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嘉興市與湖州市正式籤訂《嘉興市和湖州市一體化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該協議的籤訂標誌著,兩地將落實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在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推動統籌規劃、整體布局、深度合作和一體化發展,建立高緊密型合作關係,共同打造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示範區。
「加快推進嘉興湖州一體化建設」被寫入今年浙江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一體化成為兩座城市相向而行的共同選擇。浙北的嘉興、湖州兩地將進一步融合發展。
兩地融合提速
嘉興人李女士曾在湖州工作過一年,每周往返兩地之間,如果搭乘高鐵需要繞道杭州,顯得並不那麼方便;而選擇申嘉湖高速公路、省道湖鹽公路等公路自家,兩地車程約1.5個小時。隨著兩地一體化發展腳步的加快,這樣的情況正在悄悄改變。
嘉興、湖州兩地同處浙江省北部區域,地緣相接、人緣相親、文化相通、經濟相融,共同承擔著浙江省大灣區北翼建設和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任務,是省內唯一同屬杭州都市圈和上海大都市圈的毗鄰市。
地處浙北的嘉興和湖州兩地,在新中國成立後的1958-1983年曾一度合二為一,兩地同為嘉興地區34年,直到1983年始分建為嘉興、湖州兩個省轄市。「親密」程度可想而知。
資料顯示,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直到1983年,兩市都同屬於一個行政主體,因此兩地「手足之情無比深厚、兄弟之誼歷久彌堅」。
上一次的先合後分,為嘉湖兩地發展提供了更多融合因素,人員流動、婚姻家庭等都增強著兩地感情。事實上,目前有很多湖州人在嘉興創業,也有很多的嘉興人在湖州創業,兩地各方面的往來十分密切。
有關人士指出,這一次一體化發展與上一輪嘉湖合併不同,上一次是簡單的減法,兩個地區撤併為一個地區,而這一次是兩地打破行政壁壘實現市場要素高質量流動的有益創新。
提升城市能級
從地域面積和常住人口來看,嘉興和湖州加起來,恰好和蘇南的蘇州、南通差不多。
數據顯示,去年嘉湖地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591.1億元、佔全省比重13.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05.7億元、佔全省比重12.2%,常住人口775.3萬人、佔全省比重13.5%,基本上構成了省內除杭州、寧波外的第三極。在長三角16個核心城市中,能級超過常州,與南通大體相當。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長三角各城市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目前,嘉興正在打造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湖州正在打造大上海同城化都市圈的西翼門戶。兩地建立合作關係,優勢互補、聯合聯動,將為振興浙北地區高質量發展和助力長三角一體化建設提供生動實踐。
但一份調研報告指出,此前嘉興、湖州發展相對趨緩,能級明顯偏弱。進入新時代,嘉興、湖州若攜手奮進、抱團發展,依託優越自然稟賦,立足平安和諧環境,弘揚勤奮進取民風,加速工業化、現代化,著力打造杭州灣第三極,定能再現繁華富庶之勝景。
提升城市能級成為擺在嘉興和湖州面前的共同課題。對此,嘉興市委書記張兵提議,圍繞打造「軌道上的長三角」,加快規劃建設嘉湖城際鐵路。
他表示,嘉湖城際不僅將緊密連接起湖州市區和嘉興市區,實現兩地的同城化、通勤化,極大促進兩地資源要素的流動,而且沿線還可以串聯起南潯和烏鎮兩大古鎮,促進旅遊經濟的發展,還將經過正在改建的嘉興軍民合用機場,推動兩地臨空經濟的發展。
湖州方面的一份研究報告也顯示,在推進湖州嘉興一體化建設過程中,湖嘉城際鐵路等重大交通工程有望加速推進,拉近湖州與嘉興、上海浦東以及寧波的時空距離,從而提升湖州區域綜合樞紐,放大接軌滬杭、聯通蘇皖樞紐門戶功能。
未來前景可期
嘉興湖州一體化發展,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想像空間。兩地如何共同打造踐行新發展理念的示範區、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樣板區、滬浙蘇皖創新合作的試驗區和浙江省「四大建設」的先導區?
一個是浙江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一個剛剛不久前獲批設立南太湖新區。環太湖都市圈是長三角重要組成,浙江省大灣區建設是全省重要戰略部署之一,湖州臨湖,嘉興沿灣,通過嘉湖一體化可以有效聯通太湖區域與杭州灣區域,實現更大區域的聯動。
根據協議,兩地將在共編協同發展規劃、共建互聯通達交通、共促文旅融合發展、共築產業協作平臺、共推科創走廊建設、共享優質公共服務、共保生態環境質量、共抓社會治理合作等八個領域展開一體化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兩地將共編協同發展規劃。這就意味著兩地將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協同推進跨區域戰略協作規劃;通過聯合編制嘉湖一體化空間規劃,加強規劃統籌,協力參與長三角一體化和浙江省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規劃建設,積極謀劃毗鄰地區協同發展規劃以及跨區域戰略協作規劃。
兩地還將建立一體化合作機制,每年至少一次高層會商,共同研討、協調一體化建設過程中的重大任務事項,聯合建立一體化發展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就雙方合作中的重大事項、重大規劃協商交流,作出決策,推進具體合作事項有序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