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明月秋風,應該記得誰吧?
不知為什麼,一直在腦中有這個奇怪的心結,並一直固執地認為在明月秋風的夜晚,雲上的、人間的、心中的,一定是少了些許功名利祿,多了份恬淡釋然。
不喜歡春天,奼紫嫣紅,多了一份紅塵的繾綣。也不喜歡冬夏,或冷或熱,看不慣這勢利的炎涼。只有這明月秋風的心境,可以不帶任何表情,穿過落寞的清宵,慣看那身外的風景聚合離散,任自己在這如水的天上恬淡地旅行。
行雲流水,儼然如斯。
(二)
天上的月並不遙遠,不是有詩寫道嗎,「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邀月者,月邀乎。
其實人間上也有月的,在水中。
在紛擾的世界中,水中的月似乎更顯寧靜。說不定哪片月色,曾經從琉璃湖畔飄到了瀟湘水邊,從太白的杯中飄到了玉川子的井裡。飄吧,飄吧,莫記還期。
只有秋風可以讀懂月的漂泊。
(三)
一直很喜歡中國的古典詩詞,平平仄仄,抑揚頓挫。他們沒有西方文字的直接和坦率,有的只是空靈的意境、通感的情趣、飄忽的幽怨,隨風而來,隨雲而逝,去留一無所系,靜躁兩不相干。
試想,若是少了那一絲月的暢想,任憑一群文字的放蕩,怕是要少很多韻味了。
月的簡約,風的含蓄,點綴了中國文化的飄忽的衣袂。
(四)
「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不記得這是誰的詩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讀懂了秋,也看懂了紛繁的塵世,因為山中的葉就是天下秋的縮寫。
「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蘇翁應該是讀懂了,琴、酒、雲觸手可及,雖說是天上人間,卻又近在心裡。以酒當歌、笑傲江湖、酣暢人生。明月秋風,在蘇軾的心裡瞭然自悟,瞭然自知。
(五)
唐月宋風,千年以後,早已是物是人非,相差甚遠矣。但明月秋風的心境應是不變的吧,不變的從容與寧靜,不變的坦蕩與釋然。
月色通幽,風聲漸老。在這樣的夜晚,你又記得誰?誰又能記得你?(菊花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