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航天示未來願景:運載火箭會學習 航天運輸航班化
運載火箭會學習 航天運輸航班化中國航天大會展示未來願景火箭模擬發射吸引眾多參觀者拍照。張人峰 攝未來的運載火箭「會學習」——從「十四五」開始,我國將通過「航天控制+人工智慧」探索,打造「會學習」「終身學習」的運載火箭,使其變得更聰明、更自主,不斷提高適應複雜環境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完成更複雜的探測任務。
-
運載火箭會學習 航天運輸航班化 中國航天大會展示未來願景
未來的運載火箭「會學習」——>從「十四五」開始,我國將通過「航天控制+人工智慧」探索,打造「會學習」「終身學習」的運載火箭,使其變得更聰明、更自主,不斷提高適應複雜環境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完成更複雜的探測任務。
-
航天智能控制技術讓運載火箭「會學習「
航天技術是一個國家科技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經過60多年的發展,中國航天已經步入世界航天大國行列,「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累計成功發射了350餘次,並且18/19連續2年宇航發射數量位居世界第一,今年位居第二。回顧中國航天的發展歷程,中國運載火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全、從低軌到高軌,從發射衛星到發射空間站的不斷跨越。
-
包為民:航天智能控制技術讓運載火箭「會學習」
首先,梳理了我國運載火箭「從無到有」、「從有到全」的發展歷程,提出了航天智能技術從太空飛行器的可靠性做起,太空飛行器的可靠性從航天智能控制做起,航天智能控制從「會學習」的火箭做起。圍繞航天智能控制技術如何使運載火箭「會學習」的發展架構,進一步探索了「邊飛邊學」和「終身學習」智能控制技術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現狀,支撐我國「會學習」運載火箭高可靠、智能化的發展。
-
包為民院士:航天智能控制技術讓運載火箭「會學習」
首先,梳理了我國運載火箭「從無到有」、「從有到全」的發展歷程,提出了航天智能技術從太空飛行器的可靠性做起,太空飛行器的可靠性從航天智能控制做起,航天智能控制從「會學習」的火箭做起。圍繞航天智能控制技術如何使運載火箭「會學習」的發展架構,進一步探索了「邊飛邊學」和「終身學習」智能控制技術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現狀,支撐我國「會學習」運載火箭高可靠、智能化的發展 。
-
航天智能控制技術讓運載火箭「會學習」『太空科普』
通過智能控制技術提高火箭性能,增強火箭主動適應及自主決策能力,利用航天智能控制技術賦能火箭「會學習」,將具有重要理論與工程應用價值。 20世紀60年代,中國航天自主研發的頻域設計技術成功解決了以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為代表航天運載器控制問題,奠定了姿態控制系統工程化設計基礎,20世紀80年代,中國航天應用數字式姿態控制系統設計及驗證技術,實現了某飛行器全數位化姿態控制,20世紀90年代,CZ-2F載人運載火箭控制系統首先全面使用了系統級冗餘技術,顯著提高了火箭的故障適應能力,2010年以來,中國航天將自適應控制技術應用於某飛行器和遠徵
-
聚焦中國航天大會|未來的火箭會學習
臺海網9月18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將智能技術引入航天飛行器設計,進行航天智能自主系統集成創新研究,可以實現航天技術的跨越式乃至顛覆式發展。」17日,在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首場航天控制專業論壇——人工智慧賦能航天控制發展論壇上(如圖),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北京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所長馬衛華如是說。當天的論壇聚焦「航天控制+人工智慧」領域技術發展和工程實踐,旨在推動航天智能技術的基礎理論原始創新、核心關鍵技術突破及工程應用推廣,吸引了不少這一領域的權威專家參會。會上,馬衛華院士作《讓火箭會學習》的演講。
-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專家到煙臺市現場授課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9月16日訊 (記者 盧偉霞 通訊員 朱緒光) 9月15日,在東方航天港完成組裝測試的海射遙二火箭順利發射升空,將九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16日,在煙臺市委黨校舉行的全市第55期「智慧煙臺大講堂」活動現場,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李明華做了「大力弘揚航天『三大精神』為建設航天強國不懈奮鬥」的專題授課。
-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專家來煙臺市現場授課
水母網9月16日訊(記者 李波通訊員朱緒光)9月15日,在東方航天港完成組裝測試的海射遙二火箭順利發射升空,將九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16日,在市委黨校舉行的全市第55期「智慧煙臺大講堂」活動現場,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黨委書記李明華做了「大力弘揚航天『三大精神』為建設航天強國不懈奮鬥」的專題授課。
-
一周科技隨我探|中國將打造會學習的運載火箭;科學家意外發現人體...
中國將打造會學習的運載火箭 隨著我國深空探測活動的深入開展,運載火箭在發射後,有可能會遇到沒有預測到的環境 這就需要火箭自己「會學習」、自己解決一些問題。作為一枚成熟的火箭,這是很有必要噠。 我國正在研製會學習的運載火箭,目前北京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團隊已開始著手對我國在役運載火箭進行改進,力爭在2025年使我國在役主要運載火箭初步具備學習能力。
-
探路者攜手中國航天,聯名打造「航天探路者」
今日凌晨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即將踏出中國探月工程的"繞、落、回"的最後一小步"回",會實現中國航天史上的四個"首次",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中國航天史即將被刷新。
-
中國欲打造重型運載火箭 運載能力超美下代火箭
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更強的進入空間的能力是探測和利用空間的前提與基礎。」全國政協委員、航天科技集團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梁小虹2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
航天院士:中國衛星在軌數量世界第二,但運載火箭尚未完全國產
9月17日,在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預熱活動——院士專家座談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顧問、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姜傑一致表示。
-
航天+保定,淶源將規劃重型運載火箭氫氧發動機的試驗中心?
2021年1月9日,有網友在當日央視朝聞天下欄目中敏銳地發現,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101所一位負責人對記者透露稱,「(我們)後面還規劃在河北的淶源建設一個我們重型運載火箭氫氧發動機的試驗中心」。截圖如下:
-
運載火箭加上人工智慧,中國預計2025年實普及
最近就有報導稱,中國已經將人工智慧運用到了火箭上,並且將很快實現普及。據印度媒體《歐亞時報》10月18日報導稱:中國的主要運載火箭將在2025年初步實現學習能力。而目前中國的航天團隊已經開始著手對中國的在役運載火箭進行改進,向它們普及學習能力,並且預計會在5年內完成。據了解,前段時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在航天大會上透露出,「十四五」期間,將會打造「會習」的運載火箭。
-
中國智能化運載火箭在路上:積累數據 邊飛邊學習
近幾年,獵鷹9號、德爾塔4運載火箭均出現過飛行中發動機推力下降的故障,但通過實施不同程度的補救措施,最終沒有影響主要任務。科技日報記者從北京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了解到,我國正在研製會學習的運載火箭。按照北京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科研團隊的研究成果,這部「大腦」學習起來具備兩大特徵。禹春梅介紹,傳統火箭的飛行策略及軌道是提前設計好的,如果在飛行過程中遭遇事先沒有預料到的複雜空間環境,火箭飛行軌跡無法在線調整。另外,如果火箭上出現如動力系統故障等突發情況,又不能及時採取措施,很可能會導致任務失敗。但會學習運載火箭則具有邊飛邊學特徵。
-
航天院士:中國衛星在軌數量世界第二,運載火箭未完全實現國產化
9月17日,在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預熱活動——院士專家座談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顧問、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姜傑一致表示。
-
藍箭航天液氧甲烷系列運載火箭集體亮相 首款民營中型液體運載火箭...
未來,朱雀二號的拓展型火箭運力將有望超越SpaceX的獵鷹九號火箭。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家棟先生,中國載人航天首任副總指揮,著名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先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陶智教授等業內著名代表人物及專家出席了此次發布會。
-
中國航天之箭:不吹不黑,真實的中國運載火箭國際競爭力
運載火箭是航天運載工具的一種,是將有效載荷按照預定的速度和方向送入航天的火箭。截止2020年末,中國自主研製的火箭系列有長徵系列運載火箭、風暴系列火箭、開拓系列火箭、快舟系列火箭、遠徵系列火箭。幾十年來,我們共進行了387次火箭發射,發射成功率超過92%。作為我們國家主力火箭,長徵系列火箭,共進行了357次發射,在總發射數佔比超過92%。
-
2020年中國航天事業回顧和總結:舉世矚目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
運載火箭是航天運載工具的一種,是將有效載荷按照預定的速度和方向送入航天的火箭。截止2020年末,中國自主研製的火箭系列有長徵系列運載火箭、風暴系列火箭、開拓系列火箭、快舟系列火箭、遠徵系列火箭。幾十年來,我們共進行了387次火箭發射,發射成功率超過92%。作為我們國家主力火箭,長徵系列火箭,共進行了357次發射,在總發射數佔比超過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