落成為了一個法西斯式的「保姆社會」的影片中,還有其它一些聲音思索著缺乏制約的國家權力及全球經濟失衡等等導演最愛的主題。

  上面說的這些可能讓《再見語言》顯得有些沉重,其實並不完全如此,影片的下半部分從一隻狗的眼睛出發來看這個世界,而有一個情節是,一個坐在馬桶上的人說「思考應該回歸到糞便中」,話音剛落,就聽見了排洩的聲音。(算是戈達爾的「阿呆與阿瓜」吧。)83歲高齡的戈達爾顯然對這個世界充滿憂慮,但他也沒有失去自己老頑童的本色,影片不乏各種搞笑亮點和雙關語,單是片名就可以拿來玩排列組合:從「再見語言」到「哦上帝」再到「哦語言」(法語中,「再見Adieu」可拆分為「哦上帝Ah dieu」)。

  影片中不乏戈達爾一貫對敏感的無所畏懼(「有沒有可能給非洲建立一個概念?」「社會會不會接受謀殺來作為解決失業問題的一種方法?」),文學引用(阿拉貢、達爾文、福克納、薩特),爆發式的古典音樂片段(貝多芬、西貝柳斯、柴可夫斯基),新聞和經典電影片段(《化身博士》中米利亞姆-霍普金斯在床上玩耍、《吉力馬札羅的雪》中格裡高利-派克和艾娃-加德納充滿渴望地注視著對方)。貫穿始終的是主人公情侶在相愛和背叛各個階段的生活片段,包括可能是自麥可-斯諾的《波長》以來銀幕上最語焉不詳的一場謀殺。也許是對今年坎城上映的諸多史詩電影的一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戈達爾在影片中加入了一場古裝戲,情節是拜倫和瑪麗-雪萊在日內瓦湖岸寫《弗蘭肯斯坦》。

  3D的使用(這是戈達爾繼去年的短片《三場災難》後第二次使用3D)讓這部影像層次已經足夠豐富的影片,在視覺上達到了新的極致。在常規的立體實效的基礎上,戈達爾通篇都在用兩側分別啟用完全不同的畫面做實驗,呈現出的是一堆奇特的疊加畫面,幾乎像是進入了一個沒有定義的第四元空間。影像本身囊括了清晰、高飽和的高解析度畫面,故意像素畫、模糊化的錄像畫面,精彩的鏡頭組合(包括一個出人意料的、造價奢華的空中俯拍鏡頭),還有泰倫斯-馬力克式的手持風景拍攝。

  《再見語言》到底講了什麼?它說了一切,又什麼都沒有說。也許,是狗將成為世界最有靈性的觀察著,或者這本來就是屬於狗的世界;也許,是電影藝術已經來到了窮途末路,或者正在迎來一場革新。與戈達爾所有的力作一樣,影片確切的意義與下面這些融為一體:光影和聲音那令人興奮的起起伏伏、頑童式的挑釁和獨具魅力的哲思。託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曾經寫過:「製造結束就是創造新的開始」,因此說「再見」,其實是戈達爾的又一次解構和重塑。

http://yule.sohu.com/20140522/n399915194.shtml yule.sohu.com true 搜狐娛樂 http://yule.sohu.com/20140522/n399915194.shtml report 3597 《再見語言》海報(來源/《綜藝》編譯/菜頭)片名說的是「再見」,但是在這次關於世界狀態和影像可能性的實驗性冥想的背後,戈達爾對觀眾說的實際上是「你好」。在83歲

");}

相關焦點

  • 《降臨》影評:最強大的武器是溝通
    這篇影評有點難產。《降臨》我是懷著觀看佳片的想法去看的,期待值很高。看了之後我卻發現無從下筆,實在沒有什麼很好的切入角度。它不是爆米花電影,不是情節特別突出場面特別火爆的那種,有點小清新帶著哲學思考的情節,也沒有盜夢空間那麼燒腦。
  • 爛片避雷針+專業影評寫作指南=《如何寫影評》
    專業影評主要解決的是電影分析和藝術評價的問題。電影分析不只是單純的視聽分析,它還包括對類型及其歷史的參照,對電影語言發展的參照。如果你沒有參照,你就無法確定,你看到的影片好到什麼程度,它在同類影片中出於什麼位置。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李迅提出,目前我國的影評常見的有三個問題,那就是:找不到合適的分析角度;論據捉襟見肘難以服人;觀點失當,或者根本沒有觀點。
  • 網友影評:《華麗上班族》杜琪峯的先鋒實驗 形式大於內容
    網友影評:如今杜琪峯將職場上的爭鬥這個頗具話題性的題材,創新地用歌舞的形式來呈現,實在是一種大膽的挑戰。不過對杜琪峯,多類型的嘗試歷來就是他愛做的事情,雖然以警匪片的節奏控制稱雄於世,但不管是《單身男女》、《奪命金》、《高海拔之戀》等等影片,杜琪峯還是每每都有新的類型探索,或許並不是每一部都成功,但開拓的意義的確是大的,正如當下這部《華麗上班族》一樣。
  • 影評應該怎麼寫?觀後感不等於影評的三個理由
    尤其是以時光網、豆瓣電影為平臺的一些國內主流平臺讓電影評論成為每一個人的工具成為可能,即便是不知道蒙太奇為何物的初中生,也可以寫電影觀後感走上熱門,被稱為精彩影評。究竟什麼是影評?至少不是觀眾的觀後感。一、影評幫助觀影者理解電影具有深度的電影往往不只是戳中觀影者的淚點、激起觀影者的興奮,而是一些社會背景後面,有思考傾向的藝術表達。
  • 世界上耗時最長的物理實驗,進行了快100年,到底在研究什麼?
    導語:世界上耗時最長的物理實驗,進行了快100年,到底在研究什麼?說到物理實驗,可能大家都不會陌生了,因為這是我們很常見的東西,比如說我們在上物理課的時候,都有做過一些物理實驗。包括電學實驗、力學實驗、熱學實驗、光學實驗等等,常用於驗證物理學科的定理定律。一般來說,我們做的實驗都是比較快的,尤其是物理實驗,最長几個月的時間都可以完成了。但是世界上耗時最長的物理實驗,進行了快100年,可能大家會有些好奇,這個實驗到底在研究什麼?
  • 如何寫好影評 - 百度經驗
    雖然當下文學越來越不受重視,看電影的人很多,可是能夠寫好一篇好的影評的人確實鳳毛麟角,現在我來談談如何寫好一篇優秀的影評,如果這篇文章讓你覺得有所收穫,那麼請在下面點個讚,不勝感激。第一步,看電影能夠讓你想到要寫影評,一定是能夠觸動你的電影,當然也有可能是老師布置的作業,好吧,無論是出於怎樣的出發點,你都應該認真的看一遍電影簡介,如果這個不看你說你寫的很好,小編算你厲害。第二步,認真的將電影看至少三遍以上,這三遍不能夠就單單看三遍,第一遍是粗略的了解情節,人物主演的角色,情節的衝突點非常重要。先不說第二遍該怎麼樣做。
  • 獨家網友影評:《失戀33天》火得有點離譜!
    失戀33天影評(一)  獨家網友影評:《失戀33天》火得有點離譜,投資不到900萬,首周票房就過了億,上映兩周破兩億,而且場次沒見減少,觀眾也是與日俱增,照此勢頭,票房破三億指日可待。  獨家網友影評:《失戀33天》對抗好萊塢的成功之路並非首創,走的還是馮小剛賀歲片的路子。即不是靠好萊塢式宏大的場面來衝擊觀眾的視覺,而是靠國內導演對民族語言和國人生活得天獨厚的熟悉優勢,通過緊貼生活、幽默時尚、心有靈犀的對白,通過對主流觀眾群體現實生活的及時反映來贏得先機。
  • 《今日影評》周黎明評《流浪地球》:「硬科幻」包裹柔情感
    《今日影評》周黎明評《流浪地球》:「硬科幻」包裹柔軟情感中新網2月1日電 2019年被稱作「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因為中國影壇將有三部大製作國產科幻片問世,分別是《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與《拓星者》。而《流浪地球》作為春節檔「硬科幻」力作,無疑備受矚目。
  • 自然語言處理起源:馬爾科夫和香農的語言建模實驗
    然後,他又把這些字母放進了 200 個網格中(每個網格有 10×10 個字符),並對每行每列中元音的數量進行統計,然後將這些結果進行了整理。對於不知情的旁觀者來說,馬爾科夫的舉止略顯詭異。為什麼有人會以這種方式解構一部文學天才的作品,而且是解構成這種無法被理解的形式?
  • 百種語言共訴「再見太陽系」,《流浪地球2》定檔2023年大年初一
    第二個感恩是影院將電影留給觀眾,讓觀眾感受最好的視聽體驗,(影院)在疫情期間經過很多的艱難,所以影片發行方免除所有發行代理費用,這樣才能讓觀眾和影院都獲得回饋。感恩影院,感恩觀眾。」而作為電影《流浪地球》中點燃木星的英雄航天員劉培強的扮演者吳京就更為直接,直指郭帆為「大騙子」,並直言:「《流浪地球2》到底我還演不演?」話音未落,現場引發連連爆笑。面對一個又一個的「拷問」導演郭帆在場揭曉終極答案。隨著大銀幕的開啟,一張帶著《流浪地球2》片名與「2023年大年初一」字樣的海報正式曝光,現場瞬間被點燃。
  • 影評大神羅傑·伊伯特畢生力挺的15位導演
    但伊伯特並沒有將她拋諸腦後,而是認為她和其他導演一樣,仍在創新實驗,儘管這些創新想法沒有成功,但至少坎皮恩在邁步向前,而非原地踏步。她2009年的《明亮的星》又回到高水平,伊伯特稱讚其「美麗而多愁」。《推小車的人》劇照接下來的《再見索羅》,伊伯特在影評中表示「巴哈尼是新一代偉大的美國導演,他從未走錯一步。」
  • 李淼做客《今日影評》暢評驚悚片《隱形人》
    12月10日,專欄作家李淼受邀做客《今日影評》節目,多角度評論電影《隱形人》驚悚質感的同時,也就電影恐懼感的營造方法與廣大觀眾朋友展開討論。  偷窺視角製造無聲驚悚  隱形共生令人毛骨悚然  網友在《隱形人》中體驗到的驚悚感,做客《今日影評》的李淼也深有感觸。
  • 科學家將人類的「高智慧基因」傳給了猴子,最後不得不終止了實驗
    我們人類到底從何而來?關於這個問題,現代科學早已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人類與地球上的其它生物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大家都是由地球上原始的生物,在漫長的時間裡逐漸演化而來,如果追根溯源的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極有可能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 科學家將人類的「高智慧基因」轉給了猴子,最後不得不終止了實驗
    我們人類到底從何而來?關於這個問題,現代科學早已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人類與地球上的其它生物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大家都是由地球上原始的生物,在漫長的時間裡逐漸演化而來,如果追根溯源的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極有可能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
  • 美麗心靈電影影評 現實與虛幻的納什
    電影的前段是平淡的敘述,看到中間才發現室友和特工都是虛幻的,在天才的腦海裡出現重影,虛幻與現實同時出現,納什出現困惑,到底要走向哪個世界,這時正是他生命中的另一半,妻子用愛將他拉回到現實世界中,虛幻成為美好的記憶!
  • 《我是餘歡水》:在被嫌棄的一生裡,如何將幸福進行到底?
    因為,我也要和餘歡水說再見了。下周,我也要重新回到學校、回答熟悉的工作崗位。這個假期,「餘歡水」這個角色讓我感悟太多太多。我不認為這是黑色幽默,我更不認為這是荒誕喜劇。太多的人,對自己的生存表示麻木。這個人心不古的世道裡,誰都活得不容易。久而久之,也都習慣了所謂的得過且過。02餘歡水,這什麼破名字。
  • 寄生——《寄生蟲》影評
    雖然跟大家誇下了海口要寫《寄生蟲》的影評,但真正到了動筆的時候我還是挺糾結的,畢竟現在網上的影評層出不窮,專業性的更是一抓一大把,再加上開學忙碌,這影評一拖就到了現在。我到底給大家寫些什麼呢?想來想去,還是決定從主題表達與拍攝技巧,人物形象和細節解讀三個部分來寫。(三部分均由電影時間順序寫,可能看起來會有點雜亂。)
  • 《十二猴子》影評
    在這篇影評開篇前,我想提出一些聲明。對於各種敘事作品,我不太樂意長篇大論直抒己見地進行評述,更不常寫影評,除非有某種潛在的衝動驅使。關於《十二猴子》的這篇影評就是這樣開始提筆寫起的。提筆前我幾乎思索了半個月的時間,始終在幾種形式之間搖擺不定,最終,我決定以這樣的形式寫作這篇影評。即儘量不談及拍攝技術層面的諸多問題,也儘量不觸碰影片情節內容上各個存疑之處。
  • 瀝青滴漏實驗進行了快100年,熬死2名教授,實驗到底要證明什麼?
    科學是嚴謹的,也是值得重視的,每一個重要的科學實驗,都要花費工作人員巨大的時間和精力。你知道嗎?在世界上有一個瀝青滴漏實驗,從開始到現在已經快100年了,期間該實驗熬死了兩名教授,直到現在也沒有徹底結束。那麼,這個實驗到底要證明什麼呢?
  • 瀝青滴漏實驗進行了快100年,熬死2名教授,實驗到底要證明什麼?
    科學是嚴謹的,也是值得重視的,每一個重要的科學實驗,都要花費工作人員巨大的時間和精力。你知道嗎?在世界上有一個瀝青滴漏實驗,從開始到現在已經快100年了,期間該實驗熬死了兩名教授,直到現在也沒有徹底結束。那麼,這個實驗到底要證明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