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航天類專業是一個研究航空航天有關的專業。航空航天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具有較好數學、力學基礎知識和飛行器工程基本理論及飛行器總體結構設計與強度分析、試驗能力,能從事飛行器(包括太空飛行器與運載端)設計、結構設計與研究、結構強度分析與試驗以及從事通用機械設計及製造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和研究人員。
航空航天類專業包括飛行器設計與工程、飛行器動力工程、飛行器製造工程、飛行器環境與生命保障工程、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等主體學科專業。
1、飛行器設計與工程
簡單地講,飛行器設計與工程最主要指的就是對飛機、飛彈等飛行器的設計,轟動世界的「阿波羅登月計劃」、「神舟」飛船等,都是本專業的傑作。
2、飛行器製造工程
本專業旨在培養從事飛行器製造領域內的設計、製造、研究、開發與管理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本專業以一般機械製造工程為基礎,廣泛吸收各種先進技術和科學理論的成果,針對飛行器的特點研究各種製造方法的機理和應用,探求製造過程的規律,合理利用資源,經濟而高效率地製造先進優質飛行器的一門技術科學。它是實現人類航空航天理想,使先進的設計思想變成現實的重要保證。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自然科學基礎知識、製造工程基本理論和飛行器製造的基本理論和知識,並通過各種實踐性教學環節,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分析和解決飛行器製造工程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3、飛行器動力工程
這個專業從廣義上講就是能源動力工程,而對於航空航天飛行器來講,就是飛機和火箭上的發動機。航空發動機是提供飛行器所需的動力裝置,被稱為「飛機的心臟」。
4、飛行器環境與生命保障工程
本專業旨在培養具備航空、航天環境模擬及控制、生命保障系統設計與研究能力,能在航空航天領域從事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設計,在民用領域從事熱能利用、空調、供暖等系統設計的工程技術人才。該專業主要圍繞先進航空器技術、先進太空飛行器技術、飛行器隱身技術、綜合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術、飛行器控制技術、飛行器綜合可靠性技術等六個研究方向進行實驗基地建設。 未來的就業方向主要是航空類科研單位,飛行器生產公司的技術人員。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航空航天生理、空間環境工程、熱控系統理論、控制理論、人機系統工程等基礎理論,掌握從事航空航天環境模擬、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設計與研究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航空航天事業是一個極其龐大、複雜、綜合的系統工程,因此,從廣義上講,航空航天專業是一個基本涵蓋了理、工、文等領域的綜合專業,如材料專業、電子工程專業、自動控制專業和製造專業等等。以哈爾濱工業大學為例,針對航空航天就設置了自動化、工程力學、複合材料與工程專業、電子科學與技術、光信息科學與技術等相關專業。
目前,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清華大學等21所普通高校開辦了航空航天專業,專業也由最初的4個發展到涵蓋航空航天科學的所有學科,逐步形成了國家重點大學與地方高校共同培養不同層次航空航天人才的格局。同時,航天人才培養也形成了由學士、碩士到博士的完整學歷教育體系。
首先,航空航天院校不等於軍校。在我國,除了部隊所屬院校外,設立航空航天專業的高校已經有21所了,其中隸屬於工業和信息化部的高校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6所,教育部所屬高校有清華大學、廈門大學、湖南大學等7所,交通運輸部所屬高校有中國民航大學,地方所屬高校有長春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南昌航空大學等7所。
其次,學航空航天專業不是男生的專利。在上述21所高校招生簡章裡,不存在性別歧視和不錄取女生到相關專業的問題。進入大學後,男生女生學習是一樣的。在一些高校裡,女生學習成績往往好於男生;在實踐能力上,女生也是「巾幗不讓鬚眉」。例如,在北航宇航學院,大學本科生獨立參與的「北航一號」探空火箭項目組以及參加「馮如杯」科技競賽的團隊裡,女生的比例遠高於在校生中的男女生比例。
第三,航空航天專業不是培養飛行員或航天員。在這些高校中,北航設立了培養飛行員的專業,這不代表著高校航天專業的培養目標就是飛行員或太空人,其培養目標是航天工程領域的技術與管理人才。除了飛行員專業對身高和性別有一定要求外,其他專業並沒有這方面限制。航空航天專業對考生的身體要求統一執行教育部、衛生部、中國殘聯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指導意見》。
航空航天類專業的開設院校可以說都是「大腕」,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瀋陽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重慶大學等,都是響噹噹的,其學校牌子本身就是就業率的保證,一些民用企業很樂意高薪招納該類畢業生任研發人員,如設計衝床等高難設備。加上航空航天業發展迅猛,人才需求量大,而它的專業又非常「專」,其他專業根本不具備可替代性,就業委實可以用「無憂」來形容,各大航空航天科研院所、軍科院和航空公司,都是薪水高、地位高、技術高的「三高」好地方。以北航為例,在「神六」發射成功以後,統計出參與航空工程的北航畢業生有好幾千人。
一般來說,航空航天類專業學生的就業與國防事業的掛鈎比較緊密,大致面臨著系統內和系統外的分別。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學生而言,由於我國的航空工業還不太景氣,加上大部分航空航天企業分布在瀋陽、成都、貴陽等地,待遇也不是很高,所以北航的畢業生一般不情願去這些單位,大部分學生還是願意去外企、留京,或者留在研究所,或者通過考研轉專業來從事其他行業的工作。在系統內單位就業的北航畢業生大部分就業於一些像航空航天研究所或飛機製造集團這樣的國防單位。
隨著實現中國人首次登月的夢想的實現,航天人才的需求會越來越多,包括航天飛行器總體設計、航天產品推進技術、航天產品導航、制導與控制技術、航天產品光電通信技術、航天產品能源系統設計、航天產品熱分析、設計與控制、航天產品力學及環境工程、航天產品計算機技術、航天產品仿真技術、航天產品可靠性設計技術、航天產品遙感、遙控、遙測技術、航天產品微波成像及圖像處理技術、深空探測技術、航天產品製造工藝技術、航天產品新材料、航天產品質量管理、航天高級經營管理。
航天事業是一項寂寞、艱苦的工作,許多航天人在偏僻的地方默默無聞地辛勤工作。他們沒有很高的收入、沒有喧囂的都市生活,他們有的就是一股為我國的航天事業奉獻終生的精神,有的是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成就感。如果不能懷揣理想,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閃光,就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航天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簡稱北航)成立於1952年,由當時的清華大學、北洋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等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併組建,是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現隸屬於工業和信息化部。在航空、航天、動力、信息、材料、儀器、製造、管理等學科領域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形成了航空航天與信息技術兩大優勢學科群,國防科技主幹學科達到國內一流水平,工程學、材料科學、物理學、計算機科學、化學、社會科學總論六個學科領域的ESI排名進入全球前1%,工程學、材料科學進入全球前1‰,具備了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基礎。在2019年「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航空航天工程學科蟬聯世界第一。
建校60餘年來,北航創造了40多項國內第一的科研成果,在尖端技術研究領域始終居於國內高校前列,研製發射(試飛)成功的多種型號飛行器填補了國內多項空白,如中國第一架輕型旅客機「北京一號」、亞洲第一枚探空火箭「北京二號」、中國第一架無人駕駛飛機「北京五號」、「蜜蜂」系列飛機、共軸式雙旋翼無人駕駛直升機等。近年來,學校持續強化服務國家戰略能力,在航空動力、關鍵原材料、核心元器件等瓶頸領域的研究取得突破,多項標誌性成果直接應用於國防建設。學校團隊參與論證並助力研製的國產大飛機C919成功首飛,研製成功我國首個新型臨近空間飛艇。學校牽頭設計研製的某型無人機定型並執行重要任務,在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中位居無人機方隊陣首。
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國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首批設有研究生院、擁有研究生自主劃線資格的高校,是一所以理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在航天、機器人、小衛星、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標誌性成果。
學校先後成功抓總研製並發射「試驗一號」「試驗三號」「快舟一號」「快舟二號」 「紫丁香二號」衛星,創下了中國國內高校研發小衛星五戰五捷的紀錄。先進微小衛星平臺技術研究、空間機械臂技術、星地雷射鏈路試驗、快舟星箭一體化技術、神光III雷射裝置中的靶場光電及控制系統等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在「神舟」號系列飛船研製過程中,哈工大攻克了KM6、返回艙焊接變形矯形技術、三軸仿真實驗轉臺、航天員訓練用「模擬失重訓練水槽」、航天員出艙用反光鏡體等多項技術難關。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號系列飛船交會對接任務中,學校提供了20多項技術支撐。為此,哈工大獲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集體」榮譽稱號,是全國唯一的高校單位。2012年,哈工大榮獲「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成功紀念獎牌」。
西北工業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以下簡稱西工大)坐落於陝西西安,是一所以發展航空、航天、航海(三航)等領域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為特色的多科性、研究型、開放式大學,是國家「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隸屬於工業和信息化部。材料科學、工程學、化學、計算機科學等4個學科群進入ESI國際學科排名前1%,形成了以三航學科群為引領,3M(材料、機電、力學)學科群、3C(計算機、通信、控制)學科群、理科學科群和人文社科學科群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為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航空領域,一半以上的重大型號總師、副總師為我校校友。中國航空工業成立60周年紀念表彰了10位「航空報國特等金獎」,6位西工大校友獲此殊榮,在中航工業先後授予的6名「中青年自主創新領軍人才」中西工大校友佔到4位;在航天領域,從早年的「航天三少帥」中的張慶偉和雷凡培,到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等,一大批西工大傑出校友擔任集團公司、院所、企業黨政領導幹部及副總師以上職務,相繼為我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歷史上,全國第一架小型無人機、第一臺地效飛行器、第一型50公斤級水下無人智能航行器和第一臺航空機載計算機均誕生在我校。在16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學校重點參與了大飛機、載人航天與探月等10個重大專項的論證及科研攻關,深度參與了兩機專項論證、神舟系列飛船研製,是「為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作出貢獻單位」的兩所高校之一。學校開我國無人機研製之先河,實現了我國第一個無人機技術與整條生產線出口,擁有我國唯一的無人機特種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無人機系統國家工程中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創建於1952年10月,是新中國自己創辦的第一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2012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民航局籤署協議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8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蘇省共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學校科學研究能力持續增強。建校以來,為共和國貢獻了若干個第一,包括我國第一架無人駕駛大型靶機、第一架無人駕駛核試驗取樣機、第一架高原無人駕駛機、第一架無人駕駛直升機、第一架微型飛行器等,自主研製的「天巡一號」微小衛星成功發射。在基礎研究領域,學校取得了「直升機廣義渦流理論」、「振動控制系統的非線性動力學理論」、「飛機製造協調準確度與容差分配理論」等一批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理論成果。在國防科技領域,學校參與了我國幾乎所有航空重要型號的預研、技術攻關、試驗研究,有多項技術在「嫦娥三號」等航天工程中得到了成功應用,為我國航空航天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航空學科的發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在機械工程系下設航空研究所,1938年成立航空系,它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為我國航空學科的創建和航空科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是學校進入航天航空領域的學科平臺,組織學校航天航空領域的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
目前航天航空學院下設航空宇航工程系、工程力學系和航空技術研究中心,宇航技術研究中心保持跨學科特色,掛靠航天航空學院。航空宇航工程系下設5個研究所,分別為工程動力學研究所、飛行器設計研究所、推進與動力技術研究所、人機與環境工程研究所和空天信息技術研究所;工程力學系下設4個研究所,分別為固體力學研究所、流體力學研究所、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和生物力學與醫學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