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載火箭會學習 航天運輸航班化 中國航天大會展示未來願景

2020-10-03 中國紀檢監察報


未來的運載火箭「會學習」——

從「十四五」開始,我國將通過「航天控制+人工智慧」探索,打造「會學習」「終身學習」的運載火箭,使其變得更聰明、更自主,不斷提高適應複雜環境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完成更複雜的探測任務。

未來的航天運輸將實現「航班化」——

我國計劃到2045年,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天運輸。每年總飛行次數達千次量級,總貨運萬噸級,總客運萬人次。

未來的航天飛行器「更柔軟」——

如果航天飛行器具備隨時變形或適應環境連續改變能力等特殊性能,就可以在複雜飛行環境中完成更多更具挑戰性的任務。目前我國科學家已在相關飛行器材料、智能控制等方面開展研究,還將在柔性可變形跨域智能飛行領域進行更多探索……

遙望太空,逐夢星海。

近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圍繞航天發展戰略布局、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海上絲綢之路」空間信息產業發展、全球航天與開放合作等焦點話題,來自中外航天界的領軍人士展開熱烈研討,深入探討航天未來願景,推動世界航天領域的廣泛深度合作。

1 神舟飛船返回艙、天宮二號、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嫦娥月球著陸器

大國重器展現科技實力

50年前,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開啟了我國航天事業的偉大徵程。

此後,神舟飛天,嫦娥探月,天宮對接,北鬥組網……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實現跨越式發展。

中國航天大會期間,「航天放飛中國夢」航天科普展暨中國航天成就展,介紹了我國航天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展示了一系列航天實物和模型。

航天科普展展館內,4000平方米的展區分為航天科普展區、航天成就展區、商業航天展區、航天文創體驗區等幾部分。神舟飛船返回艙、天宮二號模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模型、嫦娥月球著陸器模型等航天重器,向觀眾全方位展示了中國航天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

展區入口,「東方紅一號」衛星1∶1模型極為壯觀。展區左側,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家族和快舟系列運載火箭模型如排兵布陣般列開,被人們暱稱為「胖五」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也位列其中。作為我國首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大型運載火箭,長徵五號火箭創下了多個「之最」——起飛質量最大、起飛推力最大、箭體結構最大、運載能力最強、運載效率最高,成為我國探月工程、空間站建設、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重要支撐。

神舟十號的返回艙、降落傘及艙外航空服等珍貴實物,吸引許多觀眾駐足。很多人依然清晰記得,2013年神舟十號與天宮一號手控交會對接那激動人心的一刻。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仿真模型。今年7月23日,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點火升空。」現場的志願者向觀眾介紹。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在中國航天大會上介紹,截至9月18日8時30分,「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裡程已達1.55億公裡,距離地球1800萬公裡。飛行期間,「天問一號」已成功完成地月合影獲取、首次軌道中途修正、載荷自檢等工作。

「天問一號」將在地火轉移軌道飛行約7個月,預計2021年2月被火星引力捕獲,進入環火軌道,著陸巡視器預計於2021年5月降落火星。

如果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圓滿成功,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通過一次任務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巡視」三個目標的國家。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

在世界航天進入大發展之際,中國航天朝著更高更遠的目標開啟新徵程。

在中國航天大會上,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說,我國探月工程穩步推進,預計今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實現月球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周雁飛則表示,我國目前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無法滿足載人登月需求,目前正持續開展載人登月方案深化論證,考慮儘量利用成熟技術研製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能夠將載人飛船、月面著陸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

2 氣象衛星、導航系統、應急救援、生物科技、防災減災、智慧農業

航天應用服務大眾生活

高深莫測,遙不可及……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航天領域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仿佛距離我們十分遙遠。

殊不知,航天技術及其產品的應用,早已深入人們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從氣象衛星、導航系統,到國土資源監測、生態環境保護,再到應急救援、生物科技,航天科技創造美好生活,助力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已從夢想走進現實。

北鬥為例,其在產業化應用方面,已擁有多種導航型基礎產品、高精度測量型基礎產品等核心產品,在交通運輸、漁船航運、防災減災、智慧農業等領域應用,並進入消費類電子等大眾高精度應用領域。

「北鬥服務正逐步走入手機、平板電腦、共享單車、老人關愛等更多生活應用領域。」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楊長風介紹,隨著晶片小型化、低功耗、低成本、射頻基帶一體化等技術發展,以及衛星導航IP核與移動通信等領域廣泛集成,北鬥將全面走向大眾應用,服務大眾生活。

高分六號1:3模型是此次中國航天成就展上的重要展品之一。作為我國首顆實現精準農業觀測的高分衛星,高分六號在農業資源監測、林業資源調查、防災減災救災等行業有廣泛應用。

今年年初,高分系列衛星為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選址和建設工程規劃提供依據,在支援抗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建設中,高分衛星通過使用不同體制的觀測系統測量地形與地貌,協助機場工程規劃和項目土地合理應用,助力建設工程科學高效完成。在農業估產與農地保護、國土資源監管與礦產資源調查、汙染治理與環境保護中,都能看到高分衛星的身影。

太空育種是當前航天與農業相結合的前沿領域。

在航天產業融合成果展區,琳琅滿目的太空蔬果、精美的太空月季引起觀眾注意。

「太空育種就是利用返回式衛星搭載農作物種子進入太空環境,在微重力、弱電磁、強輻射等複雜多變的環境作用下,促使農作物種子產生比地面正常環境更多的變異。」 據神舟綠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區域經理李亞平介紹,與轉基因農產品不同,太空育種不是直接人為改變種子原有基因,而是在變異中篩選更優種子資源,將其與地面上的種子進行「雜交」,從而培育新的品種。

截至2018年,我國利用神舟飛船、空間實驗室及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等飛行器的資源餘量,組織開展了累計百餘種、5000多份作物種子和植物材料的空間搭載誘變實驗,目前共有超過200種航天育種新品種通過國家及省部級評審。

商業航天發展,前景可觀,大有可為。

隨著國家商業航天政策的密集出臺和立法的加快,近年來國內商業航天活動持續快速有序推進。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科技委秘書長潘軍表示,隨著「網際網路+航天」的產業升級變革,在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大背景下,中國航天領域在商業航天方面發展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保守估計,未來5年至10年國內商業小衛星發射需求量將超過4000顆,製造的需求也將隨之大幅增長。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商業航天參與企業已經超過百家,主要集中在發射服務和衛星系統兩大領域。隨著商業小衛星製造、發射需求的興旺,商業航天參與企業的產業發展方向也將從「單純的衛星運營」向「運維+服務+跨界」過渡。

「『太空經濟』時代已經到來,人人皆可參與航天。」北京九天微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裁張振興在論壇上介紹了衛星在跨境物流運輸監測、智慧物流監測、野生動物保護、野外放牧等領域的典型應用。「星鏈計劃讓衛星網際網路從設想走進現實,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將衛星網際網路納入『新基建』信息基礎設施範疇,未來3年將是衛星網際網路『新基建』的重要發展時期。」

3 「太極二號」雙星計劃啟動,中國宇航學會航天科學與技術教育工作委員會揭牌

創新與教育賦能時代未來

中科院正在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

中科院院士、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首席科學家吳嶽良在本屆中國航天大會上發布的這一重磅消息,引發國內外學者強烈關注。

中科院從2008年開始前瞻論證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的可行性,經多年研究,提出了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確定了「單星、雙星、三星」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和路線圖。2019年8月,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成功發射,邁出了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奠基性的第一步。而眼下,隨著「太極二號」雙星計劃的啟動,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又邁上新臺階。

科研永不止步,創新永不停歇。而科學精神,需要傳承。

「立足國內,面向國際,繁榮學術,培養航天下一代」是本屆中國航天大會的指導思想。

建設航天強國,培養航天英才,要從培養青少年的航天夢開始。

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本屆中國航天大會上出現了眾多青少年的身影。很多學校團體組織前來參觀。

「總指揮長同志,我們奉命執行嫦娥十號與神舟十五號載人登月飛行任務,準備完畢,請指示! 」「出發!」……在航天科普展展館的航天互動體驗區,不少中小學生登上「夢回神舟」神舟飛船返回艙,通過VR技術,體驗太空人乘坐火箭登陸太空,探索太空,遇險、重返地球的過程。

航天領域是最早應用VR技術的先行者之一。在VR體驗展區,以真實太空飛行器、航天過程為原型,細節還原度更高的VR虛擬展示系統,也受到廣大青少年追捧。

「我們以神舟五號、嫦娥三號、天宮二號為原型,製作了載人航天、登月計劃、空間站對接等虛擬實境體驗,應用實時生成、虛幻引擎等技術,為科技工作者、航天愛好者,特別是青少年提供更為直觀、便捷的學習途徑。」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產品部主任胡湘寧告訴記者,作為國家文化產業支柱項目,VR虛擬展示系統項目將緊跟最前沿航天進展,持續開展探索研發工作。

人才培養,是邁向航天強國的基礎。

在9月19日召開的中國航天科技教育暨產教融合論壇上,中國航天科技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周岫彬指出,高端裝備製造業人才普遍短缺,航天高端裝備人才方面也是如此。要通過航天產教深度融合賦能教育,通過航天文化、航天教師、產業資源、人才需求與供給及用人標準賦能航天教育,使學校提升、人才成長與企業成長互相賦能,實現共贏。

論壇期間,中國宇航學會航天科學與技術教育工作委員會正式揭牌,將「航天科普教育的頂層設計」「國家航天博物館的建設」等作為今後工作的重點,旨在對以航天為代表的國防軍工領域教育基礎設施進行整合、利用、建設,針對培養未來航天等國防領域所需的應用技術人才等工作進行研究、指導和評估,推動應用技術高校、職業教育企事業單位與國防軍工企業之間開展溝通交流。

與此同時,以振興航天為目標,以培養人才為導向的中國航天官方青少年教育品牌「中國青少年航天訓練營」也在大會上正式官宣並籤約。未來將圍繞如何打造中國第一個官方航天主題營地教育品牌矩陣,在資源開發、課程開發、運營模式、教育收效等方面進行前所未有的深入探索。據悉,目前「中國青少年航天訓練營」已落地3站,來自全國各地的近700名青少年參與其中。(本報記者 楊心怡 初英傑 通訊員 柯競)

相關焦點

  • 中國航天示未來願景:運載火箭會學習 航天運輸航班化
    運載火箭會學習 航天運輸航班化中國航天大會展示未來願景火箭模擬發射吸引眾多參觀者拍照。張人峰 攝未來的運載火箭「會學習」——從「十四五」開始,我國將通過「航天控制+人工智慧」探索,打造「會學習」「終身學習」的運載火箭,使其變得更聰明、更自主,不斷提高適應複雜環境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完成更複雜的探測任務。
  • 火星探測、航班化航天運輸! 西電人聚焦航天科技前沿研究
    9月18日至21日,以「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召開。會上,西電航天人面向航天科技前沿研究做主旨報告、特邀報告,共同聚焦中國航天事業未來發展。首日5場主旨報告 西電校友2場引轟動9月18日,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主論壇暨開幕式舉辦,航天界的領軍人士匯聚一堂,深入探討航天未來願景,廣泛推動航天領域合作。大會首日主論壇共5場主旨報告,其中2場均是來自西電航天人的聲音,得到了央廣網、澎湃新聞等媒體和大眾廣泛關注。
  • 航天新目標,中科院:「航班化」航天運輸一小時全球抵達
    今年,我國航天業連連給我國人民帶來驚喜,前段時間,我國無人可重複使用太空飛行器成功發射往返並在軌投放衛星的雙喜臨門還沒過去,中科院和航天企業的科研專家們便為我國未來航天業發展立下新目標。此次報告會上展望中國未來航天新規劃、新發展以及新未來,為我國航天帶來嶄新目標——「航班化」航天運輸「一小時全球抵達」。
  • 我國將全面提升新一代運載火箭性能水平 2045年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昨天說,我國將在全面提升新一代運載火箭性能水平的基礎上,計劃到2045年,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天運輸。包為民當天在福州開幕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作《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的發展與思考》演講時透露了上述計劃。
  • 我國計劃到2045年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
    ,我國將在全面提升新一代運載火箭性能水平的基礎上,計劃到2045年,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天運輸。包為民當天在福州開幕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作《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的發展與思考》演講時透露了上述計劃。
  • 一枚火箭載多顆衛星,汽車運輸發射,中國航天低成本發射或已來臨
    此次發射亮點很多,除了一次火箭發射搭載的衛星越來越多以外,還有一個亮點值得關注,那就是使用了移動運輸車發射,不再是龐大的發射平臺,而這個裝備的研發充滿了艱辛,如今成功使用在商業衛星發射上。也許未來15年內,我們就將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
  • 2045年有望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1小時全球抵達
    央視新聞客戶端在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有多位專家就航天未來發展進行了主題發言,中國科學院院士包為民表示,未來可以發展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進一步提升未來出行的速度和效率。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主要由1小時全球抵達運輸、天地往返運輸、空間轉移運輸等三類運輸系統組成,能夠滿足我國和人類未來進出空間、開發空間、利用空間的任務需求,促進航天產業的發展。
  • 中國航天再現「三步走」,航天運輸航班化指日可待?
    中國又出「大事」了!近期,一張15年前的剪報重新讓中國「炸了鍋」,一個「新」的「三步走」又給大家帶來了希望,中國航天人的腳踏實地再次被人們斟酌回味,難道說,中國航天領域又要「再上一層樓」?航天運輸航班化也指日可待了?就此看來,各位「航天大神悶聲幹大事」基本石錘,好消息指日可待。
  • 載人登月、火星基地、火箭送物流,中國航天大會透露了這些信息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於9月18日至21日在福建福州舉行,今年大會的主題是「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每一年的航天大會都會吸引國內外航天工作者和愛好者的關注,今年的大會也是乾貨滿滿,不僅公布了載人登月新方案,甚至還有地火經濟圈、自主學習的人工智慧火箭等重大構想。
  • 中國2045年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為月地空間經濟區10萬億美元的氦3開採打基礎
    ,計劃到2045年,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天運輸。包為民當天在福州開幕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作《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的發展與思考》演講時透露了上述計劃。他說,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目標分為三個階段:2025年前為起步建設階段,主要任務是突破關鍵技術,形成試驗試用系統;2035年實現目標初步建成,年總飛行數百次、總貨運千噸級、總客運千人次;到2045年目標全面建成,實現按需發射,每年總飛行次數達千次量級,總貨運萬噸級,總客運萬人次。
  • 中國宣布重要計劃,25年後實現航天運輸
    交通運輸方式會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富,先修路就是這個道理,每一次交通運輸方式的革新,都會帶來經濟的升級發展,因此,各國都非常注重交通的發展,我國也不例外,近年來我國被譽為基建狂魔,很大一部分基礎建設項目,就在對交通的改善上。
  • 聚焦中國航天大會|未來的火箭會學習
    17日,在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首場航天控制專業論壇——人工智慧賦能航天控制發展論壇上(如圖),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北京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所長馬衛華如是說。當天的論壇聚焦「航天控制+人工智慧」領域技術發展和工程實踐,旨在推動航天智能技術的基礎理論原始創新、核心關鍵技術突破及工程應用推廣,吸引了不少這一領域的權威專家參會。會上,馬衛華院士作《讓火箭會學習》的演講。
  • 航天專家:中國將打造「會學習」的運載火箭
    當日,「航天放飛中國夢」航天科普展暨中國航天成就展在福建福州舉行。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新華社福州9月20日電(記者秦宏)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所長馬衛華17日在福州透露,「十四五」期間,我國將打造「會學習」的運載火箭。馬衛華在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人工智慧賦能航天控制發展」論壇上,發表了題為《讓火箭「會學習」》的演講。
  • 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開幕 活動多樣精彩紛呈
    此次為期四天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是繼2018年和2019年之後召開的第三次大會。本次大會依託學術、產業、科普、文創四大活動體系,共設計16場活動,包括1場主論壇、1場閉門會議、2場國際論壇、7場學術(技術)論壇、1場文化論壇、1場教育論壇、2場科普活動和1場展覽展示,傾力打造集學術論壇、產業盛會、前沿展示、賽事路演、文創體驗於一體的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的交流合作平臺,全面展示宇航前沿技術,深入探討航天未來願景,廣泛推動世界航天領域的深度合作。
  • 我國科學家正研究「更柔軟」航天飛行器,使其具備隨時變形能力
    在中國首個可重複使用試驗太空飛行器成功返回著陸的背景下,空天飛行器發展成為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熱議話題之一。在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作了《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的發展與思考》的報告。包為民表示,我國計劃在2045年實現「航班化」航天運輸1小時全球抵達。
  • 中國2045航天宏偉計劃曝光:將打造天地往返「計程車」
    25年計劃——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製造了許多相關的飛行器,最終都不了了之;如今中國再次重啟這套系統,會不會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奇蹟呢?在2020中國航天大會上,航天科工展示了他們的航班化航天運輸系統計劃,整個計劃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步,要在2025年實現,實現關鍵性的技術突破,製造技術驗證機進行試飛。
  • 航天智能控制技術讓運載火箭「會學習「
    航天技術是一個國家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經過60多年的發展,中國航天已經步入世界航天大國行列,「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累計成功發射了350餘次,並且18/19連續2年宇航發射數量位居世界第一,今年位居第二。回顧中國航天的發展歷程,中國運載火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全、從低軌到高軌,從發射衛星到發射空間站的不斷跨越。
  • 包為民:航天智能控制技術讓運載火箭「會學習」
    首先,梳理了我國運載火箭「從無到有」、「從有到全」的發展歷程,提出了航天智能技術從太空飛行器的可靠性做起,太空飛行器的可靠性從航天智能控制做起,航天智能控制從「會學習」的火箭做起。圍繞航天智能控制技術如何使運載火箭「會學習」的發展架構,進一步探索了「邊飛邊學」和「終身學習」智能控制技術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現狀,支撐我國「會學習」運載火箭高可靠、智能化的發展。
  • 中國航天大會18日開幕 航天界領軍人士匯聚榕城共謀發展
    臺海網9月18日訊 據福州新聞網報導 9月18日上午,以"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州市開幕,活動精彩豐富,將持續至21日。中國航天大會(China Space Conference)是由中國宇航學會和中國航天基金會聯合主辦的中國航天領域具有影響力的綜合性行業盛會,已連續兩年入選中國科協重要學術會議指南。
  • 全球1小時到達,2045年中國開通航天航班,馬斯克:有人搶跑
    9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對媒體表示,我國將在全面提升新一代運載火箭性能水平的基礎上,計劃到2045年,實現1小時全球抵達、地面與軌道間以及軌道與軌道間的航班化航天運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