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正研究「更柔軟」航天飛行器,使其具備隨時變形能力

2020-09-21 北晚新視覺網

如果航天飛行器具備隨時變形或適應環境連續改變能力等特殊性能,那麼就可以在複雜飛行環境中完成更多更具挑戰性的任務。記者從正在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了解到,在全球航天這一前沿領域,我國科學家正進行相關研究。

資料圖,新華社供圖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李小平在大會上作了題為《柔性可變形跨域智能飛行前沿探索》的演講。據介紹,跨空域、跨速域的跨域飛行,是航空航天領域最具顛覆性和變革性的戰略發展方向。運用特殊材料和智能控制等技術,具備變高度、變厚度、變長度、機翼扭轉等能力,以及智能飛行等其他性能特性的柔性可變形跨域智能飛行器,是人類實現跨域飛行,自由進出和充分利用空間的重要手段之一。

李小平說,我國科學家已在相關飛行器材料、智能控制等方面開展研究,還將在柔性可變形跨域智能飛行領域進行更多探索。

延伸閱讀

中國可重複使用飛行器穩步發展,計劃25年後1小時全球抵達

一旦「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成熟,普通人上太空、臨近空間旅遊、全球1小時抵達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及運輸系統則是讓普通人實現上述目標的基礎。在中國首個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成功返回著陸的背景下,空天飛行器發展成為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熱議話題之一。

在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作了《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的發展與思考》的報告。包為民表示,我國計劃在2045年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1小時全球抵達。

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三院院長則作了《邁向空天時代——空天飛行器發展展望》的報告,從創新的邏輯、國際研發格局、空天飛行面臨重大問題等,對空天飛行器發動機、材料、可重複使用技術等方向性問題進行探討,豐富了在場參會人員對可重複使用航天運輸系統的認識。

1小時全球到達預計在2045年實現

可重複使用航天運輸系統是可多次往返於地面與空間軌道、對此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輸系統,具有「自由進出空間、按需返回地面、多次可重複使用」的典型特徵。

現階段的無論是一次性運載火箭以及可部分重複使用(一子級)的火箭,還是可重複使用的太空梭,都還遠未達到「航班化」運輸系統的要求,發射準備時間長,價格也相對高昂,尤其是太空梭,並沒有達到美國當初設計目標,每次發射費用非常高。太空梭研製生產費用花費約100億美元,一次飛行費用約為5億美元,發射準備時間數個月。

航天運輸達到「航班化」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發車」數量遠比以前多,準備時間應大為縮短;二是形成固定時間和周期,重複往返;三是價格大幅下降,在大部分普通人可承受範圍內。「採用『航班化』運輸模式具有高可靠、低成本、重複使用、智能化、模塊化、產業規模化等基本特徵。」包為民說。

包為民表示,我國計劃在全面提升新一代運載火箭性能水平基礎上,計劃到2045年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天運輸。包為民透露實現這一目標將分階段推進:2025年前為起步建設階段,主要任務是突破關鍵技術,形成試驗使用系統;2035年實現目標初步建成,總飛行數百次、總貨運千噸級、總客運千人次;到2045年目標全面建成,實現按需發射,每年總飛行次數達到千次量級,總貨運萬噸級,總客運萬人次。

對於在技術途徑上如何具體實現這一目標。包為民介紹說主要包括三種:一是可重複使用運載火箭+高超聲速技術;二是升力式可重複使用運載器+高超聲速技術;三是先進組合動力技術。這三種技術途徑從相對簡單到相對困難。

中國工程院院士、運載火箭專家龍樂豪也參加了此次航天大會。在17日福建省全國航天特色學校建設工程啟動儀式暨工程建設研討會上,龍樂豪表示,未來我國將研製可重複使用飛行器、長徵九號重型運載火箭、空間太陽能電站等。

龍樂豪此前撰文指出,縱觀重複使用航天運輸技術的國內外發展情況,並基於對各類技術發展的分析研判,提出適合我國具體國情的重複使用航天運輸系統戰略發展思路:從部分重複使用到完全重複使用、從火箭動力到組合動力、從兩級入軌到單級入軌。按照火箭構型重複使用、升力式火箭動力重複使用、組合動力重複使用三條技術途徑同步開展研究,梯次形成能力。

「航班化」航天系統穩步發展

縱觀人類交通發展歷史,每一次交通運輸方式的變革都會帶來人類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的革命。比如飛機和高鐵的商業化運營,不僅帶來人民出行方式的改變,還帶來經濟、文化、生活和觀念上的改變,並深刻影響社會的各個方面。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交通運輸的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一小時全球抵達」已經提上日程,「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的需求正在逐漸增加。巨大誘惑背後是技術難度和複雜度的成倍提升。

包為民列舉了關鍵技術及基礎問題,關鍵技術群主要涵蓋動力與能源、控制、結構、防熱、材料與製造等5個專業30項關鍵技術。基礎問題群包括總體、動力、結構、材料、熱防護等方面機理有待研究。「因為『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的飛行環境複雜、力熱耦合約束強、載人飛行可靠性安全性要求高。」包為民說。

即使技術難度異常複雜,各航天大國或航天組織依然組織了大量研究、試驗工作,試圖在這一領域佔領制高點。比如美國的X-37B軌道試驗飛行器、XS-1運輸器等項目;英國「雲霄塔」空天飛機計劃;印度RLV-TD項目。

令人欣喜的是,我國也在這一領域展開研究試驗,並取得了穩步發展。

9月4日,據新華社報導,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的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在軌飛行2天後,於9月6日成功返回預定著陸場。

報導指出,這次試驗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技術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後續可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更加便捷、廉價的往返方式。

「這是繼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後,我國航天運輸系統發展的又一個裡程碑,表明我國已經初步掌握了世界上極少數國家掌握的航天技術,意義重大。」一名參加航天大會的專家表示。

在可重複使用火箭方面,2018年10月29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一院12所開展了運載火箭垂直回收制導控制技術驗證試驗,飛行取得成功。這是中國在垂直起降可重複使用火箭研製上的重要一步。

2019年7月26日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起飛,以「一箭三星」的方式,將遙感三十號05組三顆衛星送入太空。這次看似尋常的發射任務,承擔了一場不尋常的技術試驗:火箭的一子級落點實現了精確控制。這一技術突破不僅有助於保障落區居民安全,也是未來中國火箭可重複使用的諸多核心技術之一。

除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另一家航天企業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也提出了航天運輸項目。

近年來,航天科工開展了「飛雲、快雲、行雲、虹雲、騰雲」航天工程,與「高速飛行列車」工程一起,形成「五雲一車」的商業航天新格局。

其中,最為關鍵的「騰雲工程」屬於空天往返飛行項目,將突破以組合動力、機體/推進一體化技術為代表的核心技術,建成空天飛行器技術綜合研究體系。其中以研製空天往返飛行器為主。計劃在2020年前完成聯合發動機的技術驗證飛行試驗,2025年完成關鍵技術的攻關,2030年前實現空天飛機的技術驗證。

在2017年的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上,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展示「騰雲工程」,其主要目標是:在2030年之前,設計並製造完成中國首架可水平起飛、水平著陸並且可以多次重複使用的空天往返飛行器。

(原標題:我國科學家正進行「更柔軟」航天飛行器相關研究)

來源:北晚新視覺網綜合 @新華視點、澎湃新聞、環球網

流程編輯:TF015

相關焦點

  • 「更柔軟」航天飛行器誕生——像鳥一樣飛翔
    2020 年 9 月 19-21 日舉辦的中國航天大會上,DeepTech 了解到,我國科學家正在進行柔性太空飛行器的研究。如果航天飛行器具備隨時變形或適應環境連續改變能力等特殊性能,那麼就可以在複雜飛行環境中完成更多更具挑戰性的任務。
  • 「更柔軟」航天飛行器誕生——像鳥一樣飛翔​
    2020 年 9 月 19-21 日舉辦的中國航天大會上,DeepTech 了解到,我國科學家正在進行柔性太空飛行器的研究。如果航天飛行器具備隨時變形或適應環境連續改變能力等特殊性能,那麼就可以在複雜飛行環境中完成更多更具挑戰性的任務。柔性飛行器技術對提高飛行器的燃油經濟性以及安全性,甚至對提高軍用戰鬥機的作戰性能,都有著巨大的潛力。
  • 早讀|我國正在研究柔性變形飛行器
    上海今天多雲到陰有短時小雨,最高溫度26℃,明天最低溫度20℃§今日關注▌我國正在研究柔性變形飛行器※如果航天飛行器具備隨時變形或適應環境連續改變能力等特殊性能,那麼就可以在複雜飛行環境中完成更多更具挑戰性的任務
  • 我國開展「更柔軟」航天飛行器相關研究 實現智能控制
    在不少科幻片中,我們會看到一些飛行器、機器人能隨時展現「七十二般變化」的身手,在狹窄的空間內也可以伸縮自如不斷變幻。在現實中,如果飛行器能夠一定程度上做到這樣「可塑可變」,就可以帶來非常大的性能改善,並且在其操作運行過程中也將發揮全新的功能。
  • 火星探測、航班化航天運輸! 西電人聚焦航天科技前沿研究
    包為民表示,未來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將主要由1小時全球抵達運輸+天地往返運輸+空間轉移運輸等三類運輸系統組成,具有高可靠性、低成本、重複使用、智能化、模塊化、標準化、產業規模化等基本特徵。「通過採用重複使用設計理念,開展長航時、長壽命設計,從根本上解決當前運載火箭一次性使用帶來的費用高昂問題,中國航班化航天運輸將形成體系化能力和規模化產業,總體性能水平達到世界一流,全面形成我國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
  • 我國科學家揭示蜜蜂腹部變形機制 可為變體飛行器設計提供參考
    中國科學家通過探索蜜蜂節間褶的超微結構,發現蜜蜂能夠自如操控它們的腹部形狀,而蜜蜂腹部高頻伸縮和彎曲變形的這一運動機制為人類設計變體飛行器提供參考。這是近日清華大學閻紹澤教授團隊在美國《昆蟲科學雜誌》上發文闡明的內容。
  • 運載火箭會學習 航天運輸航班化 中國航天大會展示未來願景
    「航天控制+人工智慧」探索,打造「會學習」「終身學習」的運載火箭,使其變得更聰明、更自主,不斷提高適應複雜環境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完成更複雜的探測任務。未來的航天飛行器「更柔軟」——如果航天飛行器具備隨時變形或適應環境連續改變能力等特殊性能,就可以在複雜飛行環境中完成更多更具挑戰性的任務。
  • 中國航天示未來願景:運載火箭會學習 航天運輸航班化
    張人峰 攝未來的運載火箭「會學習」——從「十四五」開始,我國將通過「航天控制+人工智慧」探索,打造「會學習」「終身學習」的運載火箭,使其變得更聰明、更自主,不斷提高適應複雜環境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完成更複雜的探測任務。
  • 我國科學家實現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無控隕落精準預測
    國家載人航天工程快速發展,太空飛行器以極高速度跨流域往返大氣層飛行涉及十分複雜的非平衡空氣動力學問題。對太空飛行器進行精細化氣動設計與飛行航跡確定、定軌預報是太空飛行器安全回收的重要課題。
  • 他們是神舟飛船的締造者,更是我國航天事業的中流砥柱
    航空航天類專業是一個研究航空航天有關的專業。4、飛行器環境與生命保障工程本專業旨在培養具備航空、航天環境模擬及控制、生命保障系統設計與研究能力,能在航空航天領域從事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設計近年來,學校持續強化服務國家戰略能力,在航空動力、關鍵原材料、核心元器件等瓶頸領域的研究取得突破,多項標誌性成果直接應用於國防建設。學校團隊參與論證並助力研製的國產大飛機C919成功首飛,研製成功我國首個新型臨近空間飛艇。學校牽頭設計研製的某型無人機定型並執行重要任務,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中位居無人機方隊陣首。
  • 一枚火箭載多顆衛星,汽車運輸發射,中國航天低成本發射或已來臨
    從"十四五"開始,我國將通過"航天控制+人工智慧"探索,打造"會學習""終身學習"的運載火箭,使其變得更聰明、更自主,不斷提高適應複雜環境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完成更複雜的探測任務。
  • 從長徵2F發射試驗型重複使用飛行器看我國的空天飛機計劃
    筆者認為其意義絕不亞於前些日子發射上天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新的可重複太空飛行器填補了我國在航天領域的一大空白,一旦試驗成功,必將大大加強我國在近地軌道開發利用太空資產的能力。基於目前的公開新聞,我們還不知道這一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的外觀和技術細節。但是筆者希望通過已有的信息對其進行一個「特徵測繪」,同時聊一聊該太空飛行器的未來功用。
  • 美國專家研究發現:我國羅布泊大跑道上,停有神秘航天飛行器
    日前美方就放出消息,稱他們在羅布泊發現了一處巨大跑道,而上面停靠有神秘航天飛行器。但美國方面似乎對此很感興趣,不久前美國太空探索公司剛剛完成了火箭回收和重複利用的試驗,並且透露了相關的太空飛行器,以此強調了其太空大國的地位。根據官方報導顯示,中國這一太空飛行器是9月4日,由一枚長徵2F運載火箭送入軌道,但並未發布有關該太空飛行器的照片和相關的發射過程圖像,任務的保密水平明顯高於常規。眼下中國可能也在相關領域取得了突破,並且很低調,讓美國人摸不著頭腦,他們很想知道中國到底走到了哪一步。
  • 文昌航天發射場已具備高密度航天發射能力
    新華社海南文昌12月23日電(黃國暢、王玉磊)12月22日,隨著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託舉5顆衛星順利升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文昌航天發射場圓滿完成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標誌著文昌航天發射場一期規劃建設目標已順利達成。
  • 組合動力飛行器或重塑世界航空航天新格局
    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單一類型的動力形式在滿足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快速、廉價、自由往返空間和臨近空間高速飛行器靈活、多任務飛行等需求方面存在的差距越來越明顯,發展新一代低成本、高效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輸系統成為未來航天領域發展的必然趨勢,對非對稱制空權的爭奪也驅使各國不斷推進臨近空間高速飛行器的研製和技術攻關。
  • 我國牛級霍爾推進器通過測試,證明我國具備遠航能力
    趣味探索 在過去幾十年裡,因為引擎技術短板,國人只能觀看西方國家的一個個遠程太空飛行器升空,探索比月球更遙遠的星球,比如,火星、水星、木星、冥王星甚至是太陽系外的星際空間。
  • 包為民院士:組合動力飛行器技術是航天大國競爭新焦點,應集中力量重點突破
    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航天運載器總體技術、制導與控制技術。、重複使用等能力特徵。此外,組合動力飛行器技術具有戰略性、基礎性、前沿性的典型特點,其技術研究和工程應用將牽引帶動高速空氣動力學、先進材料與結構、高性能動力、先進導航制導控制、地面試驗與評估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有助於促進國家科技軟硬實力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