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15日 06:00 稿源:中安在線-安徽日報
分享到:
旱區多次實施增雨作業
8月11日下午5時許,遭遇嚴重乾旱的宣城市郎溪縣十字鎮,一場大雨伴隨大風和閃電落下,盼雨已久的農民冒雨在田間勞作。 「這場及時雨算是給水稻解了渴。 」當地農民欣喜地說。
欣喜若狂的農民或許並不知道,這場及時雨其實是一場「人造雨」。當日,十字鎮實施了該鎮歷史上首次人工增雨作業,9個村中的7個村迎來大到暴雨,該鎮大部分地區旱情因此得到局部緩解。
在全省,8月10日至11日,南部旱區氣象部門抓住有利條件組織開展地面高炮、火箭人工增雨作業。截至11日20時,宣城、黃山、銅陵、池州、蕪湖、馬鞍山等6市及黃山風景區共實施地面作業43點次,發射火箭彈222枚、炮彈60發,播撒碘化銀煙條20根。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的共同作用下,作業區及影響區普降小到中雨,局部地區大雨。
「由於高溫持續時間長,土壤失墒較重,只有局部地區存在人工增雨條件。」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副主任袁野強調,當前人工增雨作業僅能局部減緩乾旱的發展,要想根本上緩解旱情,還需要等待更好時機。
據了解,根據未來一段時間的抗旱需要,我省已緊急購置一批人工增雨火箭發射裝備和火箭彈,增強人工增雨作業能力,同時已做好飛機人工增雨作業準備。
人工增雨必須借勢借力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工增雨越來越多地被應用,也日益為人們所熟知。人工增雨可以像神話裡「龍王」那樣呼風喚雨嗎?「這是不可能的,人工增雨必須具備一定的時機和條件,而非憑空造雨。 」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高級工程師吳汪毅介紹,人工增雨作業必須有雲和降水形成的天氣條件,這是由人工增雨的原理決定的。
吳汪毅介紹,人工影響天氣,目前採用的催化劑主要是碘化銀,它是一種冷雲催化劑,必須在-5℃以下溫度區間內才能發揮作用,所以作業的雲必須具備一定厚度,而且冷雲催化的機理還要求雲內具備相當數量的過冷水,即水中缺少凝結核,或因其他原因,在0℃以下還保持著液態水。此外,要使作業效果好,雲必須滿足一定的條件。 「雲的厚度要大於2km,雲底高度要小於2km,雲外向雲中輸送的水汽充足」。
專家介紹,我省目前有高炮74門、火箭143套、地面碘化銀髮生器10套,租用空軍飛機1架,配備2套機載播撒設備。從作業方式看,有飛機人工增雨和地面人工增雨。相比而言,飛機增雨具有作業面積大、機動性強等優點,但是飛機作業安全要求較高、費用較大,只有在出現大範圍乾旱並且具備大範圍作業條件時,使用飛機才比較合適。
人工增雨不會「傷害」環境
本來不具備降雨條件,通過人工幹涉讓雨水落下來,這會不會影響大氣正常運動,對未來天氣造成不利影響?
「人工影響天氣,是通過科技手段對局部大氣中的物理過程施加人為影響,使之朝著人們希望的方向發展,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 」吳汪毅解釋,這不會對大氣本身的運動產生大的影響,也不會對今後一段時間的天氣產生不利影響。
不少人擔心,作業時播撒的製冷劑溶入水中會產生汙染。對此,吳汪毅解釋說,當前國內人影作業中主要採用製冷劑(乾冰、液氮)、人工冰核(碘化銀)。乾冰、液氮分別是二氧化碳加壓後冷卻壓縮與工業制氧過程的副產品,汽化後成為空氣,使用的碘化銀量極小。 「比如一枚火箭彈碘化銀含量僅有10克,催化後將伴隨降水沉降至地面,或只有少量的存留於大氣。 」袁野肯定地說,根據國內外多年來的監測,尚未發現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對環境和人類健康帶來負面影響。
向天借雨,「龍王爺」是否慷慨?近幾年,氣象部門開展了多次人工增雨作業,在防災減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9年以來,全省實施增雨作業有效增加了降水。 」袁野介紹,按現行增雨效果評估方法計算,2009年增雨5.7億噸,2010年增雨5.1億噸,2011年增雨6.0億噸,2012年增雨4.5億噸,累計增加降水21.3億噸,直接經濟效益達10.65億元。
從國內看,福建古田水庫開展的為期12年的對流雲高炮增雨作業,相對增雨24%。河北省飛機增雨作業,增雨達18%。從國際上看,目前全世界每年有30多個國家開展各種方式的人工影響天氣活動。美國、俄羅斯、以色列等國還將人工增雨成套技術向發展中國家輸出,並成立專門的人工影響天氣商業公司,承接人工增雨計劃項目。「人工增雨是應對極端天氣、服務生產生活的一種可靠手段。 」袁野說。(史力、夏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