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院士:中國衛星在軌數量世界第二,運載火箭未完全實現國產化

2020-09-18 xionganyue


「現在中國衛星在軌數量世界第二,但是在衛星應用能力上還是不足,我們需要在『用天』上繼續下功夫。」

9月17日,在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預熱活動——院士專家座談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顧問、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姜傑一致表示。

「我們現在在通信、導航、遙感衛星應用方面還有很大空間,怎麼才能最好發揮衛星的效能,這是需要認真思考的。」戚發軔在談到當前中國航天存在的問題時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顧問、

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副總設計師楊元喜發表看法:「我認為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具有新基建所有的典型特徵,把它用好了,能拉動很多產業的發展,改善大家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副總設計師楊元喜

就推進航天強國建設進程方面,姜傑建議從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著手。她表示,近年來國內的「航天熱」持續升溫,這對航天事業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對於地方政府來說,思考如何用現有的衛星數據等航天資源和航天科技解決安全和民生等方面的痛點,是當務之急。


中國科學院院士、運載火箭專家姜傑

此外,姜傑表示,從航天大國到航天強國,還有較長的路要走。當前,我國運載火箭系統在元器件、原材料、地面設備上的軟體等方面還未完全實現自主,航天是一個需要舉國之力才能完成的系統工程,各方應該大力協作、積極探索,早日實現全部國產化。

&34;中國科學院院士,導航、制導與控制專家王巍表示。


中國科學院院士,導航、制導與控制專家王巍

中國工程院院士、固體火箭發動機專家侯曉同樣認為現階段衛星應用方面還有很多探討空間,地方政府可以抓住機遇,利用當地技術優勢幫助航天解決卡脖子的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固體火箭發動機專家侯曉

與會院士、專家還圍繞我國航天產業未來發展趨勢、加強地方產業與航天技術深度合作等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

福建省委常委、組織部長楊賢金對院士、專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表示感謝,並期待福建省後續與中國航天持續展開更深入的合作。


福建省委常委、組織部長楊賢金

文/中國航天報記者 鄭恩紅 劉巖

圖/中國航天報記者 宿東


相關焦點

  • 航天院士:中國衛星在軌數量世界第二,但運載火箭尚未完全國產
    「現在中國衛星在軌數量世界第二,但是在衛星應用能力上還是不足,我們需要在『用天』上繼續下功夫。」9月17日,在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預熱活動——院士專家座談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顧問、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姜傑一致表示。
  • 我國在軌衛星數目前暫居世界第二
    《空間態勢評估報告2016》發布新華社北京12月6日電(記者齊中熙)「我國航天運載器年發射次數已經連續
  • 打敗獵鷹9號的中國商業航天第一箭——長徵八號運載火箭成功首飛
    ,作為我國新一代環保型運載火箭,同時也作為我國專為商業航天發射定製的第一款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成功首飛,不僅代表了中國在商業航天隊伍中又多了一員大將,同時也寓意著長徵八號的順利首飛背後,劍指目標將是當前商業航天發射的領軍人物——美國SpaceX的獵鷹9運載火箭。
  • 包為民院士:航天智能控制技術讓運載火箭「會學習」
    作者:包為民,原籍浙江寧波,生於黑龍江哈爾濱,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航天運載器總體技術、制導與控制技術。  摘要  高可靠和智能化是未來智能太空飛行器的主要特點,本文聚焦太空飛行器高可靠、智能化的發展需求。
  •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隆重紀念長徵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50周年
    龍樂豪院士充滿感慨。五十年前,長徵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太空。那次發射,使中國成為繼蘇、美、法、日之後第五個把衛星送入太空的國家,中國從此進入太空時代,開啟了中國航天事業的新紀元。老專家們回憶道,首次出場的長徵一號運載火箭,雖然只得到了進入太空俱樂部的第五個席位,但運載能力僅落後於蘇美,處於世界第三的位置。東方紅一號衛星也是從出生便站上了一個高起點。
  • 各國在軌衛星數量排行,美國830顆,俄147顆,中國的數量你知道嗎
    在這其中扮演重要地位的就是地球軌道上的各國在軌衛星了。在二戰後,美國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發展了高端的技術,在太空領域取得了極大的成就,各類太空飛行器層不不窮的飛向太空,截止到2018年11月,美國的在軌運行衛星達到了驚人的830顆,最為第一個實現全球打擊的國家,美國的實力無疑是有目共睹的。
  • 俄羅斯目前在軌衛星只有134顆 數量不如中國
    【環球軍事報導】據俄羅斯《獨立報》4月23日報導,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直播連線中宣布俄將在2023年前建設國家軌道站,這個目標已經列入4月22日公開的新版俄聯邦航天綱要。俄聯邦航天署署長科馬羅夫指出,新空間站建設將與發展國際空間站俄羅斯模塊同步進行,後者的使用期限將在2024年到期。
  • 2020年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2020年12月29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務有限公司協辦,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及國內知名媒體人共同評選的「中科航天人才杯」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中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等10件新聞入選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樣本艙回收成功」等10件新聞入選2020年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 中科院院士李濟生去世,他把衛星定軌精度從千米精確到米
    歷任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技術部總工程師、研究員。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為我國的航天測控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航天這一關乎民族地位與尊嚴的事業中,衛星測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有人比喻說,如果沒有衛星測控,衛星就是一隻斷了線的風箏。  從「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到「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共和國航天測控事業在實現「飛向太空、返回地面、同步定點、一網多星、國際接軌」五大跨越後,技術水平已躋身世界先列。
  • 中國航天大會發布十大宇航科學技術難題、衛星發現北極冰架崩裂
    航天發射的理想地點是靠近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區域,能最大限度利用地球自轉速度,節省推進劑消耗量。2. 有利於運載火箭執行特殊軌道發射任務,也可以有效提高衛星在軌壽命。3. 遠離人口稠密地區,提高火箭發射安全性。
  • 中國開啟火星探測之旅!@西工大航天人
    「翱翔之星」,於2016年6月25日搭載「長徵七號」運載火箭在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是我國首顆完全不依賴國家測控網而自主測控的衛星。2017年1月9日,由西北工業大學與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九部聯合研製的「行雲試驗一號」2U 立方星,搭載「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並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 中國國際衛星應用展暨高峰論壇在京舉行
    中國國際衛星應用展暨高峰論壇在京舉行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1-17 10:52 來源: 航天局網站    11月12日至14日,由中國衛星應用產業協會和中國貿促會電子信息行業分會主辦的中國國際衛星應用展覽暨高峰論壇在京舉辦。國家航天局秘書長田玉龍、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出席會議並講話。
  • 「十三五」之「太空舞」:中國航天耕宇牧星耀蒼穹
    五年來,中國航天發射能力不斷攀升。「十三五」開局之年,以長徵七號、長徵五號為代表的新一代運載火箭相繼首飛成功,中國火箭發展邁入了綠色、無汙染的階段,運載能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十三五」收官之年,長徵五號B火箭成功首飛,標誌著中國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首戰告捷。此外,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有望年底首飛,將進一步優化中國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發射能力布局。這五年,中國航天發射好戲連連。2019年,長徵十一號火箭在黃海海域「一箭七星」發射成功,填補了中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海射技術的國家。
  • 運載火箭會學習 航天運輸航班化 中國航天大會展示未來願景
    此後,神舟飛天,嫦娥探月,天宮對接,北鬥組網……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實現跨越式發展。中國航天大會期間,「航天放飛中國夢」航天科普展暨中國航天成就展,介紹了我國航天發展的歷史和現狀,展示了一系列航天實物和模型。
  • 2020年中國十大航天新聞
    2020年12月31日,由空間瞭望智庫、《國際太空》《衛星應用》《中國空間科學技術》雜誌,以及「中國太空網」官方微信聯合組織的2020年全球十大航天新聞和中國十大航天新聞評選揭曉。
  • 「嫦娥四號」領銜2019中國、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人民網北京12月31日電(趙竹青)12月31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協辦,張履謙、範本堯、楊寶奎等航天領域權威院士專家及國內新聞界知名媒體人士等共同評選的「空間杯」2019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 中國航天發射2020年有望超40次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宇航部部長尚志介紹:「今年宇航發射任務依然保持高強密度趨勢,全年呈現出重大任務重、發射密度高等特點。」「重」主要體現為北鬥導航、探月三期、高分專項3個國家重大工程將完成收官。今年上半年,北鬥衛星導航工程將發射兩顆GEO衛星,完成整個北鬥三號系統的組網建設。今年還將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並擇機實施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 2019中國航天好戲連臺 重大衛星項目高歌猛進
    (新華社發)  1月11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騰空而起將中星2D通信衛星成功發射入軌。10天之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一飛沖天,完成「一箭四星」發射任務。中國由此拉開2019年航天大戲的序幕。
  • 中國航天未來怎麼走?月球科研站、載人登火都已規劃
    ,推動我國躋身世界航天強國前列。二是實施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號任務,實現月面無人採樣返回,圓滿完成探月工程三步走的總體規劃目標。三是北鬥導航衛星全球系統建成由30顆衛星組成的混合星座,服務範圍延伸至全球,與GPS、GLONASS和Galileo系統兼容、互操作,真正做到「中國的北鬥,世界的北鬥」。四是完成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衛星的發射與在軌應用。
  • 《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19年)》發布
    2019年,在102箭、492個太空飛行器的世界航天發射版圖中,中國航天以全年發射運載火箭34次的成績再次佔據榜首。而2020年,這一數字將有望突破40次,達到歷史新高。據《藍皮書》統計,全年全球實施102次發射任務,居1991年以來第二高位;發射太空飛行器共計492個,創下歷史新高。其中,中國共完成34次航天發射,連續兩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在發射的載荷數量和質量上與美國仍有較大差距。