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堅又一顛覆性技術!我國開展「更柔軟」航天飛行器相關研究 實現智能控制

2020-09-20 前瞻網

在不少科幻片中,我們會看到一些飛行器、機器人能隨時展現「七十二般變化」的身手,在狹窄的空間內也可以伸縮自如不斷變幻。

在現實中,如果飛行器能夠一定程度上做到這樣「可塑可變」,就可以帶來非常大的性能改善,並且在其操作運行過程中也將發揮全新的功能。

日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李小平表示,我國科學家已在相關飛行器材料、智能控制等方面開展研究,還將在柔性可變形跨域智能飛行領域進行更多探索。

據介紹,跨空域、跨速域的跨域飛行,是航空航天領域最具顛覆性和變革性的戰略發展方向。

此前,「胖五」搭載的「柔性充氣式返回試驗艙」就是這類研究之一,可以通過類似「吹氣球」的充氣展開方式,增加自身與大氣接觸的面積,起到減緩著陸衝擊的作用。不過,非常遺憾的是貨運飛船的充氣結構在再入地球大氣層階段出現問題,也可見這項技術並不簡單。

這些設備上使用的材料也是非常特殊和先進的,比如不久前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發出的形狀記憶聚合物智能複合材料,利用這一材料結構的可展開柔性太陽能電池系統已經成功實現在軌驗證。基於形狀記憶聚合物複合材料的智能結構,還將應用於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1號」。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正研究「更柔軟」航天飛行器,使其具備隨時變形能力
    如果航天飛行器具備隨時變形或適應環境連續改變能力等特殊性能,那麼就可以在複雜飛行環境中完成更多更具挑戰性的任務。記者從正在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了解到,在全球航天這一前沿領域,我國科學家正進行相關研究。
  • 戰略研究丨機械與運載工程領域顛覆性技術
    美國、俄羅斯等國均成立了專門機構,加緊顛覆性技術的相關研究,我國也應開展顛覆性技術研究,捕獲新興前沿技術機遇。在前期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專家訪談方法,提出了應當引起關注的機械工程、航空航天、海洋運載裝備及軌道交通領域的顛覆性技術。(一)機械工程領域的發展情況1.智能製造技術智能製造是我國製造業由大變強的核心技術和主線。我國已經湧現出一些企業積極制定並實施本企業發展智能製造的規劃計劃,智能製造技術將在我國製造業獲得大力發展和廣泛應用。
  • 航天智能控制技術讓運載火箭「會學習「
    在航天工程領域,由於環境、故障、本體不確定、外部幹擾、等特有屬性,傳統控制方法存在應對能力不足、解決問題不全等問題,亟需航天智能控制技術給出系統性、綜合性的解決方案,以提升航天飛行器的可靠性。01控制科學的發展路線控制科學是一門研究機器、生命、社會中控制和通訊的一般規律的科學,是研究動態系統在變化的環境條件下如何保持平衡狀態或穩定狀態的科學。
  • 包為民:航天智能控制技術讓運載火箭「會學習」
    首先,梳理了我國運載火箭「從無到有」、「從有到全」的發展歷程,提出了航天智能技術從太空飛行器的可靠性做起,太空飛行器的可靠性從航天智能控制做起,航天智能控制從「會學習」的火箭做起。圍繞航天智能控制技術如何使運載火箭「會學習」的發展架構,進一步探索了「邊飛邊學」和「終身學習」智能控制技術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現狀,支撐我國「會學習」運載火箭高可靠、智能化的發展。
  • 航天智能控制技術讓運載火箭「會學習」『太空科普』
    我國空間飛行器逐步從科研試驗轉向業務應用,特別是在近地到深空、在軌服務與維護、大規模衛星星座等方面快速發展,空間飛行器制導控制技術將從傳統控制逐步向智能控制升級更新,亟需航天智能控制技術來提升空間飛行器的可靠性和自主運維能力。我國空間飛行器制導控制技術發展歷程,如圖2所示。
  • 包為民院士:航天智能控制技術讓運載火箭「會學習」
    首先,梳理了我國運載火箭「從無到有」、「從有到全」的發展歷程,提出了航天智能技術從太空飛行器的可靠性做起,太空飛行器的可靠性從航天智能控制做起,航天智能控制從「會學習」的火箭做起。圍繞航天智能控制技術如何使運載火箭「會學習」的發展架構,進一步探索了「邊飛邊學」和「終身學習」智能控制技術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現狀,支撐我國「會學習」運載火箭高可靠、智能化的發展 。
  • 早讀|我國正在研究柔性變形飛行器
    上海今天多雲到陰有短時小雨,最高溫度26℃,明天最低溫度20℃§今日關注▌我國正在研究柔性變形飛行器※如果航天飛行器具備隨時變形或適應環境連續改變能力等特殊性能,那麼就可以在複雜飛行環境中完成更多更具挑戰性的任務
  • 「更柔軟」航天飛行器誕生——像鳥一樣飛翔
    2020 年 9 月 19-21 日舉辦的中國航天大會上,DeepTech 了解到,我國科學家正在進行柔性太空飛行器的研究。如果航天飛行器具備隨時變形或適應環境連續改變能力等特殊性能,那麼就可以在複雜飛行環境中完成更多更具挑戰性的任務。
  • 「更柔軟」航天飛行器誕生——像鳥一樣飛翔​
    2020 年 9 月 19-21 日舉辦的中國航天大會上,DeepTech 了解到,我國科學家正在進行柔性太空飛行器的研究。如果航天飛行器具備隨時變形或適應環境連續改變能力等特殊性能,那麼就可以在複雜飛行環境中完成更多更具挑戰性的任務。柔性飛行器技術對提高飛行器的燃油經濟性以及安全性,甚至對提高軍用戰鬥機的作戰性能,都有著巨大的潛力。
  • 火星探測、航班化航天運輸! 西電人聚焦航天科技前沿研究
    針對可重複使用空天飛行器熱防護材料及壽命預測和太空飛行器與甚大基線陣協同探測技術兩大重點難題,一直以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科研團隊謀篇布局,在高速飛行器等離子體鞘套信息傳輸、電磁科學實驗研究、高超精度測量等領域開展相關研究,致力於解決「黑障」難題、實現臨近空間高速飛行器全程測控與可靠探測
  • 中國科學家正在研製顛覆認知的智能空天飛機
    環球網9月20日援引新華網文章:《我國科學家正進行「更柔軟」空天飛行器相關研究》,新華社福州9月20日電(記者秦宏)。文章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李小平在中國航天大會上作了題為《柔性可變形跨域智能飛行前沿探索》的演講。據文章稱,李小平院長介紹,跨空域、跨速域的跨域飛行,是航空航天領域最具顛覆性和變革性的戰略發展方向。
  • 顛覆性技術製備材料 超級顯微鏡打破壟斷
    大多數情況下,利用傳統的技術產生的團簇量很少,要得到足夠量需要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目前該裝置可以實現每小時合成1微克的材料,這一指標已經遠遠超過國外,是國際上報導的100倍之多,比傳統的方法提升了3-4個量級,是一種顛覆性的技術。」王廣厚介紹,裝置已製造出Au20、Au561、Ag55、Ag147、Ag309等新物質,其中Au20是包含20金原子的分子,預計可用於催化。
  • 蘇世偉丨顛覆性太空技術的創新機理與應用邏輯
    目前,我國的航天科技計劃項目大多對應於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而規劃,看似完美,但由於統籌協調機制的欠缺,離顛覆性太空技術培植、應用的預期目標還比較遠。專業科研系統都只是國家大系統或社會大系統的一部分,只有面向整個社會,乃至全球社會,才是尋找顛覆性技術的追本溯源之路。
  • 緊抓科創主動權 我國加快顛覆性技術布局
    醞釀重大項目新形成機制 啟動10個試點項目緊抓科創主動權 我國加快顛覆性技術布局作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競爭力提升重要「利器」的前沿科學和顛覆性技術正迎來一波政策紅利。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我國正加快探索建立顛覆性技術發現資助機制,加強對非共識項目的識別舉薦,支持全新概念的創新研究。
  • 組合動力飛行器或重塑世界航空航天新格局
    張旭輝在2020年《科技導報》第12期刊發了《組合動力技術的未來應用》一文,文章介紹了組合動力基本分類及工作原理,綜述了組合動力技術在臨近空間高速飛行器、重複使用航天運輸系統等領域的應用,總結了組合動力飛行器發展趨勢及主要關鍵技術。
  • 緊抓科創主動權 我國加快顛覆性技術布局
    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電(記者鍾源)作為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競爭力提升重要「利器」的前沿科學和顛覆性技術正迎來一波政策紅利。《經濟參考報》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我國正加快探索建立顛覆性技術發現資助機制,加強對非共識項目的識別舉薦,支持全新概念的創新研究。把完善國家重大科技計劃的項目形成和組織實施機製作為當前科技體制改革的核心任務,並率先開展改革試點。
  • 康紹忠院士:農業領域若干顛覆性技術初探
    面對即將到來的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必須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面向農業農村主戰場、面向國家農業科技重大需求,研究提出我國農業領域顛覆性技術的研究方向,搶佔全球農業科技競爭先機,提升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力和產業競爭力。
  • 【光明日報】顛覆性技術的預測與展望
    首先,研究和發展顛覆性技術將有助於我國擺脫原創性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困境,提升科技創新質量,實現跨越式發展。其次,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契機,發展顛覆性技術將改變我國現有的產業規則,影響我國現有的產業格局,進而形成新的主導產業,為我國科技創新的跨越式發展提供新的物質基礎。
  • 戰略研究丨支持基礎研究 促進全鏈條顛覆性技術創新
    文章認為,基礎研究分四大類型,即面向重大科學目標的基礎研究、國家需求牽引的基礎研究、以人才為本的自由探索型基礎研究和以實際應用為目標的基礎研究。從事各類基礎研究的不同機構要定位明確,國家對不同類型的基礎研究要實施差異化穩定支持,形成我國關鍵技術的全方位綜合實力,進而帶動顛覆性技術創新實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